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年来,在市场化因素和媒介技术进步推动下,我国传媒市场利益不断侵蚀传媒的社会责任,影响了传媒生态。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是平衡传媒市场利益与社会责任的调查成果,对我国当前的传媒改革存在三个方面的借鉴价值:一是商业利益侵蚀社会责任导致新闻界面临社会和政府的更强控制;二是自律与负责任是新闻界自由与独立的守护神;三是设置独立调查机构、采用新闻专业主义运作是负责任新闻界的制度路径。  相似文献   

2.
李洁珍 《宜春学院学报》2005,27(3):34-39,72
法治社会主体精神的建构,就是公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建构、塑造和完善。因为公民意识与法治理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公民意识对法治的实现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代化公民意识的建构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它既需要在公民的社会意识中确立法和现代法治的原则,更需要公民在对待权利和权力的意识和行为中有理性、辨证、全面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全面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并应用于传媒建构政府形象的过程中,有助于建构良好的政府形象,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作为上层建筑的传媒与政府有着天然的联系:传媒的生存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保护;传媒掌握着丰富有效的传播资源,良好的政府形象离不开传媒的建构与传播。形象是一种价值导向,依存于实体,升华的良好形象是先进的生产力;良好的政府形象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4.
大学类型化是人们对一种特定类型大学的建构过程。这种建构既是人们对大学组织属性和社会功能认知与实践的产物,又是大学发展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应用型大学类型化是大学内外部利益相关主体对传统大学知识秩序的当代解构,旨在构建一种以知识创价为核心特质的理想类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类型化具有社会建构与认知建构两种不同意义上的建构方式,并最终走向社会实践性建构。探索独特的学术风格、寻求一种情感归属、追逐多样的物性资源等是应用型大学类型化的主要价值旨趣。  相似文献   

5.
教育政策研究的第三立场:面向政策利益相关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政策问题不只关乎研究者和决策者,它也涉及各政策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因此,流行于教育政策研究中的“两种文化”说虽有助于协调决策者与研究者的立场,却也忽略了教育政策利益相关者参与政策问题的合法性与可能性,隐含着政策研究只有直接指向教育决策者这一利用路径的判断。“两种文化”说依循的是一种实证论假设,其强调社会现实的客观性,认为研究者和决策者有资格、有能力设计教育政策;而社会批判论和社会建构论则否定了实证论假设,表达了与政策设计观相反的政策建构观。从政策利益相关者介入政策问题的权利和建构性的思维出发,教育政策研究需要面向政策利益相关者,确立第三种立场。而要达致这一目的,既有赖于教育政策研究自身的调整,也需要外部因素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小学角色教育模式建构研究”是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这一德育模式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角色承担、角色学习、角色体验、角色认知和角色冲突等为方法,解释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团体和个体相互影响的一种道德教育的应用新理论。其目的是个体通过社会化,体验做人、做事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使儿童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的社会角色,即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7.
人是以文化的方式生活着的,文化需要传播。电视文化是当前发展最快、最为普及、影响最大的一种文化传播,它在很深的层次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及整个文化世界,造成了与传统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社会现实。首先,电视文化改变了人们的理解认知系统;其次,电视文化改变了人们价值意识建构的方式;再次,电视文化改变了人们价值意识建构的内容;最后,电视文化增强了人们价值意识建构的强度。  相似文献   

8.
传媒产业作为潜力巨大、前景诱人的朝阳产业,正在迅速崛起。在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中,充分认识传媒产业与其它产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传播者与受众以及规模与效益等关系,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题。在加强我国传媒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目前存在的观念滞后、体制不活、人才短缺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道德有其自身的规律。就道德结构而言,道德包括道德价值、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三个部分;就道德起源与目的而言,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需要;道德目的在于满足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在于保障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存在发展,在于增进每个人利益。由于缺乏对道德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学校道德教育面临三种病态:教育方式呈现体验的缺位状态、教育过程处于无菌的理想状态,教育内容陷入无根的尴尬状态。要解决道德教育的病态,应当遵循道德的内在规律性,在教育方式上重视体验,在教育过程中回归生活、实践,在教育内容上重视道德价值和价值判断的传递与培养。  相似文献   

