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深度报道这种新闻样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1985年,中国一批青年记者开始突破传统的新闻平面化报道模式,首先在《中国青年报》进行了尝试。1993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作为深度报道的特定形式也开始“亮相”,引起了新闻界的瞩目。如今,这种报道形式已日臻成熟,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2.
进入90年代后,随着中央电视台新闻杂志类节目《东方时空》的开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开始为业内人士所关注。《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的陆续出台,以及午间新闻、新闻联播、晚间新闻的改革、改版,更使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成为人们争相使用的体裁。时下,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ing)是新闻业务研究热门的话题之一。深度报道应“深”在哪?怎样才能“深”下去?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发掘“事实”的深度。二、“问题意识”是引向深度的思维方式。三、建立事实的背景。  相似文献   

3.
重视深度报道,已成为广播新闻改革的一种新趋势。由于广播新闻宜短,求深不易,因而深度报道大多采取连续报道、系列报道或较长的广播通讯(有的还带音响)等形式。可是,常州电台的《博爱路空前繁荣的背后》一稿,却为我们提供了短篇深度报道的一个出色例证。深度报道,一般是指能够深入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和背景,并能指出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换句话说,即在新闻的“五个W和一个H”诸要素中,突出Why(何故)与  相似文献   

4.
新闻深度报道,海内外学者,对它作了多方界定。西方学者的阐释,除了“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说明明日之意义”,之外,还有“深度报道是一种对表面报道的扩展”、“深度报道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报道”(转引自台湾钱震《新闻论》)。仔细研究一下我国近十多年的各种深度报道,它已超过了西方界定的内涵,我国《新闻学辞典》诠释为“深度报道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在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由此可知,它不仅是“核对昨日之背景,说明明日之意义”,还将新闻五要素拓展…  相似文献   

5.
樊高斌 《新闻窗》2007,(4):63-63
深度报道是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深度报道不满足于向受众提供简单的新闻事实,而是使新闻要素进一步深化,突破“一人一地一事”的模式,要求对新闻事实进行跨时空的、由里到外的综合反映。[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度报道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深度报道的基础。也可以说,调查研究的深入与否是决定能否写出、写好深度报道的关键。在深入调查研究中挖出深度问题什么是深度报道?《新闻学大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深度报道不满足于向受众提供简单的新闻事实,而是使新闻要素进一步深化,要求一方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另一方面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从总体联系上把握其真实性。深度报道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模式,要求对新闻事实进行跨时空的,由里…  相似文献   

7.
孙诗语 《新闻世界》2009,(10):103-104
深度报道是近年来在新闻界逐渐兴起的一种全面深入的新闻报道形式,并且已经发挥出其他新闻报道形式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新闻学大词典》这样定义深度报道: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方式。深度报道旨在揭示新闻事实的内部联系和因果关系,反映事实产生的原因、环境及其发展过程,挖掘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预测性报道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报道形式。这种报道形式以现有的事实材料为基础,深入分析,对未来作出展望。随着信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强,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预测性报道1986年6月25日,新加坡《联合早报》以《新华社记者料事如神,预测胜负丝毫不爽》为题发表文章,盛赞新华社记者许基仁、曲北林采写的预测性报道《哪四个队将进入世界杯足球赛决赛圈?》(新华社1986年6月25日电)。认为预测“奇准无比”,可以说是“料事如神,算无遗策”,“比气象局天气预报还  相似文献   

9.
改革和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开阔了视野。人们不再以“一个原因导致一个结果”和简单的“好”与“坏”来分析评判一个复杂的事件。与此相适应,新闻工作者也认识到,单一因果和简单化、平面化的报道是不能满足受众需要的。深度报道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所谓深度报道,是对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进行系统追踪和多角度、多侧面分析,并探测其趋向的一种报道。 近十年来,从《大学生毕业成材追踪记》(中国青年报),《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光明日报),到“两机风波”(经济日报)的讨论,深度报道精品佳作不断,说明了此类形式在诸多报道形式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深度报道,根据《新闻学大辞典》的解释,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的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①根据《宣传舆论学大词典》的解释,是“通过系统的科学材料和客观的解释、分析,全面深入地展开新闻内涵的报道形式”。②这两个对于深度报道的解释,虽然侧重的角度有所不同,但从中可以看出通过“解释”、“分析”展开的报道才称得上是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1.
继晚报、都市报浪潮之后,财经报刊风起云涌,一改软性的大众化、通俗化之风,以深度报道见长,我国的经济深度报道在经过近20年的探索演变后,逐渐走上成熟的轨道。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和发展1987年被称为是深度报道的崛起年。正如学者杜峻飞所言,“自报纸出现以来,经济报道一直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这一年,出现《关广梅现象》(《经济日报》)、《鲁布格冲击》(《人民日报》)、《西部贫困探源》(《中国青年报》)、《中国农村经济变革大趋势》(《人民日报》)等一批有影响的经济深度报道作品,因而这一年也是经济深度报道的崛起年。(一)经济深…  相似文献   

