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罗浮宫,五彩缤纷的艺术殿堂。人们誉为世界“三宝”的“胜利女神”、爱神“维纳斯”雕像、达·芬奇的绘画《蒙娜丽莎》等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宝陈列罗浮宫。其中“维纳斯”这件高两米,上身半裸的公元前的古希腊雕塑,在以收藏古代绘画和雕刻而闻名于世的罗浮宫里,被称为“首席珍宝”。经过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这位美丽的爱神,虽然被人们从废墟中拯救了出来,但不知何年何月,何种灾难夺去了她的双臂。可是她的美,仍然使人倾倒,因此人们也称她为“断臂美神”。  相似文献   

2.
美丽的维纳斯失去双臂,却是法国罗浮宫的第一珍宝,为什么?  相似文献   

3.
列维纳斯伦理美学是其“他者”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他认为艺术是“无世界的实存”,既无须依附于主体而客观存在,又脱离对客观世界的形式再现。以列维纳斯伦理美学思想观照儿童艺术教育,本研究发现其中存在对儿童“他者”的轻视、对儿童“艺术之梦”的破坏、对物质客体再现的执着等问题。根据列维纳斯伦理美学思想,现代儿童艺术教育应尊重儿童作为“他者”的存在、重建儿童的主体感觉、欣赏儿童艺术的异域感,进而促进儿童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维纳斯和西方艺术的不解之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着西方艺术家留下的足迹探访维纳斯,我们看到了不同风格转换的种种面貌,艺术家通过题材“挖掘出他们所需要的情感价值“,所以有了古典主义的维纳斯、巴洛克风格的维纳斯、罗可可风格的维纳斯、象征主义的维纳斯、超现实主义的维纳斯等等,这种对艺术真谛的执着和热情,才得以使维纳斯和西方艺术的不解之缘更耐人追寻,才得以使艺术创造获得了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孔子在齐国闻《韶》,“三日不知肉味”(《论语,述而》),这是音乐艺术的境界;海涅在1848年5月,抱病到法国罗浮宫向维纳斯女神诀别,“几乎痛哭失声”,“感受她真实的生命”,这是雕塑的人体艺术给诗人的真切感受;我也几次翻阅《红楼梦》,每到动情之处总是泪流满面,这是文学艺术的魅力。这些就是不可低估的艺术力量。教学也是艺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序言》中指出“教学论的意思是指教学的艺术”,这种艺术是“一种教得准有把握,教得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既是艺术,它同样能产生一种迷人的力量,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让人如沐春风,叹为观止,而上好课的老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适当运用了教学艺术。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不单是认识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这就使语文教学艺术必然打上情感的烙印。无论是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还是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情物”,教学中只有这“三情”的交融、和谐、统一,才能弹奏出语文教学艺术的美妙乐章。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表现在教学的多方面:  相似文献   

6.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7.
公告板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及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欣赏名画时的对话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张大千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是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的,可现实的艺术活动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  相似文献   

8.
艺术,常常被视为“蒙娜丽沙”、“天鹅湖”的群舞,“维纳斯”的雕像,“二泉映月”的琴声。然而,读书的艺术却往往被人忽视。甚至有人怀疑:在那静坐捧读、托腮沉思的状态中,真的有什么艺术可言吗?  相似文献   

9.
在欧洲,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和美的女神。其雕像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虽双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现收藏于巴黎罗浮宫博物馆。  相似文献   

10.
举世闻名的古希腊雕刻杰作《米洛斯的阿芙罗蒂德》(或译《米罗的维纳斯》),长期以来一直被西方学者视为古希腊最优秀的雕刻作品之一,古希腊雕刻艺术中的珍品,被认为是西方艺术中表现女性美的典范。 阿芙罗蒂德是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在古罗马神话中称作维纳斯),传说她诞生于大海之中,一出生便已成年,美丽无比。西方文艺作品常常取材于有关她的传说故事,在雕刻、绘画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原理认为:“作品的美学价值是作者在创造过程中和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这创造的基础便是作品的空白”。因此,古今中外的艺术佳作无不讲究空白艺术。维纳斯的塑像之所以成为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是与其断臂的缺陷空白分不开的。无数的艺术家在欣赏维纳斯塑...  相似文献   

