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一、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定位和属性 心理教育活动课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心理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通过一系列专门设计的活动或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有效适应社会和健全人格发展的一种辅导形式.心理教育活动课已被认为是将心理教育普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正确定位心理教育活动课是有效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全国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以来,很多市县的乡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都没有将中小学心理教育队伍纳入服务体系。中小学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和心理辅导工作,不仅有利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更是农村社会心理服务的中坚力量。目前,农村中小学心理服务教师的学科结构难以适应社会心理服务工作,需要建设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卫生学等多学科多专业相互支撑的心理服务队伍。高等学校需要强化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心理学课程,应用心理学专业需要强化主动服务意识。中小学心理教育服务教师需要逐步摆脱被动等待学生和居民心理咨询的理念控制,确立心理服务导向的社会心理服务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增长了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逐渐为人们所重视。然而,由于我国当前中职教育的制度和环境仍有缺陷,致使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基于教育心理学原理和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能力、学习心理进行多维度分析,重点研究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如果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不平衡心理状态的疏导,不能使之处于乐于顺应主流规范的常态时,学生往往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如发呆、走神、沉默甚至抵触。反之,若班主任常能敏感、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甚至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才易培养良好的品德。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探讨当前青少年学生心理教育与辅导工作的意义.文章从不同心理状态下个体的社会行为的特点这个新角度,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社会变动时期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对青个年的心理的影响,深入讨论青少年学生心理教育与辅导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指出当前的青少年心理教育与辅导工作非常必要、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开展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教育,是职业高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新时代的中学生表现欲望强、社会接触多、信息面广、思维独立性强,学校老师靠单纯的说教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已经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正确把握学生心理,运用心理策略开展德育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本文针对职业高中学生的思想现状简要探讨了加强高中生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高职学生心理状态包括环境因素、对学习内容定位不准确。解决高职学生不良心理状态的对策是正确地认识高职,准确地为自己定位,打造良好的高职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加强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8.
由于社会、家庭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在中学生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偏差:脆弱胆小、情绪多变、苦闷忧郁、冷漠自私、孤僻古怪、嫉妒自卑,甚至离家出走、绝望轻生等。这些心理偏差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对北京两万名中学生跟踪调查结果如下:结论是32%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更令人震惊的是,我国每年在校大中小学生自杀比例接近万分之一。中学生的心理偏差给个人、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带来的危害,给教师敲起了警钟。心理教育(或称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是有效地提高学生心理…  相似文献   

9.
职业院校随着现代化技术的提高也逐渐走向了成熟,对学生的管理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们的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学校也同样开始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但是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水平仍然处于中等偏下,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关注度仍然不够,导致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甚至造成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危害。本文通过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特点的了解,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为我国职业院校的心理教育能力提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引导中学生渡过心理断乳期,最佳的方式是班级心理教育。班主任要了解心理断乳期的特征及问题,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活空间,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活动中改造自己。  相似文献   

11.
一、学校心理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 1.目标性与活动性原则 学校心理教育课程是依据课程本质的要求,根据心理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来设计课程的.学生在心理教育课程中所学习的内容,是为了发展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激发潜能,达到适应社会发展、促进个性和谐统一的目的.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心理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根据这一要求,心理教育课程发展性目标应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促进他们健康成长.预防性目标是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懂得如何去改变和纠正不健康的心理,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和积极健康的情绪.培养学生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对学习和人际关系作出适应,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适当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现在社会越来越重视对人的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社会偏见,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方面,因此如何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辅导,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研究表明,一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逐年下降,形势不容乐观。一些学生比较任性、自私自利、性格偏激,与他人和社会缺少沟通,缺乏自我调节心理能力,导致心理出现问题。教师必须担当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积极关注学生心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正>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际关系错综复杂,这就实际而迫切地要求我们学校教育能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对他们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与训练,使其心理承受能力、价值观与社会发展程序相统一,促其健康成长。当前,我国的初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正处于探索时期,这就要求根据初中学生生理、心理发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学生更易受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心理素质已成为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目标.学校教育理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以迎接21世纪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引导中学生渡过心理断乳期,最佳的方式是班级心理教育.班主任要了解心理断乳期的特征及问题,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活空间,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活动中改造自己.  相似文献   

17.
心理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对心理学原理的掌握,心理学方法和咨询技术的运用,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训练社会认知能力,调节自我情绪,矫正不良行为,激发个人潜能的目的。心理理论是一种高级社会认知能力,它的发展伴随个体的一生,对个体的同伴关系、人际交往产生重要影响。文章从心理理论的视角出发尝试分析心理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关系,从婴儿期、儿童期和成人期三个备受心理学界关注的心理理论高度发展时期出发,探讨了联合注意、情绪理解、意图理解愿望理解和错误信念理解五种心理理论的构成成分的发展情况,并分析了影响心理理论发展的认知因素。最后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曾经做过一项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题.在对目前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的时候,我吃惊地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例如,不名原因的紧张、焦虑、自私、对家长有看法等。这些学生在不远的将来会走向中学走向社会,这些心理问题也会带给学校和社会很大的问题。目前,我们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很弱,许多学校都重视文化课的成绩,对心理辅导只是纸上谈兵。根据目前的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9.
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由于社会压力、自卑、失恋等造成的心理障碍,已经严重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尊重、理解、平等地对待大学生是进行心理教育的基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心理健康的关键;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工作者的关爱、坚强的道德意志的培养是健康心理形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危机处理中面临着诸如健全人格的培养意识淡薄、社会对心理危机缺乏理解、缺少人际关心互相爱护的社会文化、片面强调个人成功的竞争意识等等问题,这都影响到青少年学生心理危机的有效干预。笔者试图从组织领导体系、教育防范体系、心理干预体系等五个要素体系,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青少年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