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代海外华文作家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雌性的草地》,描写了一群女知识青年在与世隔绝的草原上牧马的故事。严歌苓通过对女子牧马班的生动刻画,对雌性生态圈的整体描写,反映了父权制文化对雌性的异化,深刻揭示了女性与动物、女性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同时又涉及性别、等级和社会等生态女性主义者关心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严歌苓是海外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密切关注文化冲突,种族歧视,创伤记忆,精神分子等问题。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为基础,对《寄居者》进行分析,探索主人公在特殊时期的艰难环境中内心挣扎和人格扭曲的原因,进而分析人在不同情况下分别占据主导地位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揭示人性复杂和挣扎。  相似文献   

3.
《床畔》是严歌苓的一部象征主义小说,有着丰富的主题意蕴,首先表层的线索是主要人物之间隐匿的爱情,其次是对信念的坚守和奉献,最后揭示了在坚守的过程中人性在一定程度上的异化。作者通过强化女性、弱化男性的人物塑造手法,突出了主题意蕴的表达,并运用"阐释者的注脚"等娴熟的叙事技巧,为作品增添了艺术的感染力。透过《床畔》,可以看到作者在时代变迁中对人性的关注和呼唤。  相似文献   

4.
严歌苓小说《芳华》中包含此前多部长篇的创作特色和写作母题,是作者在海外对中国故事的一次深刻沉淀。小说通过萧穗子的青春视角,以第一、三人称共存的叙事方式交合全知视角与限制视角,完成严歌苓个人经验的芳华叙事。同时,小说延续求索与逃逸的元叙述,共同指向何小曼的自我放逐,与严歌苓文化身份的不断变化形成互喻。在人与历史关系的书写上,女性主义的高扬转变为《芳华》中主体间性的平和,以人性的立场与历史展开平等的对话,共同成为严歌苓海外华文写作的新世纪特色。  相似文献   

5.
近日,随着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的热映,原著《金陵十三钗》及作者严歌苓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严歌苓是著名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其小说往往从人性入手,将人物置于极致的生存环境中,深入挖掘人性深处蕴藏的丰富深邃的内涵。《金陵十三钗》就为我们再现了战争这一生存绝境下人性的善恶美丑。  相似文献   

6.
严歌苓善于表现历史显流中的人性潜流,她的近作《小姨多鹤》从个人史、心灵史、民族史三个方面揭示了一部特殊历史时期的人性史,并以人道主义为基调,勾勒出了主人公的从死亡之境走向苦难之路和通往彼岸的隐秘之路,小说中的道德判断也进行了延期。  相似文献   

7.
严歌苓的作品《第九个寡妇》以女性的视角对革命时期的女性生存状态进行了重新书写,对女性的主体意识,自身的价值、人性进行了剖析,以及女性作为历史中的缺席者对革命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小姨多鹤》是华人作家严歌苓的代表作,小说以展示作者独特的人性关怀而见长。严歌苓以女性人道主义视角塑造了竹内多鹤这样一个具有多重伦理身份的孤女形象。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伦理身份以及种族伦理等方法来分析这部作品,进一步考察竹内多鹤所具有的多重伦理身份以及她的伦理选择。  相似文献   

9.
《金陵十三钗》是华裔女作家严歌苓的一部中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日本兵、中国士兵、神父、中国女学生和一群妓女这些人物形象刻画,展示了人性的丰富与多样。作者更是执着于探寻人性中的美好与善良,尤其是十三钗在灾难面前、危机关头舍身赴难的动人行为,传达出了一种人情、人性上的感悟与思考.与日本兵身上人性的泯灭和残忍,形成了强大的反差,让我们对人性进行深刻的的审视、剖析和反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比较和解构方法,分析张爱玲后期小说《色·戒》中的王佳芝形象,揭示人物的肉身感性和庸常人性对主流文学的解构,剖视作者真实的性别观念和女性身体的主体性缺失对女性主义写作的背离,从而挖掘女间谍王佳芝形象的多重解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女孩形象"是严歌苓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类人物,这与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儿童形象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严歌苓笔下的女孩形象一方面折射了作家的创伤性童年经验,另一方面体现出作家细腻而又活泼的女性叙事视角。严歌苓塑造的女孩形象可以分为"文革"与"成长"两大类型,她们均体现出了女性特有的心灵世界和真实丰富的人性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严歌苓的作品一直备受关注,许多研究者都在试图寻找她作品中呈现出的独特的人生体验。底层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草根文化也早已波涛暗涌,严歌苓笔下塑造了与众不同的女性草根,书写不一样的苦难,通过她笔的女性我们看到了真善美的人性之光,她的人性的赞歌给读者甚至给全人类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相似文献   

13.
旅美作家严歌苓以女作家高度的敏感和自身的现实体验,体味女性的生存状态,并用她深邃的小说文本揭开了笼罩在生活上的面纱,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女性千百年来沦为他者的悲剧命运,同时又挖掘出女性的魅力所在,展示出女性的本真。  相似文献   

14.
华人女作家严歌苓在小说叙述中借鉴戏剧的文体特征和剧本的创作技巧,用"对白"来完成叙事。严歌苓用富于戏剧性的对白展开小说的矛盾关系,在对话中揭示人物的深层心理,推进线索,并用对白的方式为叙述收束,从而使小说语言呈现出戏剧性品质。  相似文献   

15.
严歌苓对于历史叙事的关注是其小说的显著特色。作为海外作家的文化身份,严歌苓充分利用了与本土语境的距离感,达到对历史叙事的"远观"效果。这种效果,不仅使其小说看待历史更多悲悯,而且使其小说的视角新颖。严歌苓的一组"文革题材"的小说,正是通过采用"身体叙事"策略,达到了对历史深处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扶桑》体现了移民身份带给严歌苓的文化身份认同焦虑,及由此引起的对Fantasy的关注和书写。面对身份的焦虑和困惑,身处边缘的严歌苓放弃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一个绝对的归属,进而选择寄居于文学这个超越文化藩篱的归属,并以她独具风格的写作,将个体、民族特质融合在文化属性和文化身份的寻找中。边缘的身份会引起对异质文化各种经不起现实考验的Fantasy。严歌苓运用新移民文学的创作验证、思考这些Fantasy和Fantasy破灭后对现实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的小说《补玉山居》是一部独具匠心的长篇小说,它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主题上,更归功于整体作品表现出来的叙事艺术。《补玉山居》以第三人称和隐含的第一人称为叙事视角,凭借补玉山居这一舞台来勾勒各色人物、反映时代变迁的叙事方式,通过多元化的叙事语言,生活化的叙事结构,形成了作品冲淡而隽永的艺术风貌。作品深刻地折射出了人类的人性、生活的哲思以及对社会的批判意识等内蕴意义丰富的本质内容,描绘出在时间的车轮下滚滚向前发展的时代面貌。  相似文献   

18.
严歌苓的长篇小说《第九个寡妇》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寡妇形象。王葡萄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见证了一段段不安的历史。但在风雨飘摇的历史动荡中,她本着快乐的初心以生命的原始姿态活着;在分不清谁对谁错的年代,她身上散发的人性光辉令人感动;在母性情怀驱动下她对男人们的救赎,使她成为一个传奇。一个王葡萄使得《第九个寡妇》具有了普世情怀,充满了人性、人道主义的深度与广度,并成就了其在当代文学中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