12.
罗浮宫     
《初中生》2011,(1):34-35
罗浮宫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是巴黎的心脏。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占地面积为24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罗浮宫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举世瞩目的艺术殿堂和万宝之宫。  相似文献   

13.
在欧洲,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和美的女神。其雕像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双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收藏于巴黎罗浮宫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
尹薇 《教育文汇》2003,(10):37-37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幅著名的石雕像,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在文章中认为“米洛斯的维纳斯双臂残缺,不但不对此感到遗憾,相反,认为它‘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作者的艺术观点,我先布置了以下几个思考  相似文献   

15.
美术作品其精神内容和物质实体融而为一,自然物象的塑型和人的精神情感舍一,在《米洛的维纳斯》中,维纳斯的瞬间态势最能表现出她的“一般性格”,即爱与美。断臂维纳斯,也更符合人们的审美想象空间,体现了美术作品在艺术审美中的作用与地位。  相似文献   

16.
在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眼中,维纳斯因偶然“遗忘”双臂而意外获得了非凡的美学价值。清冈卓行是从雕塑艺术角度欣赏维纳斯,还是从人生角度来探讨人生的残缺与完美,让人浮想联翩。于是,读过清冈卓行的散文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读者对其及其文章的赞美与批评也就同时产生。  相似文献   

17.
在巴黎,文化不是被围墙和收费窗口重重包围的堡垒。 感受巴黎的文化,要从罗浮宫开始,这个宫殿至今保存了来自全世界的艺术珍品,全世界的文化艺术专业学生都还热衷于探访罗浮宫,去感受人类文明的精华。  相似文献   

18.
吴颖媛 《文教资料》2010,(10):99-100
传神论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绘画审美观的形成.它包括“传神写照”、“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相关理论。它的形成必然受到前朝的相关理论和主要绘画形式的影-向。本文以汉代“重神”绘画理论和汉画像艺术中的“写意”精神为切入点研究分析汉画像艺术对“传神论”形成的影响.并通过分析比较汉画像艺术和顾恺之代表作的构图、造型、线条等绘画语言为传神论的传承关系提供实例论证.深入总结汉画像艺术对传统中国绘画审美观形成产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任何种类的绘画都有自己特定的表现手段和物质材料,中国画的表现手段是以线条为主。我们在阐述中国绘画艺术的运笔、达意和运笔技法所含的画家个人特征时,都涉及到作为媒介的线条的问题。线条这一艺术媒介和艺术形式,关系着一般绘画作品的审美感,而对中国绘画来说,这一艺术形式的运用对造形、抒情具有重大意义,并且产生特别显著的审美效果。一关于绘画艺术中线条的起源,可以从我国古代有关记载中考察奴隶社会时期绘画艺术中线条的运用。《周礼·考工记》中曰“凡画绘之事,后素功。”“绘”指涂颜色,“画”指画线条。“画”与“绘”的区别,有…  相似文献   

20.
维纳斯之美     
断臂的维纳斯为什么能如此秀丽迷人?对此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失去双臂而与众不同。大多数雕刻艺术,都是追求一种完整。痛苦的浮士德也好,深沉的沉思者也好,矫健的掷铁饼者也好,他们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丰富的表情,发达的肌肉,迥异的造型,当然还有健全的四肢,他们都是传世的艺术珍品。但是维纳斯的雕像却是一种残缺。正是这种残缺,显得与众不同。也许如此,维纳斯才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引来了纷纷的议论,引起了重重的联想。因此,维纳斯“声名远播”,不美也变得美起来。所谓物以稀为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