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网络既为高校保卫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也给高校保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网络的迅速发展而来的是网络犯罪的急剧增加。网络本身的特性决定了网络犯罪具有主体多样性、隐蔽性、高智能性、即时性(事后难追查)、跨国性等特点,给高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带给我们工作和生活很大的方便、快捷,然而犯罪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也随之有了新的发展,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网络犯罪日益成为法律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本文着重探讨了网络犯罪的概念与网络犯罪的构成,从网络犯罪的主体和主观方面以及客体和客观方面来阐释它与传统犯罪的差别,从而揭示网络犯罪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犯罪行为具有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特点。知识产权具有无形性的属性,网络技术的突破与普及使得普通人参与犯罪活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针对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犯罪,我国刑法保护体系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难以应对网络知识产权犯罪本身具有的犯罪方式隐蔽、犯罪后果严重、犯罪智能化和水平较高等新情况,需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文化体系的构建是防控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根本,应通过专门立法的形式对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作出进一步的规范,还可以通过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实现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多角度治理,最终形成全方位防控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谈谈网络安全刑事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益猖獗的网络犯罪已经引起国家、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的高度关注,但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在应对网络犯罪问题时表现出许多缺陷,如可适用的法律规范不足、法规的可操作性差、打击力度偏轻等等,因此,必须从法律体系、证据制度,以及对电子商务、网络个人资料和网络知识产权的特别保护等角度完善我国网络安全刑事立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在对当前理论界对网络犯罪证据的研究成果和实务界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网络犯罪证据的概念、内涵、特点以及当前网络犯罪证据的法律地位这些基本问题进行简析,并提出应当使网络犯罪证据具备独立法律地位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兰凯军 《天中学刊》2002,17(6):34-36
日益猖獗的网络犯罪已经引起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公民的高度关注,但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在应对网络犯罪问题时表现出许多缺陷和不足,如可适用的法律规范不足、法规的可操作性差、打击力度偏轻等等。因此,必须从法律体系、证据制度以及对电子商务、网络个人资料和网络知识产权的特别保护等角度完善我国网络安全刑事立法。  相似文献   

7.
网络犯罪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网络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已形成了对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巨大障碍。网络犯罪是计算机犯罪在网络社会的特殊形式,其严重危害性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阐述了网络犯罪的特点,分析了网络犯罪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从技术、法律、教育及国际合作四方面提出了预防与规制网络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网络犯罪正呈现出蔓延之势。通过网络犯罪成本分析,低廉的犯罪成本与丰厚的犯罪收益的反差揭示了罪犯实施网络犯罪的动力。降低犯罪收益,提高犯罪成本是控制网络犯罪的良策。技术和法律的结合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网络犯罪的概念,即行为人通过计算机、通信等技术手段,或其所处的特殊地位(如ISP),对网络信息和信息网络进行攻击,或以信息网络为犯罪工具和手段,实施侵害或威胁法律所保护的利益,并应受到相关法律处罚的行为。认为网络犯罪不同于传统犯罪,具有特殊性。并从网络犯罪的概念、类型、特征入手,分析了网络犯罪的成因,提出现阶段网络犯罪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0.
网络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新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形态多样的网络犯罪就是与网络空间相伴而生的新问题之一,网络犯罪严重危害计算机及网络数据和信息的安全,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危害和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并将成为21世纪的主犯罪形态。面对这种形势,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网络犯罪的现状、特点和原因,并提出预防和打击网络犯罪的对策。一、我国网络犯罪的现状近年来,利用网络进行意识形态与文化观念的渗透,以及从事违反法律、道德的活动等问题日益  相似文献   

11.
根据刑法学上的定义,宏观上网络犯罪可分为侵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网络犯罪和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其他网络犯罪。实践中,应克服网络犯罪神秘化倾向,正确认识网络犯罪的本质。与域外网络犯罪法规对比,我国计算机网络系统犯罪立法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同步,为网络犯罪的正确定性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法律依据。在网络犯罪定性上,应坚持刑法的谦抑性和罪刑法定原则;坚持两分法,对涉嫌犯罪的行为先归入两类之一;坚持类型化归纳,正确认定具体的犯罪罪名。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网络犯罪刑事立法不仅罪名设置上难以达到惩治犯罪的效果,立法体例上更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网络犯罪刑事立法的完善需要首先明确网络犯罪刑事立法的价值取向,要求在维护网络秩序、网络自由的同时促进网络技术的进步,在这样的价值指引下,罪名设置、刑罚手段等立法上的具体设计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Cyber crime poses an ever‐growing international threat to businesses. Organizations need to address this threat through a performance intervention by making managers aware of the reasons cyber crimes are committed so that they can detect and prevent them. This research details the primary types of cyber crime, describes and suggests managerial defenses to cyber crime, and reviews the importance of synchronized international legislation in the fight against cyber crime.  相似文献   

14.
新修订的刑法第384条有关挪用公款罪的规定,在犯罪主体、犯罪对象、罪名及犯罪的表现形式等几个方面,无论在刑法理论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使对该罪的规定具备严密性,还应作必要的修改。  相似文献   

15.
1997年修订的刑法新增设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作为对传统的贪污、贿赂犯罪规定的补充。但由于该罪在罪名确定、证明责任、犯罪主体以及法定刑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争议之处,直接影响了该罪在司法适用中的社会效果。为此,从刑法理论及刑事立法上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进行反思、整合并加以完善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洗钱活动的日益猖獗对我国现行洗钱犯罪的刑事立法体系提出了挑战,洗钱罪的主体应当包括上游犯罪的本犯,不能依据“不可罚的事后行为”理论否定本犯的可罚性。上游犯罪的种类及其严重性与洗钱罪的成立无关,从立法者对洗钱罪的性质定位出发,洗钱罪的上游犯罪应当扩展至一切犯罪。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了网络社会和网络带来的伦理问题:道德冷漠、人际情感疏离、网络安全问题、计算机犯罪、信息垄断,分析了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加强网络伦理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犯罪分层是指根据犯罪的严重程度将所有犯罪划分为不同层次的犯罪分类方法。犯罪分层理论既有刑事法上的意义,又有刑事政策上的意义;既有刑事实体法的积极意义,又有刑事程序法与刑事执行法上的积极功能。世界大多数国家刑法典采用犯罪分层的做法,但是,犯罪分层无论是我国刑事立法还是刑事法理论研究,尚处于未知领域。为此,我们欲通过对世界各国犯罪分层实践的现实考量,分析我国犯罪分层理论展开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索性提出我国犯罪分层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网络犯罪是信息时代的一大顽症。本文以南京“逻辑炸弹案”为例,从网络犯罪受害者的低报案率及其原因入手,分析了设置网络犯罪强制报案制度的必要性,并根据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已有的相关立法在“报案义务的明确定义”、“拒不报案的处罚”以及“对报案受害者的保密措施”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在英国刑法中持有从形式上看是状态,这并不表明我国刑法中持有也是独立于作为与不作为之外的状态。在英国,持有犯罪在制定法上多为严格责任犯罪;在我国,刑法中的持有是主客观统一原则之下的持有,两者并不完全相同。从逻辑、行为表现、行为结构、(立法)功能、立法司法价值以及义务的特定性上看,持有也不是独立的第三种行为形式。实际上,它是一个可以用作为或者不作为评价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