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那么,“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超出教材”?怎样才算是“超出教材”?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已经进行了几年课程改革的教师也感到困惑,觉得在实践中不好把握。  相似文献   

2.
《广西教育》2008,(26):21-21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钟启泉在《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1期上撰文指出,教师究竟用什么方法处置教材,究竞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这是区分新旧教学的分水岭。在“教教材”的场合,教师显然违背了教育研究的根本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以为教师的责任就是如何把教科书提供的现成知识,通过教师自己的“咀嚼”之后喂给学生,  相似文献   

3.
教材是课程资源之本,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教师要怎样用活教材,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实现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由“敦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昵?  相似文献   

4.
对初中现代文学作品这一特定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对所有教材中的现代文学作品有系统的分析与把握,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教材”。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宏观和微观的把握?怎样做到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怎样才能在把握语文阅读教学规律这一“共性”的基础上,突出初中现代文学作品的“个性”?借鉴王荣生教授对语文教材选文的分类,从定篇的角度,以鲁迅的作品为例来说明应该怎样处理教材。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2008,(11):21-25
课改七年,新的教材观早已深入人心,对“用教材教”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能说上一些,然而,今天为什么还有教师仍在照本宣科“教教材”?在理解和实践“用教材教”时,出现了哪些有失偏颇的认识和行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用教材教”的内涵、价值到底是什么?本期我们约请四位来自教研一线的资深专家座谈,再加上教师的实践思考,希望能对上述问题有所梳理和回应。  相似文献   

6.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进行研读教材,优化设计呢?  相似文献   

7.
古人尚有“不唯书”之说,可今天我们的教师为什么仍然对教材如此虔诚,如此顶礼膜拜昵?教材到底是什么?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对教材就有过精辟的论断: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专家也多次强调教材编制的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的文件,让教师屈从于教材的要求,而是定位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是为教师提供精心打造的、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8.
只要你用心地去解读,任何一本教材中都有瑕疵,只要你不“鸡蛋里挑骨头”,教材中的瑕疵绝不会太多.那么,教师在教学中究竟该如何处理教材中这些客观存在的“不多的瑕疵”呢?是顺应教材、照本宣科(这种教师也不会发现教材的瑕疵),还是断然否定、批判一通?笔者以为,由于教材的瑕疵毕竟有限,  相似文献   

9.
姚卫东 《辽宁教育》2013,(11):88-88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点早已得到广泛的认同,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是言行不一,就是我行我素,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殊不知“徒不必不如师”的名言已经是千年至理了。所以我们要摒弃“霸占”课堂的做法,抛弃无形的“指挥棒”,扔掉师权的陋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实现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既要当好“导演”,又要当好“演员”。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对于这句话,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为不按教材的内容、顺序进行教学,他们对教材“一改到底”,少则改变情境,多则变换内容,甚至有些完全改头换面。叶老的话启发我们思考:学生学习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教师应怎样有效地使用教材?归根结底,还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这才是数学课堂的“灵魂”。那么,怎样才是有效地运用这个“例子”呢?我想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循环小数”的教学.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的视野由“知识”转向“人”,转向生命,转向成长。于是,课程、教材、教学的意义也不断被反思与重构。特别是在教材的处理和设计上,“以人为本”“用教材教”的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然而,到底怎样“用教材教”?课堂上如何进行实际操作?笔者想通过以下的教学片断,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超越教材”、于永正的“教学艺术来自对教材的准确理解和把握”,都曾经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仅仅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一种理念被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但是,走进实验教师的课堂,不难发现“教教材”的依然大有人在,我们不禁要问:“超越教材”,为什么如此艰难呢?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后,新教材的出现给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与创造空间,在教材的使用方面也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教材观,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对教材的整合“适度而不过度”,对教材的开发“到位而不越位”呢?下面我结合《找规律》一课“备课”、“悟课”与“赛课”的过程,说说在教材使用上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倡导教师不要机械地去“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用教材中什么内容教?为什么用这些内容教?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深刻、全面、系统的解读,然后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选择、加工与改造。教师只有在学生、教材、社会这课程三要素中把学生放在首要因素去解读教材,才能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学也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在一次讲座中笔者又听到了一组教育新概念:校本教材、生本教材、师本教材。何谓“师本”,许多听众面面相觑,进一步了解,原来是根据教师特长编制的可供学生学习的教材。笔者不禁疑惑起来,难道这样的师本可以脱离校本和生本自成一体吗?教师不就是学校中的教师吗?  相似文献   

16.
王鹰 《教育文汇》2007,(6):37-37
有人说,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活”的教师可以把“死”教材教“活”,而“死”的教师则可以把“活”的教材教“死”。当了多年物理教师,虽然课讲得不那么死板,但年复一年面对变化的学生,教的课基本上没什么新花样,更谈不上有活力,有个性,有吸引力。我们常常责怪学生不喜欢物理课,为什么不找一找自己教学上的毛病,试一试把“死”教材讲“活”呢?  相似文献   

17.
人民版教材及教师教学用书说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人教版新老教材都叙述为“拜上帝教”,岳麓版称“拜上帝会”。那么,洪秀全创立的到底是“拜上帝会”还是“拜上帝教”呢?  相似文献   

18.
没有教材不成教学,而“一个善于思考的教师应该永远没有固定的教材”,教材的改变才能带动教学方式的改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如果不钻研教材,教材又如何能有所改变呢?所有的教学改革又如何落到实处呢?那些优秀的教师们之所以能拥有鲜活灵动的课堂,就是因为他们非比寻常地钻研了教材。  相似文献   

19.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阅读张老师的“时分、秒的认识”教学案例,作为语文教师,我亦深感触。教材是有待活化的材料,教师必须对其进“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赋予其生命的活力。何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建构主义学习观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一句话,要关注学习起点,合理开发教材。如何捕捉起点?张老师在案例中设计的“哪些同学会看这些钟表上的时刻”这一问题,给了我们启示———“先学后教”。语文教学也应该如此,“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通过这些教学环节,教师准确地捕捉学生…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苏教版教材在编制形式和内容上较传统教材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给广大化学教师耳目一新的感觉;新课程的化学实验不仅贯穿于必修1、必修2中,而且还作为一个独立的选修模块——“实验化学”,这不同于以前人教版教材(没有单独的实验教材,只是把学生实验内容穿插在每本教材之中);对“实验化学”的教材怎么处理?模块该怎么教?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好像无从下手,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