12.
十年前的1987年,新闻界内人士称为是“深度报道年”.“1987年的新闻改革,本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但它在新闻改革的历史上恐怕仍是重要的一页.今天我们只要一闭上眼睛,就可以想见那个沉闷的上半年和那个开朗的下半年.”(《新闻战线》1988年第4或第11页)那一年,以大兴安岭特大火灾的报道为契机,中国青年报的“三色”报道(《红色的好告》、《绿色的悲哀》、《黑色的咏叹》)使人耳目一新.中共十三大前,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此篇被认为是深度报道的代表2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之后,《命运备忘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各传播媒体的新闻大战中,深度报道异军突起,大显神威。同时,激烈的竞争也使深度报道这一“武器”自身,得到了“不择手段”的改善,呈现出新闻与艺术、新闻与学术大融合的发展趋势,即深度报道表现手法的艺术化和学术化。 正如清代赵翼的《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新闻表现手法的变革,是历史的必然,体现了社会对新闻的要求,受众心理需求层次的提高,新闻各媒体之间的竞争及新闻事实变革对新闻形式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既是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  相似文献   

14.
何谓调查性报道?据《新闻学大辞典》的诠释:它“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这是套用西方新闻学所下的定义。从我国的调查性报道写作来分析,更确切地解释:调查性报道并非以“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而是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或热点问题经过调查后写出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一种报道,对所报道的事实“为什么发生”或“怎么回事”及其“事实可靠的程度”等问题,用活生生的事实和可靠的数字,向读者进行必要的回答,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力度和深度。 从调查性报道这个新闻术语来说,它源于西方  相似文献   

15.
不少新闻界同仁以为,有深度的报道往往是指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主题而展开的、由多篇新闻组成的持续报道,如常见的“系列”、“组合”、“专题”等报道形式。那么,以单一新闻事件为内容的短新闻是否需要深度呢? 笔者认为,短新闻也同样需要深度。《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如是说:“对新闻事件作深入分析并预示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法,即为深度报道。”由此可见,“深度报道”仅是一种采访报道的“方式”,并非指特定的体裁。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许多电台从新闻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上着手对深度报道进行探索。影响较大的有:中央台的“新闻纵横”、安徽台的“新闻瞭望”、江苏台的“新闻大视野”等……这类节目(栏目)重点推出以反映重大主题、具有一定思想深度为主要特点的深度报道。它讴歌光明、弘扬进步、针砭时弊、鞭笞劣风犹如重石击水,掀起阵阵波澜,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实践证明,深度报道是广播深化主题,发挥喉舌功能和引导舆论的一种好的报道方式。 一、深度报道的几个特点 深度报道的真正兴起是在我国八十年代中期。其中《经济日报》1987年6月12日至7月23日开  相似文献   

17.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发现事实的报道。是否善于抓取和报道有意义的事实,是新闻成功与否的关键。 刊载在《陕西日报》1994年10月6日一版的消息《专员县长为公厕剪彩》,就是这样一则很会抓取和反映有典型意义事实的好新闻。 其一,它报道了一件不多见的事实。新闻贵新,这“新”首先是体现在所反映的事实是罕见的。我不主张说“人咬狗”式的反常事件才是新闻,但是新闻事实确应该是不多见的。“剪彩”似乎也曾形成过风,报道它的  相似文献   

18.
一、深度报道走入低谷了吗? 在深度报道崛起的1987年,它至少出现了三次高峰:第一次是以中国青年报《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为代表;第二次是以人民日报《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改革阵痛中的觉悟》为代表;第三次以中国青年报的《命运备忘录》以及经济日报“关广梅现象”的报道与讨论为代表。“轰动效应”彼伏此起,颇令新闻界兴奋了一阵。然而,进入1988年,尤其是下半年起至今,深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必须真实”的问题上,新闻界的认识是一致而明确的,但这只解决了新闻真实性的“质”的问题,即新闻一定要如实地再现客观事实。笔者认为,新闻真实性还有“量”的问题,即新闻反映事实真实的程度可能有深有浅。新闻真实性的量,是指新闻真实的深度,我们把它定义为:新闻反映事实真实的不同程度。新闻真实的量与其表述有着很大关系。本文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在1996年10月3日对中国少儿出版物成就展的报道为例,来分析新闻真实性的深度范畴。首先应该指出,三条新闻的内容都是真实的,但由于各自表述不…  相似文献   

20.
当前 ,新闻谈话类节目在电视传媒中方兴未艾 (如央视四台的《中国报道》、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等 ) ,吸引了受众关注的目光 ,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无独有偶的是 ,在纸介质媒体中 ,一种类似的报道形式———“专家访谈”正悄然兴起 ,这种报道形式多见于周报 (刊 )中。有的报纸甚至开办了固定的专栏 ,如《中国经营报》周二刊第五版的《论坛导刊》。“专家访谈”是对传统的“专访”和“答记者问”报道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是深度报道形式的一种变体。它一般聚集于一个阶段内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生活领域中的热点事件和现象、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