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领巾》2010,(7):68-70
“啊,‘头屑女王’来了,快逃啊!” “‘头屑女王’,拜托您‘头’下留情啊!”  相似文献   

2.
周少兵 《阅读与鉴赏》2007,(12):78-78,79
笔者在组织学生讨论《金黄的大斗笠》一文时,突然有学生问到:“老师,文章第十一段中为什么说‘姐姐带着斗笠来啦’,而不说‘姐姐戴着斗笠来啦’?因为我们在说斗笠时经常用‘戴’而不是‘带’啊。”学生虽然没有说出“带”与“戴”两字的区别。但他已经感觉到两字在此处所传递出来的意味是不一样的,学生思考之仔细让人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183;长沙》时,我正充满感情满怀自信地范读“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时,突然一个学生打断了我的诵读:“老师,‘橘子洲头’的停顿似乎应该在‘洲’字上,而不应在‘子’上,因为‘橘子洲’是一地名,不应拆开来读。”我当时怔住了。这个问题很突然,一直以来,我都是这样读的,并认为在“子”上停顿理所当然。经这么一问,我倒认为学生是对的。是啊,专有名词怎么能分开来读呢?我肯定了学生的质疑,并纠正了自己的读法,尽管读起来感觉很别扭。  相似文献   

4.
近日读了王栋生老师的《我主张"静养式阅读"》(《人民教育》2012年第2期),文中所言所感无不是我们耳闻目睹司空见惯的现象,读后反复咀嚼,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文中谈道:"学校是传道授业之所,教师本是读书人,学校教育的常态,是让学生跟着读书人在一起学习,而不是传授‘考试学’,带领学生‘模拟’、‘预测’、‘课课练’。"王老师字  相似文献   

5.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务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很明显,“阅读’’不仅是要让学生“读”,而且是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心智得到发展、思维得到训练、情感得到熏陶。  相似文献   

6.
<正>刚接任这个班一周,学生口中的“四大魔王”中的两个惹事了。周一中午,一群学生簇拥着一个哭泣的孩子来告状,说小梁和小竺又打人了。叽叽喳喳中,都是对小梁和小竺的控诉:“他们总是打人的!”“一年级的时候,他们就是打架大王。”“他们是两个打架最厉害的‘魔王’,讨厌死了!”……嫌弃之情浓浓,害怕之心满满。才进入小学二年级,就如此让同学讨厌,这是怎样的学生啊?  相似文献   

7.
一、设计自学提纲的目的。自学提纲是学生自学入门的向导。教给阅读方法,揭示读写规律,让学生在自学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学能力是设计自学提纲的根本目的。因此,设计自学提纲时必须注意下列问题: 1.起点放在“读”上。自学提纲的内容要依据教材设计,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逼”着学生带着问题理解性地读课文。在读的基础上回答问题。“爷爷为什么不肯进城?”(六册26课《爷爷》),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一、精心编拟提纲,激发阅读兴趣教学中,教师除了提供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外,还应该精心编拟阅读提纲,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中位数的认识》时,考虑到"中位数"概念的特殊性,笔者精心编写了阅读提纲,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来初步感知它的意义,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一次语文课,教师发现学生对所提问题不知所措,便责怪他们:“我经常说‘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如果用心去读,去感悟,怎么解答不出来呢?多简单的问题中医!”教室里更静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可我读了不止三次了,还是不能理解。‘阅读’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读才有效果呢?”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我提出问题:“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快速看书复习后,一学生回答:“曹刿能远谋,而庄公则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话音刚落,又一学生站起发言:“对于庄公,我认为他有远谋。”这话让我一愣,从教参到所有见过的资料,从未提到庄公有远谋啊!但这位学生的观点有反传统的意义,很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1.
英语短文阅读非常重要,让学生多读,阅读时注意方法,阅读后多思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的阅读能力自然会提高。  相似文献   

12.
新大纲指出:“要处理好教学的阶段性,连续性。教师既要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总要求,又要把握所教年段的教学重点,并注意各阶段教学的连续性。”准确把握教学的阶段性,明确各段教学要求,是搞好语文教学的重要前提。 中年级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继续和发展。中年级语文读写训练重点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在基础训练的阅读短文中渗透读的训练重点。例如第六册基础训练1的阅读题,“阅读下边的短文……联系下文,说一说‘小苗啊小苗,你喝了延河的水,长吧,快长吧’这句话的意思。”二是通过作文的要求来体现写的训练重点。例如第六册的几个基础训练都是要求学生把要  相似文献   

