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陶行知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课堂教学以使学生练习机会之多寡判断教育之优劣,能使学生有充分讨论、参与机会,方为良教师"。学习和借鉴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做"字上下功夫,培养学生动脑又动手的能力,是突破教学中知识难点的法宝。它需要教师挖掘教  相似文献   

2.
齐晓荣 《教师》2012,(34):104-104
在课堂教学中,“动”指教师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敞开思路,广开言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而“静”是指出于某种教学目的的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有意安排短时间的宁静状态,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3.
朱慧敏 《小学生》2022,(11):19-21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相关教育观点中的三大观点之一,与当代教育融合对比来看,“教学做合一”中所体现的思想与《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整合于一体,能够给学生创造更多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实践应用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合“教学做合一”理念,通过改变和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苏美莲 《辽宁教育》2013,(12):88-89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做”,让学生在“做”中感知、体悟、深化。本文试以“认识图形”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的教育理念,提高“做”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教学做合一”的显著特征是它的实践性。“做”是教学的中心 ,理解“做”的含义是正确理解“教学做合一”的前提。陶行知赋予“做”如此重要地位源于对知识的透彻理解 ,他对知识的分类和对“亲知”的重视表明他对知识的研究与当代理论前沿相近。他在知识论领域的探索对今天的教学改革至少有三点启示 :纠正“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 ,学校只是传授知识场所的错误观点 ,正视和肯定默会知识在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克服教学只是教师“一言堂”的习惯 ,而应是师生及同学之间“教学做合一”的生动过程 ;改变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离的错误做法。“教学做合一”正是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孙建梅 《江苏教育》2000,(10):39-39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亲手操作,使他们通过操作形成表象,直接感知和体验,从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抓住:  相似文献   

7.
科学教育中提倡“做中学”,而“做中学”要求学生在动手的同时更要多动脑。多动脑就是要求学生能勤思考,学会先思后行,学会行后反思。所以科学课中“做中学”活动更要体现“思”。  相似文献   

8.
"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对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教师教学素养有着深远的影响。小学生动手能力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做合一"思想与教学相结合,将"做"放到中心环节,在"做"上教,指导学生在"做"上学,以此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文章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探究"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讲数学,不如让学生动手动脑去“做数学”。“做数学”强调的是过程,要求重视知识的掌握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结果,强调“让学生获取自己的体验”,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力得以发挥,在学会与他人合作中培养和发展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唐克英 《考试周刊》2012,(17):74-75
本文围绕“空间与图形”的课堂教学.立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旨在探索通过构建有效性、实质性的动手实践新模式,即“创设情境,引入概念一实践操作,自主探究一合作交流,归纳总结一多层训练,拓展应用一检测反馈,联系生活”,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积极动脑,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主动、大胆猜想,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进一步激发学生潜能。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要研究学生喜欢怎样的数学课,去努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要认真钻研教材和组织教材,力争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用巧妙的课堂教学安排去唤醒学生,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始于动作。”他主张课堂教学要变“坐中学”为“做中学”。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动眼、动口和动脑的活动,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产生兴趣,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2.
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案例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强调师生以“做”为核心,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做到更生动而全面的学习。乡土案例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由近及远,认识遥远、抽象、生疏的地理事物。通过引入乡土地理,然后巧妙设疑,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和发现,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把知识迁移和拓展。  相似文献   

13.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出一定的时间、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始于动作,动作促进思维,思维随着问题展开。”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活起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变“坐”中听、“坐”中学为“做”中学、“做”中想,因此,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展开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小结五步训练尤为重要,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14.
赵海英 《小学生》2012,(8):56-56
新课程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本着新课改的理念,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相似文献   

15.
“教学做合一”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笔者把“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理解为“做中学”,即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亲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相似文献   

16.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他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课堂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为教学主线,通过创设实验情境、游戏情境与生活情境的方法,使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当中提升实践应用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7.
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可运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即以职业行为能力形成为导向、课堂教学围绕“做”而展开、教学评价兼顾理论与技能,课堂教学立足于“做什么”、“怎样做”、“动手做”和“反思做”。实践表明,在“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做”中实现统一,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学习能力同时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该理论十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学习数学就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做数学”就是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从事数学练习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工作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做”中探索,在“做”中体验求知的无穷乐趣,并不断地产生“做”的需要,以不断地获得新的动力,不断地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忽视学生主体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对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现实启示。本文通过对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的进一步思考和再认识,结合学校实际,探讨这一方法论思想在实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赵春梅 《考试周刊》2014,(29):85-87
行知,行是知之始;知行,知是行知成。陶行知,这位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思想家、教育家,在他的名字中就深刻体现了他"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精华。他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传统教学模式。然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仍随处可见。作者试将陶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指导运用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尝试改变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