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很不愿意上公开课,并说这一态度和他经历过的两次公开课密切相关。他所执教的一次公开课《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在写给他的信中却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相反,他所执教的另一次公开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被评课者质疑:“不像语文课”“这堂课老师的主导作用何在”;学生则感觉“我们从来没上过这么真实自然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2.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很不愿上,并说这一态度和他经历过的两次公开课密切相关:1985年执教的《我的老师》和1998年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  相似文献   

3.
肖中 《现代教学》2007,(1):76-76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很不愿上,并说这一态度和他经历过的两次公开课密切相关:1985年执教的《我的老师》和1998年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却在后来写信给他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则被评课者质疑“不像语文课”“老师的主导作用何在”,然而学生则感觉“我们从来没上过这么真实自然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4.
近看李镇西     
当今教坛令人佩服的前辈很多,但既是语文老师又是班主任,且二者做得均很出色,能著书立说者很少。李镇西就是其中之一。第一次听说李镇西的大名,缘于和高海军校长的一次谈话。他说:“你有空读读李镇西的书,他的《爱心与教育》非常有名。”随后他借了我一本。果然,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深深地吸引了我,一个晚上,一口气把它读完了。不愧是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图书!  相似文献   

5.
李镇西老师在《大街上的语课》一中回忆了自己让学生到大街上“捉”错别字的语实践活动,认为这种“创造性”的“开到大街上去”的“语课”“深受学生欢迎”,比那种每个字抄10遍的“低效甚至无效而又枯燥无味的作业”更有趣。其实,不少语教师(包括我)都曾搞过类似的活动。李老师的章引发了我这样的反思:这种“大街上的语课”效率到底怎么样?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李镇西老师发表了《让“教”与“学”融为一体》一文《(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2期),在该文中反思了自己多年前在省级教学大赛上执教的《孔乙己》,认为该堂课是因为碰巧有学生提到了他预设的“为什么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这个问题而显得很成功。如果没有学生提,  相似文献   

7.
据说,在一些语文老师中流传着一句话:“听课要听李镇西。”我没有听过镇西的课,是一大憾事;但是从这些教学实录里,我仍然不难感受到镇西在课堂上那份挥洒自如的从容,那些灵光一闪的机智和幽默。听这样的课,确实是一种艺术享受!我想,很多语文教师都把能够听到镇西的课视为幸事,不是没有原因的。——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有一种别样的感觉,李镇西的课与李镇西的文字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我似乎很难用几个形容词来概括,我的直感是,李镇西的课是他自己的课,是他的心灵、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对课文的理解、他对生活的认…  相似文献   

8.
贾怡 《师道》2010,(4):44-44
惶惶然.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其实是心虚的。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基石,李镇西老师他可以,而我,实在不敢说。我能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吗?我有没有这个意识?或说有没有这个能耐?追问自己,再三思量.恍惚中忽然也能发现一二。其实.我们想的,我们做的,都能多多少少体现这个理念,而在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所阐述的.则给了我们更好的支撑及诠释。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李镇西老师发表了《让“教”与“学”融为一体》一文(《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2期),在该文中反思了自己多年前在省级教学大赛上执教的《孔乙己》,认为该堂课是因为碰巧有学生提到了他预设的“为什么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这个问题而显得很成功。如果没有学生提,他自己也会向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可见那表面上是尊重学生,骨子里是尊重自己,是典型的“假民主”,  相似文献   

10.
高一课文《世界上最美的坟墓》是一篇连许多教师也理不清头绪的文章,然而,李镇西返璞归真的课堂教学,润物于无声的教学语言,和谐共振的师生活动,使我真真切切地领略了什么叫大师风范。听完课后,我的最大感受就是——真!品教学过程:共同燃烧的思维, 一起震撼的心灵“别有用心”的课前谈话借班上课如何与学生拉近情感距离呢?李老师的课前谈话看似随意,实则“别有用心”:“今天我第一次站在舞台上上课,给人的感觉像是在表演,但我希望我的课不是表演。”李老师的话幽默、坦白。接着他又说,“公开课允许不允许没有讲完?我想是允许的,因为当课堂中学生围绕一个又一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思维的火  相似文献   