13.
一次,指导学生学习《趵突泉》一课后,我忽然想起还有几个词语应该再强调巩固一下,于是,我把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领读时全班同学全神贯注,声音洪亮,我甚是高兴。突然,李科同学站了起来:“老师,‘千佛山’中的‘佛’应该读‘ fó’,不应该读‘ fú’,我昨天查过字典。”轰!我顿觉从头顶到脚底一阵发麻。备课时,我一时疏忽,想不到让学生“将了我一军”。教室里一片嗡嗡声,大都是责怪她逞能。我能责怪她吗?我能置之不理吗?我能文过饰非吗?不能。我应该闻过则喜,知错必改,正确引导,鼓励质疑、纠错。想到这里,我马上平静…  相似文献   

14.
1979年第一期《文物》载《平山中山王墓铜鼎铭文释文》云;“鸣呼!语不废哉!寡人闻之,其汋于人也,宁汋于渊。”朱德熙、裘钖圭两先生考证诠释说:“语,谓谚语,即指‘其汋于人也,宁汋于渊’一句,句中‘人’‘渊’二字叶韵。‘汋’当读为‘溺’,‘勺’与‘弱’古音相近可通。……‘’ 疑指‘尺蠖’。《尔雅·释虫》:‘蠖,蚇蠖’。这个谚语字面上的意思是:(树上悬丝自缒的)青虫与其掉在人身上,还不如掉在水里。一说‘’ 当读为‘获’。……”  相似文献   

15.
美的感受能力 人们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通过感知形成表象,我们读人家的作品,能理解它的内容,并不一定能体会它所具备的内涵美。对作品的理解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上,而对作品的美感则更多地表现在情感和想象上。这就是说,美感是理解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在钻研教材时,要使自己从作品所表现的‘境’中看到‘形’,从‘形’中感到‘美’。比如阅读朱自清的《春》,就要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这篇作品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美好的景物,我们就要从这些美好的景物中看到那一幅幅春光明媚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这就是‘形’,从‘形’中使自己感受到自然美,艺术美;再从‘美’中产生出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热爱生活的‘情’。任何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我提出问题:“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快速看书复习后,一学生回答:“曹刿能远谋,而庄公则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话音刚落,又一学生站起发言:“对于庄公,我认为他有远谋。”这话让我一愣,从教参到所有见过的资料,从未提到庄公有远谋啊!但这位学生的观点有反传统的意义,很值得探讨。我表扬了他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勇气后问全体同学:“对于庄公有无远谋这个问题,来一场辩论如何?”大家一致同意。生A:“曹刿不是说‘肉…  相似文献   

17.
一、读、议、说、练、导教学程序1. 读。即自读,指学生课前的预习和课内的阅读。在自读前,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自读时要求学生做到:①通过自读,找出所遇到的基本问题;②把基本问题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整理出来;③做好阅读笔记,及时记录阅读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以及发现的新问题。自读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精心设计导读提纲并出示给学生,指导学生读书方法,交待应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 议。即讨论,指学生互相讨论在阅读中发现的疑问以及老师、同学提出的问题。在讨论时,要求学…  相似文献   

18.
我常听同仁们说“阅读难,难阅读”,教师教学阅读时不知道该从何着手,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常一篇二三百字左右的阅读短文,令学生头痛不已。是啊,难以理解,难以体会,又怎能叫学生把握阅读短文的中心思想和重要内容。小小的一篇阅读短文学生也怕,老师也怕,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看一看,想一想,写一点罢了。这种情况,显而易见地暴露出了我们语文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究其原委,  相似文献   

19.
一、设疑引读,叩开思维之门。一设疑引读,是指导自学的第一步。初一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比较困难,因为他们一般都没有看书的习惯。因此,根据学生可接受的程度,我在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之处设置思考题,列出阅读提纲,让学生存疑自读,形成认知矛盾,以引导他们阅读时注意力的指向,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沙洲县西张中心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吴赛媛在归类识学中精心设计巩固生字词的方法:把刚教过的生字词编在一段连贯的短文里,让学生读。例如第三册“归类识字(二)”第3课中有“咪mi(笑咪咪)”、“眯mi(眯着眼睛)”“谜mi(谜语)”三个生字词,吴老师设计了一段短文:“小方笑咪咪地说:‘奶奶,你眯着眼睛在看什么呢?’奶奶说:‘我在看一本《谜语》。’”巩固时,她让学生读这段话。这课的上半部有“达d(到达)”、“饱bo(饱了)”、“绘hu(绘画)”、“粮ling(粮食shi)”、“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