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及活动内容的科学性,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十分丰富、有趣的内容。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恰当的习作训练,又能得以强化和提高,这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把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联姻将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一、写作指导前不宜提出习作要求“从动机走向目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创立的活动心理学理论,也是小学作文训练的一项重要策略。有的教师忽略了“动机和目的经常是不相符合的”这一特性。活动前就提出作文要求,活动一开始就千叮咛万嘱咐要观察什么,如何观察,有的甚至要求学生写观察记录。从实际情况看,学生自始至终身在活动,心想作文。他们承担着作文的负担,参与活动放不开,表现出不自然,想乐受限制,展现不出当代儿童活泼聪颖的天性。进行活动作文训练,首先要预设好活动环节,不要同时发布作文要求。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展示自…  相似文献   

3.
小学中年级属于学生习作起步阶段,写一件活动是中年级学生习作的重点内容之一。虽然学生天天在做各种各样的活动,但是由于缺乏教师对活动作文的有效指导,真正让他写的时候却依然语言空洞,叙述如记流水账,习作有畏难情绪。本次习作教师意在利用一个纸盒和一张纸条,搞一个简单的活动,同时通过现场同步习作指导,让学生学会把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活动及自己的感受用真实的语言有序地表达出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消除学生对习作的畏难情绪。  相似文献   

4.
教学实践中,大部分小学生畏惧习作,作文形式单一,内容贫乏,语言浅白粗糙。只有通过教师独具匠心的引导,在活动中让学生积累生动的语言,在情趣中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组织他们有话想说,有话乐说,才能让他们真正在习作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保持对习作的激情。  相似文献   

5.
作文的批改是提高学生习作的重要环节。在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中,既要呕心沥血地指导习作,又要面面俱到地指导习作,又是横批,又是眉批,形式上热热闹闹。学生是否看批语,还是个问题,而这样做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次作文从指导到批改循环下来,教师累得筋疲力尽,而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却往往收效甚微。这种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引起了我的反思。改革作文批改的传统做法,达到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不少学校的习作教学仍然采用“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作文指导是教师讲,学生听;作文过程是教师看,学生写;作文讲评是教师评,学生改。产生“一言堂”现象,原因在于教师把“作文活动”理解成学生个人掌握作文知识和能力的活动,即强调作文活动的“个体性”和“认识性”。这种理解无疑是片面的。对“作文活动”的科学理解应该是:第一,  相似文献   

7.
王月琴 《生活教育》2012,(12):57-59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情绪的反应,它可以使人满腔热情地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小学生学习作文,很大程度上是从兴趣出发。如果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地思考,乐于参与到作文的教学活动中去,想象力也会不断丰富。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激发学生参与习作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8.
作文的批改是提高学生习作的重要环节。在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中,既要呕心沥血地指导习作,又要面面俱到地指导习作,又是横批,又是眉批,形式上热热闹闹。学生是否看批语,还是个问题,而这样做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次作文从指导到批改循环下来,教师累得筋疲力尽,而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却往往收效甚微。这种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引起了我的反思。改革作文批改的传统做法,达到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可见,作文与生活是联系密切的。活动化习作,就是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各种活动如游戏、表演、手工制作、情景再现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观察与思考,并练习口述  相似文献   

10.
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改进作文的命题、指导、批改和讲评……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拟题○习作指导要开阔学生习作思路,启发学生自由表达○习作讲评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批改形式要多样化,要尊重学生的原意,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11.
周燕 《现代教学》2010,(5):49-49
创设情境进行作文(也称情景作文),是指导学生根据在具体场合或某种景象、境地中以自己的观察、体验、感悟或联想与想象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这种作文形式对训练学生的描写、记叙、抒情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习作中创设或利用相关的教学情境,开拓学生写作思路,为学生习作开辟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充满情趣地进行写作呢?我尝试利用文本进行情景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2.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说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因为它能解决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的困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作文教学带来了机遇。我们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目的地创设一些作文情境,拓宽学生的作文空间,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让他们有感而发。本文就从组织开展有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班队、朗诵会、读书周、编写阅读小报等,尝试在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感性、丰满的作文素材,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3.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都是教师、学生头痛的焦点,学生习作打不开思路,经常无话可说。五年级作文教学是小学作文逐步向初中作文发展的基础过渡阶段,提高学生的作文习作水平,对于日后的小考、初中作文习作具有巨大的铺垫作用。笔者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上具有多年的经验,针对小学五年级作文教学的情况,提出几点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都是教师、学生头痛的焦点,学生习作打不开思路,经常无话可说。五年级作文教学是小学作文逐步向初中作文发展的基础过渡阶段,提高学生的作文习作水平,对于日后的小考、初中作文习作具有巨大的铺垫作用。笔者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上具有多年的经验,针对小学五年级作文教学的情况,提出几点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新鲜而有趣的作文训练形式,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发挥,弥补课堂习作训练的不足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它可以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习作情境中,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习作的灵感,打开创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说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因为它能解决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的困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作文教学带来了机遇。我们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目的地创设一些作文情境,拓宽学生的作文空间,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让他们有感而发。本文就从组织开展有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班队、朗诵会、读书周、编写阅读小报等,尝试在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感性、丰满的作文素材,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黄雨华 《考试周刊》2012,(67):52-52
传统的作文教学常把学生束缚在一个小圈子里"闭门造车"。如何让学生习作时有话可说,写出真情实感呢?作者认为丰富多彩的生活才是学生赖以采撷习作内容的活水之源。作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镜头";创设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实地观察、社会调查、实践服务等活动,从多方面挖掘了学生习作之源,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习作评语是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基于儿童的视角写好评语。习作评语基于儿童立场,尊重儿童错误,关注儿童情感,承认儿童差异,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促使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可见,作文与生活关系密切。活动化习作,就是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各种活动如游戏、表演、手工制作、情景再现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观察与思考,并练习口述与记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怕写作文,一提起作文就头痛,视作文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宁可多做些基础题,也不愿写作文。形成学生习作障碍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郾要求过高。教师以成人化的作文标准要求小学生作文,甚至讲究表达技巧、结构安排等,让学生望而生畏。2郾缺少鼓励。教师总喜欢对学生的习作求全责备,不能从中发现闪光点,导致学生失去了写作的信心和热情。3郾脱离实际。命题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思维水平,学生不能写自己熟悉的东西,脑中一片空白。4郾指导过细。习作指导课“满堂灌”,连开头、结尾如何,中间怎样过渡都强调再三,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