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刊于同一年的<新青年>和<妇女杂志>在倡导妇女解放方面都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和地位,但是<新青年>并非从一开始就是这方面的"先锋"——在创刊后的二、三年间它基本是在梁启超所开创的女权启蒙话语框架内提出和讨论妇女问题,1918年才正式提出女性的主体性问题——"我是我自己的";<妇女杂志>虽然一直从事着对女性的启蒙,但在五四期间却不能与时俱进而"落伍",1921年章锡琛担任主编后发扬"五四"精神,沿续<新青年>的妇女解放话题——尤其是自由恋爱,从而使<妇女杂志>成为五四后又一个反传统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2.
今年91岁高龄的钱君匋老先生,人们或称之为“艺坛多面手”或称之为“世坛奇才”,对钱老来说,这都当之无愧。早年是音乐家、诗人、书籍装帧家钱老弱冠之年就首先在音乐领域崭露头角。他毕业于上海艺术师范后,先在中小学教过音乐,后在浙江艺专教美术。教学之余,就涉足谱曲作歌。当时章锡琛主编的《新女性》月刊每期发表他创作谱写的歌曲。这些歌曲反映“五四”以后进步青年的心声,与当年流行的靡靡之音相对立。1928年至1931年间,先后被编成《摘花》《金梦》《夜曲》三个集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加全方位地了解《飘》中斯嘉丽的形象,该文在女性主义视角下,针对《飘》这部文学作品进行了分析。首先,阐述《飘》的创作背景与故事梗概,介绍小说中塑造的斯嘉丽女性形象。其次,阐述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斯嘉丽,从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追求婚姻自由与自主、直接面对现实承担责任、为了保护庄园艰难创业4个维度,阐述斯嘉丽的新女性形象。最后,总结斯嘉丽新女性形象分析得出的启示,深入体会作者在《飘》这部作品中注入的情感与思想,通过塑造“斯嘉丽”这个女性人物,让读者感受当时社会环境及女性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易,旨在为今后深入剖析《飘》这部作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学林新语     
钱钟书做“校对员”钱锺书先生治学严谨。900卷的《全唐诗》,他通读过5遍。上世纪80年代,北大计划编篡《全宋诗》,请钱锺书先生主持。钱说他只能自己写书,不能当主编,挂虚名。90年代初,  相似文献   

5.
叶建华 《职业圈》2013,(1):30-31
庄子,又称庄周,生活年代在公元前369~286年,原系楚国贵族,楚庄王后裔,后因战乱迁至宋国。庄子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而庄子的文采更胜于老子,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相似文献   

6.
四十年代初 ,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人生境界讨论中 ,提出了“意义的意义”的研究问题。这也许是中国意义论的正式提出和专门讨论的开始。如果不拘于名称的话 ,中国的意义论应该是源远流长的一种传统。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冯友兰先生在他的研究中所涉及的《老子》意义论问题。一先谈谈冯先生的“意义”论。“意义”是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一书中提升出的哲学范畴。他说 :我们常听见有些人问 :人生究意有没有意义 ?如其有之 ,其意义是什么 ?有些人觉得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确切底答案 ,他们即觉得人生是不值得生底。在未回答…  相似文献   

7.
第一个世界妇女大会1975年6月19日至7月2日,“国际妇女年世界会议”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召开。这是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召开专门讨论妇女问题的政府间的世界性大会,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会议通过了《关于妇女的平等地位和她们对发展与和平的贡献的宣言》(简称《墨西哥宣言》)和为实现妇女年目标而制定的《世界行动计划》。《墨  相似文献   

8.
《心经》是一篇以“恋父”情结为主体内容的短篇小说。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出发,剖析作品中3个女性的自我救赎之路,以及在精神维度上所展现的超越传统女性形象塑造的特征,可见:许小寒是恋父者,更是“本我”投射下具有现代女性主体意识的“疯女人”;许太太是“超我”压抑下处于夹缝中的旧式妇女,但她不同于“曹七巧”式的母亲形象,而是具有隐忍智慧的女性;段绫卿是与许小寒互为镜像关系的“天使型”人物,在“本我”与“自我”意识的交替中生存,体现出张爱玲早期创作中的现代女性主义意识。而《心经》本身亦可看作是张爱玲童年经历和女性作家身份焦虑在文本书写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文化学刊》2011,(4):98-98
黄前程在《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文质论是一个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文质论源于孔子“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这一观念,君子人格是中国文质论思想的原型。自汉代起,治道文质论成为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内容和政治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陈寅恪先生晚年以惊人的毅力撰写《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后来许多人对此不理解,有的学者则从他表明对大陆政权的政治态度、对美女的投射之恋等角度进行阐释,存在种种曲解和误解。实际上陈寅恪先生的主要动机和根本旨趣,就是要挖掘《再生缘》的重大思想价值,表彰柳如是的高尚人格,以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中《论〈再生缘〉》偏重于倡导自由之思想,《柳如是别传》偏重于倡导独立之精神,两部著作互相呼应,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陈寅恪先生看来,无论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角度着眼,《再生缘》都是非常杰出的作品;无论从个人人格还是从民族气节上看,柳如是都是一个高尚美好、令人尊敬的人物。陈寅恪先生选择这两个人物及其著作生平作为自己晚年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根据他的文学观念和思想宗旨作出的慎重选择。他早年提出的关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主张,贯穿于他的整个学术研究工作之始终。  相似文献   

