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冒籍"意即假冒籍贯,是科举分区配额时代的作弊方式之一.作为原始档案的<清实录>中就有百余条冒籍资料,从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对这一影响选才的行为高度重视,而屡禁不止的冒籍也花样百出,并呈现出较强的地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乾嘉时期科举冒籍史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隋唐以后,科举制度成为众多士子进身仕途的重要途径。为荻取科场的成功,许许多多的作弊手段不断出现,假冒籍贯就是其中的一种。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其中既有为博取功名而冒籍与试者,亦有为争取有限的中榜机会而指称他人冒籍者。现予发表,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3.
《清实录》以记载清代皇帝言行与行政作为主要内容,其中蕴藏的政治经验相当丰富。本文从《清实录》中对科举冒籍舞弊的整饬为例,分析并研究了《清实录》对清朝乾隆整饬科场史料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审音"制度是清代童生试中独有的一项防止考生冒籍跨考而实行的制度,制定于康熙年间,盛行于乾隆年间。《历史档案》于2002年第3、4期及2003年第1期公布了一批有关清代童生试的档案《乾隆中晚期科举考试史料》,为研究审音制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从中可以看出,审音制度作为清代特有的防止舞弊的一项措施,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而非像以往研究所论述的,仅施用  相似文献   

5.
朱庆磊 《新闻世界》2013,(11):27-28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被称为新闻的"眼睛"。俗话说:"看书看皮儿,看报看题儿。"新闻标题是指引读者的"路标"。一个好的标题,能画龙点睛。因此,要格外重视报纸新闻标题的制作,着力在"平"、"活"、"美"、"跳"、"雅"、"说"、"问"上下功夫,增强标题的吸引力,让新闻的"眼睛"亮起来。  相似文献   

6.
《东南传播》2011,(7):165-165
一、文字材料中序号标点的正确使用1."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后面应用逗号(",")。2."一"、"二"、"三"等后面应用顿号("、")。3."1"、"2"、"3"和"A""、B""、C"等后面应用齐线墨点("."),而不该用顿号("、")或其它。4.序号如加括号,如(1)(2)(3)等后面不加标点符号。二、年份的正确用字年份如用"二○○四年四月"的方式表述,则中间的"○"不能写成阿拉伯数字"0"或英语全角字符"O"。三、汉语拼音注音的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7.
在三峡商报的发展过程中,策划了一批有影响受欢迎的专栏,如"百名律师团"、"商报红娘"、"夷陵骄子"、"万人相亲大会"、"商报小记者"、"商报炒股大讲堂"、"宜昌民生报告"、"万人理财大行动"等等。专栏的成功是三峡商报发展为具有竞争力的传媒的一大秘诀。  相似文献   

8.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0,(18):57-58
"哀兵"不等于败军、弱旅 "哀兵必胜"语出《老子》六十九章:"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现在通行的王弼本"若"作"加",误,当据傅奕本、敦煌本及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183;德经》改。一说,"加"系"如"字之误。"相若""、相如"都是"相当"的意思。"哀",任继愈注:"沉痛,悲愤。"后以"哀兵必胜"四字成文,指对抗双方兵力相当,受到欺压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胜利。  相似文献   

9.
"XX门"在西方主要针对政治丑闻,是相对重大的政治事件。汉语从"水门事件"发生的那一年起,相继借入一些"gate"新词,也就形成了由"水门事件"引领的"门"系列词,但是从泛意或延伸意上来使用的。"XX门"事件都可以称谓舆论事件,具备舆论的特质。各种"XX门"的新提法大多来自于民间、民众,特别是网民而非官方媒体,体现的是一种草根的话语。"XX门"所关涉的事件越来越与政治无关,越来越走向世俗化。"XX门"所涉及的问题必定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与反常性,总是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状况和社会问题。"XX门"的流行还与一定话语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0.
我对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创作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总结,这就是——"欢乐","创新",和"流行趋势"。 首先说说"欢乐"和"创新"。 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是因为我觉得"欢乐"和"创新"是分不开的。每一档综艺节目的制作者,都希望为观众创造"欢乐";每一个创作者都在想,用什么方法能达到这一目的?我认为,琢磨各种招数达到"欢乐"的过程,其实就是综艺节目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钱静 《新闻世界》2016,(1):16-18
在参与凤阳县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同志典型事迹的宣传中,成功的经验是四个字:"快"、"准"、"深"、"活",值得借鉴的做法有四个方面:"求典型性"、"求报道高度"、"求影响力"、"求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蒋京兰 《新闻世界》2010,(7):189-190
"民生新闻"应以"民"为主体,以"民生"为题材。因此,对"民"与"民生"的理解至关重要。"民"有"市民"和"农民",而"民生"有"大民生"("国计")与"小民生"。而现实的"民生新闻",却恰恰在这两点上存在误区:其一,可见"市民"而不见"农民",这就使得农民在"民生新闻"中缺席;其二,多见"民生"而少见"国计",这就使"民生新闻"流于形式、沦于琐碎。  相似文献   

