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你可能不知道文房四宝之乡宣城,但是你不可能不知道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让我们早早从小学的课本里知道了这座山。敬亭山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北,水阳江畔,是国家森林公园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敬亭山属黄山支脉,大小山峰60座,最高峰翠云峰海拔324.1米。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  相似文献   

2.
<正>在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我登临紧挨宣城城区的敬亭山,去追寻李白的仙踪,感受诗山的意境。山真的很普通,没有高耸,没有峭峻,朴实得就如蹲在水边垂钓的江南汉子,清秀得少了一些棱角与刚劲。好在秋日的色彩让山体在深绿之外,还有了一些淡黄和青紫。南国的秋即使走到季节深处,也还是秋风满地春意在。就像许多东西在时间里漫漶剥落,而敬亭山的诗却能在历  相似文献   

3.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岱宗:东岳泰山的别称。在山东省中部,长约200千米,主峰玉皇顶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山上名胜古迹有三四十处。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城县北,山上有敬亭,相传是南齐诗人谢朓吟诗的地方。李白一生曾七游宣州,七登敬亭山。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天门山:是安徽当涂东梁山(古代叫博望山)与和县西梁山的合称,两座山分别位于长江的东西两岸,就像一座天然门户,所以被称为天门山”。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  相似文献   

4.
敬亭山和谢朓楼是宣城的标志性景观。自谢朓来到宣城题《游敬亭山诗》后,敬亭山开始在文学上崭露头角,唐代诗人李白来到宣城题《独坐敬亭山》后,敬亭山开始具有丰富的人文意义。谢朓楼是谢朓所建,李白在多首诗歌中表达对谢朓的崇拜。后代的文人因为仰慕李白和谢朓,经常登上敬亭山和谢朓楼题诗歌唱,他们或是怀念谢朓、李白,或是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在不同的时期赋予敬亭山和谢朓楼不同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独坐敬亭山>的"独"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写的一首诗.当时正是他离开长安,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的时候.怀才不遇,幽愤在胸.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就强烈地表露了他的孤独寂寞之情.  相似文献   

6.
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及注释 ,完成 1— 3题。独坐敬亭山 ①   李 白众鸟高飞尽② ,孤云独去闲 ③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注释】①敬亭山 :又名昭亭山 ,在今安徽宣城北。②飞尽 :飞光了。③独去闲 :独自去偷闲。1 这首诗的主要意思在于一个   字 ,但却从   字写起。点出似乎“山”和“我”在彼此依托 ,相随作伴。2 解说诗中一二句“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的含义。答 :                                    3 解说诗中三、四句“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的含义。答 :    …  相似文献   

7.
【阅读指向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祖国的大好河山"为主题,用古诗词、散文游记等多样化的文章体裁,描绘了祖国那令人神往的山水景观。在这几篇课文中,作者都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写出了自己眼中景物的特点。抓住景物特点,写出景色之美,也是我们这一单元要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诗歌《独坐敬亭山》中,李白抓住了一个"独"——鸟尽、云去、山看,还有孤独的"我",将这座山的"独"  相似文献   

8.
相看两不厌     
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诗——《独坐敬亭山》,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今天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袁老师就跟我们玩了一个叫"相看两不厌"的游戏。首先袁老师宣布比赛规则:两个人面对面相距10厘米,相互看着对方的眼睛,谁笑就算谁输。  相似文献   

9.
山中寻宝     
站在山上举目四望,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而生,再采上些美味的野草莓,就别提有多捧了!这是今天我们妈妈登上敬亭山公园一座小山后的第一感觉。  相似文献   

10.
互享     
我心目中关于课堂教学的关键词也是两个字——“互享”。 “互享”这一关键词的形成不是来自于当前新课改,而是源自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李白有诗云:“众鸟高飞尽,闲云独去时。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生活的某一刻,敬亭山之于李白,是朋友,是知己,相对而坐,哪怕相顾无言,但是彼此珍惜对方的存在,心意相通,心有灵犀。  相似文献   