11.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贵刊第七期的《公开课,你为谁公开?》一文中的某些观点我不敢苟同,特此向于秀兰、田延平两位作者请教如下。从整篇来看,作者走了极端,对公开课全盘否定。公开课确有不足,凭此“不足”而“障目”,看不到公开课的优点,这是犯了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的形而上学的错误。总的来看,公开课优点多于不足。上公开课前,执教老师认真备课、椿c设计,主流是好的。“公开课只考虑现场效应、评委效应,而不必去管教学效果”,这是无稽之谈。执教教师如果只考虑现场效应,评委能认可他的课吗?一旦执教教师考虑了评委效应,就自然把教学…  相似文献   

12.
表演性质的公开课在实际教学交流活动中并不鲜见。那么,“借班上课”是不是就一定能够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水平呢?面对素不相识的学生,教师如何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情况的有效教学?李镇西老师只选择作文课做公开课,因为可以预先通过学生作文了解学生,那么别的课、别的学科呢?为什么公开课会落到这样尴尬的境地?请看《话说“借班上课”》。  相似文献   

13.
李镇西老师的课就是有这么一种魔力,把学生深深吸引住,把“读”他的课的人也深深吸引住。现在我要分析的是,李镇西的课里面有一种什么东西把人吸引住了呢?我们当然可以说是李镇西那诗人般的激情,也可以说是他平等待人(学生)的民主教学作风,以及他那随心所欲、出神入化的课堂驾驭艺术。(我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缘起与交流 我听了一位刚走上讲台两年的李姓年轻老师的课。应该说,能够勇敢地对外开设公开课,是值得我们所有老师学习的。李老师执教的是“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人民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4)。从课堂观察看,无论是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展示,还是师生互动交流、体验探究等,李老师都能围绕教学主题展开,不失为一节...  相似文献   

15.
书架人文     
《教育》2011,(4):61-61
家心与教育 书评: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句话来自于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编写的《爱心与教育》一书。阅读这本书源自于2009年4月的一天,笔者有幸聆听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专题讲座。在那一天的讲座中,李镇西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很多感人的教育故事,这些教育故事深深地震撼了笔者的内心,让笔者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先讲两个课例:一个是最近在《语文教学通讯》上看到的:成都市石室中学的李镇西老师,在外地借班上课,讲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快结束时问学生:“喜欢这篇文课文吗?”多数学生说喜欢,但有一生站起来说不喜欢。李老师在表明自己也非常喜欢这篇课文的观点后,马上给予后一位同学以肯定,并要他讲讲不喜欢的理由,还高度赞扬他敢于对大多数人说“不”。另一个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提问:“雪化了以后是什么?”大多数回答说是“水”,一个学生回答说是“春天”,老师肯定了前者,否定了后者。这两个课例,…  相似文献   

17.
我推荐李镇西《民主与教育》,是因为李镇西其人,也因为其书。我曾经以几种“家”来戏称语文教学界的几个中青年实力派,韩军是语文教学界的诗人,李海林是语文教学界的哲学家,而李镇西则是语文教学界的散文家。李镇西的散文的确写得漂亮,尤其是那些写人记事的散文,很有魅力,一是挺动情,读他的《爱心与教育》很揪心,很抓人,很有几分感动;二是挺传神,他善于观察人,特别能发现被一般人忽略的特征,然后通过他的笔略带几分夸张但又非常真实地表现出来,他有点漫画的技法,但又绝不是漫画。  相似文献   

18.
近来,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素质教育手记——《爱心与教育》一书。这本书记述了他与学生之间的故事,主要内容共有5个部分组成,即《爱心和童心》、《与顽童打交道》、《锻造卓越人格》、《回答心灵的呼唤》、《学生的思考》。静心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李老师对学生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他用爱心温暖童心,用爱心感化他的每一位学生。他对后进生的教育艺术,使学生信他、服他、爱他。他的这种教育方法确实很值得我认真学习。  相似文献   

19.
这堂课是今年4月李镇西老师为江苏省通州市“名师之路”教育科研沙龙活动上的一堂公开课,学生来自该市石港中学(南通市重点中学)初一年级,听课老师除了40余名沙龙成员外,还有该市一些中小学校的普通教师。《提醒幸福》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该市用的是由洪宗礼主编、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没有收录毕淑敏的这篇文章。课前,李老师托活动的组织者给学生印发课文,并要求学生预习。课前五分钟谈话结束,正式上课。李老师一开始就带领学生直奔课文。他先要学生实话实说,谈是否喜欢该文。当得知同学们都真心…  相似文献   

20.
正寒假期间,我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它集中展示了李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具体操作方法,他从自己身边的故事讲起,朴实形象的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