13.
李静  梁智 《新闻世界》2012,(7):234-236
重大灾难性报道是我国传媒报道中的重要方面。在媒介仪式视角之外,格雷玛斯的"符号矩阵"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路径。"生"、"死"、"灾难"和"救援"是符号矩阵中的基本义素,遇难者、幸存者、救援者和非灾区者是主要的行动角色。重大灾难性报道传达出对人本身的关照,参与了人"死"而"被铭记"的仪式过程。  相似文献   

14.
托克维尔的传播思想对网络舆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敏 《东南传播》2010,(4):77-78
被誉为"美国民主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托克维尔不仅发现了美国的民主,还对之作了深入的分析和反思,论述了"公共舆论"与"民主"之间的关系,并警告:民主虽好却存在"多数暴政"等问题。两个半世纪之后,网络和网络舆论让人们对"网络民主"寄予厚望,却又引发诸如"多数暴政"、"媒介审判"等问题,应验了托氏的警告,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5.
宋哲 《声屏世界》2014,(9):9-11
"媒介融合"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自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多视角的广泛的研究,业界也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进行了尝试与践行。本文主要以媒介产业化与数字化为背景,将"媒介融合"中的"媒介"概念分解成"内容产业"与"大众传媒产业"两大内核,从"内容产业"的角度,来观察"媒介融合"这一现象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审视当前"媒介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王祎 《新闻世界》2014,(7):132-133
网络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崛起日益重塑受众的收视习惯,人们从客厅逐渐转投PC、移动终端。网站自制剧进一步瓜分影视剧市场,其中代表作《万万没想到》凭借其"草根"立场、"自黑"叙事和"吐槽"表达,赢得了5.6亿播放量和大批"死忠粉"。同类影视剧的爆红表面看来是"屌丝"的胜利,但背后主创和营销团队都带有明显的"精英"色彩,实为"精英"对"草根"文化的征用。  相似文献   

17.
视野     
《陕西档案》2013,(4):14-16
浙江湖州市档案局馆打造"阳光档案" 湖州市档案局馆在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的基础上,提出了"5432"举措。"5"即坚持"五头并举":抓"龙头"工程、"源头"防控、"苗头"防范、"头头"示范、"拳头"警示。"4"即实施"四项工程":实施政令畅通工程、作风强化工程、法纪教育工程、素质提升工程。强信念、讲政治、顾大局,严肃政治纪律,  相似文献   

18.
曾旺 《新闻窗》2011,(6):46-47
2011年4月以来,关于"电荒"的报道频频见诸国内媒体;6月初某晚报刊发报道《"电荒"推高柴油荒预期》,将"电荒"与"柴油荒"联系起来。这让笔者想起2010年冬铺天盖地的"柴油荒"和2009年冬的"气荒"报道。  相似文献   

19.
从明星“车祸门”事件看公众人物危机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大众传媒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公众人物危机事件也随之增多,"车祸门"、"涉毒门"、"结婚门"等事件层出不穷。本文以危机传播的"信息流"、"影响流"、"控制流"为理论基点,对比分析两起"明星车祸门"事件中的危机传播策略和传播效果,来探讨公众人物危机传播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20.
"十二五"期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全面认识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既要衔接"十一五"发展,又要与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实现对接,为建设"和谐新普陀"战略及"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