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日常语言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都是具有人文价值的语言,都是具体语境中发生的语言行为与交往对话。话语的涵义完全是由它的上下文语境决定的。语境在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甄别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日常生活中对话无处不在。生活中的言语具有双声的性质,作为日常生活中交往的双方,其语言往往也是复调的。文学语言(诗性语言)也是"有意味"的语言。其"意味"在于从语言中显现整个"世界"。这个"世界"充斥着对话。文学语言的特性就是超越在场的东西,通达到不在场的东西。文学语言的复调性由此而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隐喻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从人的根本思维来说,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对世界表达的一种手段。隐喻的使用已经遍及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当然也存在于英语教学中。文章从隐喻的本质入手,对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及文化教学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诗歌语言的特质和功能,从而把文学语言与常规语言相互区别开来,文章认为诗歌的语言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凸现话语,是语言自身的美学功能,从宏观上说,语言的诗歌功能即是语言的文学功能,这种功能要求语言和诗超越于主体与客体的人,超越于语言规则和交际活动,从面 迎头痛击卢语言的主体性地位,在现代诗歌中,语言的最高功能不是去陈述与说明预先存在或显而易见的事实,而是通过特殊的结构去发现世界的真实与可能。  相似文献   

4.
生活世界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关键词。哈贝马斯在继承与超越中讨论了生活世界,重新界定了生活世界的本质内涵和层次构成性,揭示了生活世界的可经验性、可理解性、可书写性,批判了现实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状况,探索了生活世界合理化的现实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论克服了胡塞尔、海德格尔和许茨以及维特根斯坦的抽象性和纯粹的语言性,把生活世界与现实社会问题的批判结合起来,尤其强调了语言的交往活动而不是语言本身的基础构成意义,把人们的交往活动视为生活世界得以存在的根基,这与其他学者强调于语言的建构意义是不同的,在比较中看,哈贝马斯赋予交往活动的根基性建构意义才具有真正的合理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5.
传播者、受众、渠道:博客传播的深层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客世界不仅是一种传播媒介,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构成,从多种学科视角去认识博客,才能更深入地认识博客世界的本质,以及它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内在规律。文章试图超越传播学这种单一维度,更全面地透视博客传播中的传播者、受众和传播渠道这三个要素及其作用机制。博客虽然有分权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权力的平等,在博客世界,将出现新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6.
艺术的超越与超越的艺术文艺创作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活动方式,但它又不是一般的人类活动。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以人自身的独立之思去唤醒灵魂,以自己超越的视野去寻找本真的自我,以对本体价值的追求去观照人类的现实处境。因此,艺术活动是人的本真生命活动,是一种寻觅生命之根和生活着的世界意义的活动,是一种人类寻求心灵对话,寻找灵魂敞亮的活动。世界是人和人的世界,是人不断寻求生命意义和终极价值的世界,人只有在不断创造过程中才能成为自己。而艺术是人的创造活动中最自由的形式,也是人的超越性的表征。正因艺术世界的超越性,使人们从日常生活的琐屑卑微状态中挣脱出来,直面自身的灵魂处境,从而摆脱存在者的羁绊,达到本真存在的證明之境。只有艺术才能使人类存在的本质在其存在  相似文献   

