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剖析了鸦片战争过程中英军的作战方向、行动地域所蕴涵的内在政治原因、军事原因与后勤原因,并分析了三个原因之间的指挥关系。把以往鸦片战争英军的行动叙述系统化、明确化了,填补了鸦片战争研究中的一个空白,从而把对鸦片战争的研究深入了一步,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和中国军事史的研究也是一个推进。  相似文献   

2.
1 前言 "鸦片战争"是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为了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用Flash软件制作了<鸦片战争>课件进行教学.利用本课件中添加的关于"鸦片战争"的纪实影片和历史图片,并结合影片中的解说,使学生对"鸦片战争"产生的原因、战争过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重要人物和历史教训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资产阶级经过长期的、精心的策划,终于在1840年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性的鸦片战争。在鸦片战争前夕,珠江沿海人民在爱国官员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领导下,曾经顽强地抗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战争挑衅,取得了鸦片战争前哨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4.
1.为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向学生进行反帝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教育,我院组织了系列活动,各系分别举行专题报告会。历史系副主任陈梅龙副教授在文科大楼教室向师生作了《鸦片战争与宁波》的专题报告。马列主义教研室讲师冯永之、劳云展分别在化学系、地理系等作了《鸦片战争时期宁波人民反侵略斗争业迹》及《鸦片战争在镇海》的讲座。外语系组织学生到镇海招宝山参观,  相似文献   

5.
魏源(1794—1857),中国近代鸦片战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鸦片战争是英国殖民者发功的一场图谋征服中国的殖民战争。在鸦片战争中,“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遭受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页)。鸦片战争把古老的中国  相似文献   

6.
有求必应     
《历史学习》2006,(1):47-48
尊敬的编辑老师,您好!感谢您推出"有求必应"栏目。现遇到一些问题,向贵刊请教。1.新思想的萌发开始于A.鸦片战争以前 B.鸦片战争中 C.鸦片战争后 D.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此题答案为 A。但我认为不应该选 A。应该选 B。因为在鸦片战争以前虽有林、魏等人向西方学习,但这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在鸦片战争中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意识到英国  相似文献   

7.
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侵略者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撰写了多篇文章。阐述了鸦片贸易的性质和鸦片战争发生原因,以及鸦片战争给中英两国带来的影响,对鸦片战争史的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1840-1842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即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本文旨在阐明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从许多方面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为中国了解西方、走向世界打开窗口,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始显示出西方资本主义的特色,与此同时,国人的西学观念也已开始形成。从西学观念的形成背景、西学观念的表现和影响三个方面探讨鸦片战争后国人的西学观念。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鸦片战争爆发150周年。150年前,英国派出远征军发动了侵略我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军民对英军侵略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鸦片战争虽然因种种原因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中国人民和清军广大爱国官兵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反抗精神”,以及由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争取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斗争,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这种精神将永照千秋,弘扬万代。  相似文献   

11.
浅析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嬗变的成因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进入,中国的社会习俗随之发生了嬗变。研究其成因及特点之所在,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改革和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我们当今社会新风尚的建设亦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2.
本以说实的史料为依据,从日本幕府使团的独特视角,对第二鸦片战争后的上海难民如潮、鸦片泛滥、洋教传播等方面的真7实情景了作详细考述。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前后和戊戌变法前后,京师学人的交游演为热潮。与清初学人文酒之会的潇酒闲适不同,此期的学人交游分别表达了以学问经世和以上书、组织学会来改良社会的时代诉求。鸦片战争前后,京师学人的交游既是学术交流一种方式,也是表达时势见解的一种手段。交游活动,或于名寺,或在学人私宅中。这一时期,学人交游之广泛,探讨学术、社会之活跃,对边疆史地研究的兴起起了推动作用。戊戌变法前后,京师学人主要以会馆为聚居地和活动中心,积极展开维新变法活动,组织公车上书,创办各种学会。康有为、梁启超成为京师维新学人的重要组织者,交游活动的政治色彩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后,西北边疆史地研究在学术研究的动因、方式、关注的内容、资料来源上与鸦片战争之前相比,既有继承,也有变化。在研究目的上继承了之前注重经世致用的一面,在研究方法上则没有延续文献考辨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而是考证与论述相结合,在研究内容上关切现实和实事求是并重,在资料来源上呈现出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帷幕,作为社会制度文化的兵制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被迫进行了近代化的沿革。在两次鸦片战争,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八旗、绿营经制兵制被勇营兵制所取代,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仿照西法编练了新军。近代兵制的沿革推动了近代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层面的近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前后,与严重的社会危机相对应,人的道德、心理与行为方式也面临着近代转型的根本任务.龚自珍、魏源等地主阶级改革派在充分吸收传统文化中个性解放思想等优秀成分的基础之上,揭露、分析了当时国人人心风俗全面堕落的种种表现及其政治、学术、社会成因,并提出了他们对理想国民性的崭新设计,这是一个集传统文化优秀成分之大成的人心风俗改造模式,是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萌芽,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它还不具备国民性改造的近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后 ,外国教会势力对民风民俗的广泛冲击和破坏 ,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也埋下了中国人民复仇的种子。直隶东南尤其是威县的“民风强悍”“民强好勇” ,使这颗种子生根、开花、结果。两者的结合 ,正是直隶义和团运动兴起不可忽视的社会条件 ,可惜的是 ,对这个条件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18.
自鸦片战争以降,整个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近代文学因而充满着深重的苦难与悲情,20世纪中国文学延续了近代文学的悲情与感伤.进入新世纪以来,作为网络文学重要类型的穿越小说的出现,重构了人们的历史想象,消除了国族悲情与感伤,为阐释当下的社会现实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一词有两种含义,指时间或社会发展形态。中国史学界“近代”、“现代”说法的指称对象虽渐趋一致,但实际教学、科研中,二者相混,难以硬性规范。“近代”应明确为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史,其上限以鸦片战争为标志,但只具相对意义,近代史时段-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亦不能作僵化理解,应根据具体研究对象来确定研究的时空范围,淡化“上限”概念,拓展中国近代史研究视野,在理为 宏大的历史时空中考察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走向,将是中国近代史学科新的突破和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