11.
关于《法苑珠林》撰者释道世之称名,释道宣《大唐内典录》中均称其“玄恽”后《开元释教录》、《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又直承前人著述,将“玄恽”之称也承袭了下来。唐人此称实系道宣个人习惯。后人对《宋高僧传》产生误读继而以讹传讹,失之考据。在释道世的称呼问题上,“时人因避太宗讳,故以字行”的说法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2.
张琳琳 《文化学刊》2023,(3):101-104
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对后世戏曲《西厢记》的创作有着极大影响,二者在叙述视角上有很大改变。《莺莺传》看似“全知视角”的叙述模式并未深刻细致地展现人物的情感、性格、心理变化和故事发展背后的促因,而是以冷静理性的语言陈述事实,更大程度上属于“内聚焦”叙事。与此不同,《西厢记》的故事叙述更加细致入微,对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细致,故事发展轨迹清晰,叙述模式属于“零聚焦”叙事。二者不同的叙事模式对作品的风格和思想内涵表达都有很大影响,也影响着作品在读者中间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梁书》与《南史》的刘勰传对刘勰的身世、经历和文集等的记载是不同的,由此引起研究者对有关刘勰的问题有不同的观点。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本文认为,《梁书·刘勰传》的记载是可信的,而《南史·刘勰传》对《梁书·刘勰传》所做的删减,并非是由于其“失实”,而是因为就简或存疑。因此,在对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研究中,《梁书·刘勰传》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4.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叙及周武王克商之事,引用了部分诗句,有“其卒章”“其三”和“其六”。荆州王家嘴楚简《诗经》中有“其二”“其三”等分章的标注,据此,《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引诗中的“其三”和“其六”亦应是《武》篇的分章标示。类似王家嘴楚简《诗经》中有分章标示的抄本,至迟在春秋中期楚庄王时就已在楚地开始流传。  相似文献   

15.
该文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出发,通过对《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两部作品中的人物进行事例分析及情感剖析,挖掘曹雪芹与紫式部所传达的人性观,并将两者的异同进行比较。《红楼梦》中借贾雨村“论气”阐明了“正邪两赋”的人性观,肯定了善恶并存之人性,即人性与兽性共生于我们心中,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源氏物语》中亦将光源氏及其情人们于交往时微妙的两极心理变化统一在瞬间的描写之中,以此间的内心博弈体现最真实的复杂人性。两部作品虽所处时代和社会背景都不同,但在人性刻画上却都深刻且全面,都传达出人性与兽性共生共存的真谛,指引着我们对人性积极追求的方向,彰显着对人性的包容和谅解。  相似文献   

16.
《白石道人诗说》是姜夔诗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南宋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在宋代诗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文主要探讨了姜夔的诗学思想及其成因,首先从《白石道人诗说》出发阐释了姜夔诗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包含“浑厚”与“飘逸”的审美理想、讲究“法度”与“活法”的统一、兼具儒家的诗教观和道家崇尚自然的风格,以及追求“意格”与“韵度”。其次从南宋雅化的环境出发探究诗学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及“雅”的内涵。最后从诗人的人生经历与个性才情着手,探讨其诗学思想形成的内在因素。研究姜夔诗学理论的形成背景及原因,既有助于深入了解姜夔的作品风貌,也能为同时期的诗学理论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燕原 《文化交流》2010,(9):41-44
丁建华,我国著名的配音表演艺术家.曾参与上千部电影和电视片的译制创作,先后获得“上海青年艺术十佳”“我最喜爱的女配音演员”等多项荣誉称号.担任主创的8部译制片曾获“金鸡奖”及“政府奖”.她在《追捕》《魂断蓝桥》《战争与和平》《茜茜公主》《真实的谎言》等影片里细腻动听,近乎完美的声音,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经典。  相似文献   

18.
1995年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论文选目谢玉娥编一、中国古代文学寄宿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论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周乐诗《文艺争鸣》2期关于中国古代的妇女文学胡明《文学评论》3期五光十色的古代才女之作陈敏《文史知识》3期论中国爱情文学中的“女追...  相似文献   

19.
悲剧,是《诗学》探讨的核心,其中情节更是悲剧的关键所在。“突转”与“发现”是悲剧情节的重要手段,以此突出悲剧的人物形象和主题要旨。《俄狄浦斯王》是古代希腊悲剧的代表,《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悲剧的范本。该文通过诗学的视角分析《俄狄浦斯王》和《哈姆雷特》的情节设计,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力图反映“突转”与“发现”对于悲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立足于文献,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文献,在对《大学》、《中庸》的关键词进行训诂考证和文献思想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大学》的"明明德"、"格物"和《中庸》的"中"和"天命之谓性"等概念与判断的含义及其与文献思想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赜索隐,阐幽表微,深刻揭示了这两部经典的宗教性内涵,系统阐述了在儒家哲学理论框架下,人之所以为人者只有在"天"与"人"的关系之中才能充分实现的根本道理。本文以先秦儒家由原始宗教向人文主义转型的历史脉络为依据,刷新了历代关于"格物、致知"、"中"、"天命之谓性"的各种观点,为现代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加强道德修养,去做一个真正有根底、有理想、有道德、有践履的人,提供了重要的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