11.
相看两不厌     
我一直很想借用李白的一句名诗来表达我对语文和我的学生的热爱。那就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钟情敬亭山,视如高山知音,可抒衷情。我孤独还是快乐,唯有语文  相似文献   

12.
◎原文独坐敬亭山①○[唐]李白众鸟高飞尽②,孤云③独去闲④。相看⑤两不厌⑥,只有敬亭山。◎作者点击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注释①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西北,原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山上旧有亭,是南朝诗人谢朓经常游玩吟诗之处,所以被后人称为敬亭山。②尽:没有了。③孤云:天上孤零零的一朵浮云。④闲:安闲,悠闲。⑤相看:相互对望。⑥厌:满足,厌倦。◎翻译曾经是成群的鸟儿们在此地尽情…  相似文献   

13.
彭跃为 《现代语文》2014,(10):52-53
山黛似眉,水横如睛。山之秀美,水之灵动成为江南特有景致,而在人杰地灵的宣城更尽显无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敬亭山正是在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相看两不厌”之下而闻名遐迩,但不为众人所知的《春日登敬亭山绝顶》也同样值得我们把玩咀嚼。  相似文献   

14.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注释:①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北。②厌:满足。上榜理由:这是李白的一首山水小绝,明代李攀龙在《唐诗训解》中这么评价《独坐敬亭山》:描写独坐之景,非深知山水趣者不能道。  相似文献   

15.
青山行     
<正>初秋的一天,我们乘车来到马鞍山,开始向青山进发。车窗外,江南的景色一一掠过,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安静的集市,宁静的原野,就连秋日的阳光也暖洋洋的,飘浮着令人向往的闲适。当涂的秋天是富有诗意的,可就在这一片安宁恬淡之中却充满了令人心动的喧哗。这都是因为李白啊!这位"千古一诗人"与这块土地有着不解之缘。当涂的山山水水印满了李白的足迹,也一次次激荡起诗人奔放的情怀和灵感。正因为  相似文献   

16.
敬亭山之思     
施麟俊 《教育文汇》2011,(2):62-62,60
因为大、小谢的诗篇,也因为李白一生七次造访,宣城便让我魂牵梦萦,敬亭山也成了我苦苦追寻的精神之山。这次参加在宣城中学举办的第四届“新语文圆桌论坛”,  相似文献   

17.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的千古绝唱。它既写尽了个人的孤独之感,也展现了一种"相看两不厌"的静默之美。"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一开头看似写景,实写自己伤心之感。群鸟高飞远去,寥廓的长空一片白云也越飘越远,诗人觉得世间万物好像都在厌弃他,"只有敬亭山"静默无语,任凭人观赏、玩味;  相似文献   

18.
阿魏 《阅读与鉴赏》2002,(12):24-25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诗人游历至宣城。登临此山,伫足此亭,缅怀古人,想到自己大半生浪迹飘泊,李白情难自禁,便写下这首《独坐敬亭山》。  相似文献   

19.
相看两不厌     
读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闲着的时空,没有喧闹的清幽。鸟高飞,云消去,融人入景,青山无语,含情相望。对视中,一幅由远而近的定格画面,让我震撼而欣喜,这是我读到的一种理想境界,揣摩李白当时的心情,竟是很痴迷。  相似文献   

20.
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已的眼睛   江油是川西北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隶属绵阳市区划.据说,李白曾经在这里整整生活了25年,留下了不少吟山颂水的浪漫诗篇.近几年,日本和一些东南亚国家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李白热“,到江油来寻访李白故乡的学者和游人络绎不绝.这对江油可是一个好消息.来江油之前,我就在报上看到江油市政府准备在9月下旬,也就是李白诞辰1300周年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李白文化节.果不其然,一到江油,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忙忙碌碌办大节的紧张气氛.不过,这对于我是无暇顾及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