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中国画对于“笔墨”的选择与运用 ,“笔墨”与书法的关系、“笔墨”对精神的表现功能等方面探讨“笔墨”的书写性 ;认为“笔墨”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流变形态 ,“笔墨”以符合东方欣赏习惯与审美情趣的形式 ,书写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与精神风貌 ,形成中国画“写意”的独特面目。  相似文献   

2.
刘能强 《成都师专学报》2001,20(1):45-46,50
关于中国画前途命运的焦点,目前集中在“笔墨”问题上。但无论是“笔墨等于零”论,还是“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论,都各有其偏执的地方。而对于现代中国画来说,“笔墨”的地位和价值,主要是其形式意义。通过对“笔墨”的工具属性、技法属性、形式属性的逐层分析,给中国画“笔墨”的本质属性以明确的定位。认清“笔墨”属性,是我们如何对待“笔墨”,并进而思考中国画“出路”的一个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从石涛看中国画的笔墨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墨是中国画最具民族风格的艺术特征,它作为中国画的造型语言和精神载体其重大作用是绝对不可否认的。但是,笔墨是也只能是中国画创作的手段、载体,不是目的,从终极意义上讲,它还是为意境、形神服务的。在石涛看来,要使笔墨之下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并真正做到有笔有墨,而不滑入笔墨的形式主义,只有操“蒙养生活”之权,且笔墨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石涛对中国画笔墨作出了新的美学规定“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  相似文献   

4.
欲要拓展传统的写意“笔墨”,必须从精神内涵、发生发展和近世的困惑等几个方面,重新审视中国画写意语言“笔墨”的发展脉络,找出其和谐则发展、失衡则变异的基本规律。并根据新时期社会生态状况,以和谐发展眼光,从主、客、本三位一体的和谐互动与社会生态大和谐的角度,寻找笔墨继续拓展的活力之源。也许,这是新时期拓展笔墨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笔墨当随时代--对中国画笔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画始终遵循着以“笔墨”、“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以“传神”作为塑造艺术形象最根本的要求,对于笔墨的认识与把握,实质上是对中国画的认识与把握。然而时代在变,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笔墨也必须随之改变,首先要改变的是绘画观念和欣赏趣味,其次是由单一的水墨形式向色彩斑斓发展。第三是新工具和新材料的使用,为中国画开辟了无限广阔前无古人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6.
黄宾虹从笔墨中找到中国画发展创新的途径 ,穷其一生研究用笔用墨的方法规律 ,然而他透过笔墨的表面现象 ,看到了“笔墨精神”及笔墨精神所表达的自然生命节律与神韵之内美 ,这只是黄宾虹笔墨价值所昭示的一个方面。他绘画的全部内涵通过作品本身的笔墨建构来实现。它不靠诗文题跋的想象与补充 ,画就是画本身笔墨之间的种种构成关系 ,也就是从自然中悟得的种种感觉与内美。将绘画还原给“视觉器官”回归到艺术本体 ,可谓在董其昌之后对绘画本体的开拓作了又一次总结 ,从而将传统文人画推进到一个可与现代审美要求相衔接的新阶段 ,这对开启未来绘画创新有着重要意义。黄宾虹的笔墨价值还在于它在东方文化背景上不期然地与西方文化取得了某种“交汇” ,使中国绘画在自身演进中与西方现代绘画形成某种暗合 ,与西方抽象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7.
引书入画对人画的成熟发展有利有弊。其利在于,对书法意趣的追求和对书写意义的强调,使绘画由传统的物象模拟转向物象意义的符号性传递,并突出笔墨形式的独立价值和画家精神人格的独立意义,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从再现性艺术走向表现性艺术。其弊在于,由于强调笔墨程式,导致绘画走上形式主义道路;由于重“意”轻“法”,游戏翰墨,造成绘画作品出现真假、优劣混杂的局面;由于追求凝炼简洁,破坏了画法的丰富多样性;由于书法直接并大量的进入,出现“书侵画位”的现象;由于强调骨法用笔,重笔轻墨,导致出现气韵受损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以无形写有形,中国画家强调“无笔墨处是最佳笔墨处”。所谓“无笔墨处”就是一幅画的整个构图中的虚空处,而虚空并不是没有。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艺术表现力,构成了中国画艺术的一种独特风格,它是创造“空纳万境”的中国绘画审美意趣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笔墨略谈     
中国画中最能体现东方艺术精神的就是水墨艺术.笔墨技法是中国画的根基,笔情墨韵则是中国画的灵魂.在千百年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笔法“、“画法“,诸如:“画有六法“、“笔法五种“、“笔有三病“、“水墨为上“等,仍然是现代国画家们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髓.因此,“笔墨“两字也成为中国画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0.
黄宾虹的艺术胸襟与笔墨气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代学人、山水画大师黄宾虹,以奇特的阅历,深厚的学养、博大的胸怀,穷毕生精力.师古人之法,觅造化之真,容纳宋元山水的笔墨优长;取“新安画派”的写生美德.将南北山水的雄峻与秀润、骨力与气脉融会贯通,创造出“五笔”、“七墨”法和“黑山水”。且以“熟后求生”的笔墨革命,构建出崭新的山水艺术体系,黄宾虹源于传统而又超前的艺术实践,为中国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新的天地,标志着山水艺术走向了新境界。他的人格学养、艺术奉献和创新精神以广博的艺术胸襟和笔墨气象,为人们的创新拓展了思索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与西方画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它是以我们民族特有的书写工具——毛笔与墨为主体的。并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水从笔墨而成。正如清代笪重光所说: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创作精要在于笔墨之美,笔墨美是中国绘画在漫长的历史传统中逐渐生成、不断创新积累出来的民族精神的艺术结晶,可以说,它甲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哲理思考以至审美表达及个性宣泄的全部内涵。潘天寿先生在论画残稿中云:“笔墨取于物,发于心,为物之象,心之迹。”A 笔墨既是形  相似文献   