10.
在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活动中,存在着四种主要利益关系人——政府、学者、以企业为主的产业界以及学习者。正因为存在众多利益关系人,因而也就存在对社会服务活动的不同需要;反过来,同样的社会服务活动对不同利益关系人的价值也是不完全相同的,相应地,他们所持的社会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着理想和实践的分野,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实践的发展,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不断解构和建构,在此过程中需要正确把握价值取向的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以追寻理想来加强价值取向的导向作用,以立足实践去区分价值取向的层次和发展阶段,不断实现理想价值取向与实践价值取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教育价值概念的历史考察与理论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价值概念是教育价值理论体系中的首要问题。在历史上,教育价值主要指某一学科知识的价值,而今天所说的教育价值指的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价值,即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种客体,对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的发展需要的一定满足(适合、一致、促进等)。教育对个体主体身心发展的需要的满足是教育的本体(内在)价值,教育对社会主体的发展需要的满足是教育的社会(外在)价值,二者都有现实价值与理想(或未来)价值之分。教育价值与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功能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变化,即社会阶层的变动、利益诉求的多样化、新生话语的丰富、传媒时代的到来,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转化孕育着必然因素,并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转化提供了可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社会化”和“大众化”的特质,不断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开放性和普适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转化路径包括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关注社会日常生活、把握社会心理、掌握话语资源、提升传媒影响力等。  相似文献   

14.
利益平衡与经济法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法的宗旨是利益平衡 ,社会总体利益是经济法的价值归宿 ,基于经济法的利益平衡的宗旨和追求社会总体利益的价值归宿 ,通过对我国当前存在的各种不平衡利益关系的分析 ,提出了经济法体系建构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走向世界需要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国家认可,这是实践中拓展国家形象建构的新境界。传媒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工具,部分西方传媒制造的虚假舆论事件,本质是在国际社会建构针对中国的负面形象,以此压缩中国在世界舞台的活动空间。解构西方传媒针对中国的负面国家形象建构,并将其转化为增强中国正面国际形象的典型素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际层面,涉华虚假舆论事件转化为中国正面国家形象建构素材的策略包括:展现真实以揭批虚假舆论,消解负面形象建构影响;甄别涉华舆论话语套路,破除负面形象建构迷雾;贡献普遍认可的价值,在国际社会赢得正面的国家形象等。  相似文献   

16.
漫说大学治理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自身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办学利益主体,大学治理结构是为了回应当代大学组织呈现"冲突和多元利益"特点的治理需要,建构能够体现利益相关者组织属性和委托代理关系特点的决策权结构.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变化为政府与高校建立具有委托代理性质的契约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操作空间.我国大学已迈过了前治理时期,治理问题对于我国大学已不再是一个虚幻的、空谈的命题.就大学治理结构对于当代大学发展的价值而言,它是比管理结构更具基础性的一种制度结构,其根本目的是建立大学决策过程与社会权利主体的合理联系,实现社会价值平衡.  相似文献   

17.
利益反哺是一种协调和解决社会利益问题的基本方式。在我国存在社会利益失衡的现实情况下,利益反哺是缩减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差距、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社会公平、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是利益反哺的基本价值蕴含。构建和谐社会对法治的内在要求和法律自身的功能属性,决定了利益反哺的实施及其价值目标的实现。必须经由法律的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18.
大学与中小学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是教师教育改革寻求内生性动力与结构性资源的一种新探索。然而,在共同体培育过程中存在着文化冲突、机制缺失、利益失衡等问题。因此,可从构建坚实的合作基础和保障、形成合理完善的组织机制、建构利益公平分配的协调格局等方面探索有效合作途径。  相似文献   

19.
道德有其自身的规律。就道德结构而言,道德包括道德价值、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三个部分;就道德起源与目的而言,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需要;道德目的在于满足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道德需要,在于保障人类社会和利益共同体的存在发展,在于增进每个人利益。由于缺乏对道德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学校道德教育面临三种病态:教育方式呈现"体验"的缺位状态、教育过程处于"无菌"的理想状态,教育内容陷入"无根"的尴尬状态。要解决道德教育的病态,应当遵循道德的内在规律性,在教育方式上重视体验,在教育过程中回归生活、实践,在教育内容上重视道德价值和价值判断的传递与培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教育哲学的观点,考察和分析了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和教师主体需要对实现教学价值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以下两个观点:一、强化教师的主体性地位,恰恰是为了提升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层次,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建构学习主体”。二、教师主体的需要,是教学价值关系存在的重要基础,它若能够合理地整合社会需要、学生需要和教师自身需要几个部分,就能够较好地反映客观需要,这对教学过程优化,对教学过程价值的实现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