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写作"。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体会到在评价习作时,要珍视学生习作中闪烁着的个性光彩和富有时代特征的"亮点",要努力弘扬学生的个性体验,有效地促进习作评价的改革。一、互相欣赏,给学生少些批评1.欣赏与摘录相结合,在欣赏与摘录中品评。每个人都期待被认同、被肯定,学生尤其如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作文展示栏"上,引导其他同学互相欣赏、互相评价、互相寻找作文中的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写作提出如下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由,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与他人交流写作体会,互相评改作文,以  相似文献   

3.
写作文时,学生往往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首先,应采取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以致用,为文章增光添彩;再次,让学生相互修改习作,互相借鉴;最后,共享美文,心生羡慕,萌发写作的念头。通过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作文水平自然会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正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写作教学中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互动式的过程,它们互相依赖又相互促进,只有广泛阅读,学生才能积累语言,才能提高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师要改进学生的写作状况,重视写作教学的改革:教育学生抒发出个性化的心声;探索改革的道路,实现写作和生活、写作和活动、写作和阅读的结合;教师要实现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6.
要培养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写作动机,有针对性地阅读,并加强写作训练;批改讲评作文时方式自由灵活,学生参与其中;自始至终坚持赏识教育和成功教育。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9,(30):1-3
金尚中学地处湖里区城乡结合地区,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外来务工家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素质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根据他们入校分班测试的成绩,发现这部分孩子的写作水平明显不如本地公办校直升上来的学生,这是因为他们教育环境不佳所造成的。而本地公办校学生,教师从小就注重对他们写作基本功的训练,所以城区学生无论是卷面的整洁度或是书写的规范性或是写作的功底,都要明显优于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做到:"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明确提出写作教学要"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的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所以要加强作文指导与讲评。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作文教学中学生普遍对写作缺乏兴趣的现状,提出作文教学中恰当运用赏识教育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增强学生写作信心的观点,并且基于自身作文教学探索和实践,阐述了运用赏识教育,要转变观念,不拘泥于一种评价标准;要用心批阅,善用评语来激励学生;要注重分享交流,让赏识成为讲评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邓月晖 《教师》2014,(36):57-58
漂流日记,是日记写作的一种形式。它由几个学生合作小组轮流写作,互相批改,互相借鉴,从而达到共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在合作交流中,它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激起了写作欲望,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是一面镜子,是品其味,是拾珍珠,而写作是阅读的实践与用运,是挥洒,是绘春。阅读与写作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为表里,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兴趣,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使用多样有效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的核心任务。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互相依靠。没有阅读的写作内容苍白,没有写作的阅读毫无动力。所以,我们要把两者有效结合,一方面,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努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共同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的教学是奠定语文学习基础的重要教学,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教学内容是阅读和写作,阅读和写作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互相成就相互制约,在小学教育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育中要特别重视阅读写作的融合教学。对于写作而言,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学习优秀写作方法和技巧的重要方式,对于阅读而言,写作是对阅读效果与阅读能力的检验。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来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见闻,以此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样,也需要通过写作来将在阅读中的所得所获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阅读与写作进行一体化教学,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对学生进行两种能力的协调培养。  相似文献   

13.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以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念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挖掘他们的主体潜力。我的具体做法有:第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搜集写作素材;第二,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第三,引导学生自我修改、互相修改写作成果。  相似文献   

14.
周小娟 《教育》2014,(12):65-66
在教学实践中,要改变目前学生畏惧写作的状况,让学生爱上作文,迷恋于写作天地,教师就得必须注重学生的自主写作,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开放课堂,创设性地上好写作课;并且对学生作文的评改也要有独特的创意.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不知何时起,学生一听说要写作文就不耐烦地说:“唉!又要写作文.”对写作的排斥之情溢于言表,这不能不引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深思.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文教学实践,从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燃起学生写作欲望;鼓励广泛阅读,博览群书,积累写作知识;坚持勤练笔,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在教师的有序指导下,激励推进学生的写作;最后通过互相评改活动,让学生的作文水平在评改活动中得到提高等六个方面来谈当前作文教学的有效教学。让学生的作文水平与能力在日常的训练中不断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6.
代中易 《教育》2024,(4):68-70
<正>写作在英语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时要选择合适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初中英语教师要在“以读促写”模式下开展写作教学,以增加学生的认知范围,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水平。通过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相似文献   

17.
试论新“课程标准”下的写作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新的写作教学观,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进行个性化写作教学;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写作教学要注重人文关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激发写作欲望;要拓展学生的阅读的空间,获取更多的写作信息;教师应确立正确的作文评价观,摒弃评价标准的模式化,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广大语文教师要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中的写作教学观,转变写作教学观念,从而提高写作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正>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中的两大主体,互相依托,互相支撑。读写结合,我们要在阅读中学习写作,在阅读中练就写作能力。一、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功底,在阅读中学生可以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不仅可以培养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联想能力、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和评判能力,还能提高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19.
<正>作文教学要遵循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原理。应该通过作文教学使学生增加写作兴趣,要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要注意表达本身的有效性,讲究表达的方式方法。面对学生不尽如人意的作文,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语文教师应该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思考,找到一条能够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学生合作互相评改作文就是在  相似文献   

20.
教育私语     
一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二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既是指教师的心灵,也是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三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情感”去热爱,用“学生的兴趣”去探寻……四创造性的基础是个性,个性的基础是人性。教师要有个性,教育要有人性。人性与个性当然不等于创72006年5月号造性,但没有人性与个性,就绝对没有创造性。五语文教育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六所谓“阅读”,就是任心灵自由地飞翔;所谓“写作”,就让心泉自然地流淌。七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才能无拘无束地展翅飞翔。语文教育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容忍学生的“异端”,让他们的思想冲破牢笼;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提倡学生“心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