7.
传统隐喻研究只限于在修辞学上的研究,而现代隐喻研究已超越语言本身的范围,人们开始从符号学、心理学、语用学、语义学、语言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去分析,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的本质更是当今隐喻学研究的重心.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表达时间的隐喻,这些时间隐喻存在着一定的共性,而这些共性源于人类相同的身体体验和日常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8.
兰斯顿·休斯在其短篇小说《救赎》中用独特的电影化语言,以天真的小孩为视角,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揭示西方宗教的本质。小说语言的视觉化与听觉化极大地深化了主题,呈现了一个如影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充满了文化色彩。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各个侧面。日常生活习语是习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拟从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饮食、着装、休闲娱乐等方面对英语习语进行归纳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行十多年后,亟需对之进行深刻回顾与检讨,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反思该门课程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笔者认为必须经由教育来造就具有批判性、创新性的个性化个体,以期实现根植于日常生活世界、同时又能超越日常生活世界的目标。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视角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着学生主体性孱弱、与学生日常生活疏离、创新性不足、功利主义作秀、竞争性的评价取向等弊端,与此对应,培育学生的主体性、千方百计促使课程扎根于日常生活世界、强化课程的创新元素、祛除功利主义的不良倾向、提倡基于过程和价值的评价是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效果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11.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试从日常生活中,诸如成语式谐音广告、汉语诗词、标语、习语、短信息等汉语的语言形式和现象的角度出发,以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对其产生的逆反化现象进行认知方面的简要探讨和分析,为我们能够更好地感知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对汉语文字魅力的理解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本文还对图形-背景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提供了新的佐证和视角。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以及语言与现实是语言学和哲学等领域中的重要论题。语言世界观是一个民族凭借语言构筑认识世界图景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其主要内容是思维影响并决定语言,语言固化思维;不同语言的民族认识世界的图景和方式不同。从哲学角度来看,政治、宗教、哲学和社会结构等民族文化和观念并不能解释跨语言差异,感知和认识并不能根本制约和决定语言本质,语言符号或语法标记与外部客观世界也并不必然存在映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感知世界的言语形式。发话主体感知世界与认识世界不同:认识世界所依据的是事物的本质,所以,它的对象往往只能是处在固定关系的联系中的客体;在感知世界中,事物的关系和联系却是流动的,变化的。这样,形成了科学语言与艺术语言的区别。就艺术语言的言语表述来看,它反映的虽然不完全是客体,但它是客体信息对主体情感的激活。它有的指称相同,但语义却不同,有的无指称,但却有内容。这样,增强了人们 对艺术语言描写对象的感知度,淡化了对描写客体的抽象度。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特征“此在在世界之中”,将世界问题和人的问题联系起来,又通过此在这一中介把世界现象最终同存在问题勾连起来。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是存在关系。海德格尔“言说观”:以词语创建存在。海德格尔的“言说”观是建立在对传统语言观批判的基础之上。海德格尔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以“诗意的存在”重建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有声的聚合与无声的聚合两个声部的奏鸣形成其语言之思的复调性。  相似文献   

15.
孔子学院的文化意蕴与文化传播交流的路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学院作为对外宣传的窗口,承担着汉语推广的重要使命。而语言是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语言的同时意味着学习文化,推广语言的同时也必然要宣传文化。孔子学院的诞生,不仅意味着中国已开始融入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历史大潮,而且也意味着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开始走向新的历史起点。孔子学院的兴起可以进一步消弭中外文化上的隔阂与国际交往中的偏见,还原真实的中国,因此,它也是我们实现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6.
当人类精神活动能够进行深刻的思想与反思时,人的主体性特征会产生出一定的张力,这种张力既能适应环境,创造出带有地域特征的民族文化,又能释放出无穷的创造力。而且,这种创造力表现的是一种强烈的人的自我意识。进一步讲,因为人在与人和自然的关系中被塑造,所以,人作为具有主体性特征的对象,在自身具有了符号意义的同时,也创造性地增加了除物理世界之外的精神世界和作品世界。更进一步,从客观世界到符号世界只是语言的早期形成,而语言世界形成之后,人的语言认知模式,已不仅仅是从语言世界到现实世界,还有从语言世界到语言世界的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7.
车贴是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车贴语形式简洁,内容丰富,本文从车贴语中对物理世界的反映与偏离、车贴语中对心理世界的反映、车贴语对文化世界的反映与偏离、车贴语对语言世界的反映与偏离这四大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旨在对车贴语中的四个世界进行初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对于庄子的理论已有很深入的研究 ,只是专门研究庄子思维与语言关系的文章尚不多见。本文认为 ,庄子对思维对象“道”的精神生命的体认 ,使得思维及用于思维的语言具有了诗意。庄子以这一具有诗意的语言 ,表达了他对对象世界的诗意的思维 ,致使思维与语言达到了“思”即是“言”、“言”即是“思”的完美融合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9.
一般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文学语言无法真实地表现人们的内心世界。而无意识语言则是人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因此 ,在文学创作中 ,作家要重视对无意识语言的运用。无意识语言通常通过以下途径表现出来 :一、梦幻中的所思所想所言 ;二、精神病患者的所思所想所言 ;三、无意识的自言自语 ;四、面对突如其来、猝然不防的提问时人们的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20.
Differential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 is an issue of major educational concern, bearing on problems varying from pupil performance, to social prospects, and citizenship. In this paper we develop a conception of the language‐acquiring subject, and we discuss the consequences for understanding differential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schools. Starting from Wittgenstein's meaning‐as‐use theory we show that learning a language requires an activity that relates the subject both to the community of language users, and to the things language is about. In opposition to Luntley, we contend that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linguistic development involves linguistic adjustment to the world ‘as it is’. It is argued that, in as far as linguistic development involves a process of adjustment, this concerns conceptions about the world as it is presupposed to be—a ‘world’ that is subjected to doubt and revision time and again. With respect to dealing with differential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 this approach to linguistic development suggests bringing pupils into situations which require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processes of ‘negotiating meaning’, including negotiating the prevailing presuppositions about what the world is like. This also puts novices in a different position—less assimilatory—recognising their co‐constructive potencies at a more fundamental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