13.
自中国绘画理论发展以来,传统中对“繁”“简”二者的论述大多围绕“大道至简”的核心观念及“以简驭繁”的笔墨表现,而繁简二体在中国画单纯艺术表现上的探讨并不多见。笔墨当随时代,对比于传统,当下的中国画创作有了更广袤无垠的思维空间,西学东渐的技术形式及材料的创新让中国画在艺术表现上有了更多的创造表达。然对画面繁简二体的舍与得上,大多画者追求之片面,造成画面形式繁复或是单一,流于“作”地追求繁简之体而无“创”的意蕴体现,失去了中国画的本质内涵。通过对比传统与当代中国画在繁简二体上的舍与得,分析总结当下中国画创作在画面表现上的问题及原因。  相似文献   

14.
试析“结构”在中国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张峻德(内蒙古师大美术系)“结构”在中国画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结构”我们应对它有更加广义的理解与认识,它应包括:结构造型、结构的夸张与变形、笔墨结构等诸多方面。对于“结构”规律的进一步认识、理解与掌握是...  相似文献   

15.
水墨人物画是上世纪初老一辈艺术家把中国画的笔墨技巧与西洋画的造型方法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画造型与笔墨的关系 ,到底是作画“第一论笔墨”还是“形神兼备”、“以形写神”呢 ?从历史角度看 ,古典工笔人物画的审美原则是“以形写神” ,而宋以后文人画的审美原则是“第一论笔墨”。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审美原则 ,是以写生的结构素描为造型基础 ,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技巧 ,通过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 ,深刻地揭示这个时代人的本质特征 ,真情地反映社会 ,塑造人物形象。水墨人物画造型的过程是一种在个性形象的刻画中寻求普遍精神意义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写意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寓意性。它要求用简练的笔墨,描绘出物象的形态和神韵。通过写意画“写”的情感基础、写意画“意”的思维形态和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形成等三个方面,对中国画写意内核进行理论研究,企望厘清写意画精神的思维形态。  相似文献   

17.
《左忠毅公逸事》中,作者方苞以大量笔墨书写史可法,并不偏题,更非败笔。这些笔墨正是对左忠毅公的“忠毅”形象与精神的正面刻画与侧面烘托之笔。“伏案”的史可法,展现左忠毅公的惜才之心——爱才伯乐,独具慧眼;“及试”的史可法,凸显左忠毅公的选才之举——为国选才,干脆果决;“探监”的史可法,突出左忠毅公的忠毅形象——谋国之忠,不屈之毅;“流涕”的史可法,衬托左忠毅公的伟岸人格——不惜己身,心怀天下;“守御”的史可法,烘托左忠毅公的精神魅力——率先垂范,薪火相传;“躬造”的史可法,表现左忠毅公的高瞻远瞩——传承情志,选贤举能。  相似文献   

18.
范廷宏 《考试周刊》2011,(65):33-34
中国传统绘画源远流长,在世界绘画领域中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中国画是按照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美学思想进行创作绘制而成的。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明暗光线,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形似,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以“写意”为特点重视人的精神的直接抒发。中国画的笔墨观是以线为主.是点线和笔墨的协奏。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画的演变史及当代绘画所面临的冲突,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着重论述当代中国画现代形态的化规范,提出要使中国画走向现代必须基于传统,立足于时代,来源于生活,实现于形态,以确立自己的化规范。  相似文献   

20.
“笔墨“,是由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的画家通过“笔墨“的运动来表现的,是一种文化的“制约“.是在自觉中形成一定的文化积淀,是一种个性在文化性的个体身上的表现,是中国画一种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