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陆晓容 《考试周刊》2012,(41):152-153
1898年6月,上海桂墅里中国女子会创办了桂墅里女学堂,为近代中国第一所自办女子学校。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陷入了困境,最终因“力乏难支”而在1900年秋被迫结束.前后不过两年。即使女学堂只存在了两年,但其影响力并没有因此而结束,相反,女子学校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经过努力.在1907年取得其合法开办的地位.由于列强入侵,清末民初之际,尤其是20世纪初,社会发生转型。中国自办女学也呈现出办学艰难、发展缓慢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初中国女子职业学校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女子职业教育产生于20世纪初,建立的女子职业学校主要有:女子桑蚕学堂,保姆讲习所,女子师范学堂,女子医学堂,女子体育、艺术、政法类专门学堂,女子手工传习所等。  相似文献   

3.
傅增湘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藏书家和教育家,为直隶地区教育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在天津创办的女子公学、高等女学、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开创了中国近代公立女子学校教育之先河。其后在天津、保定、滦州、顺德等地创办四所初级师范学堂,为直隶地区教育发展储备师资。"教育救国"理念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他们积极创办学校,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日本教育史上,女子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女教育家。女教育家们参与或独立创办许多初等、中等和高等女子学校,实施各具特色的教育方针,提升了整个日本社会女性的知识和教养,并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在近代日本的女子教育史上写下了重要的篇章。同样在近代,中国也产生了不少女教育家,她们积极创办各种女子学校,致力于中国妇女的解放运动,但是由于中日两国迥异的社会状况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中日两国女教育家们参与或独立创办的女子学校的发展状况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5.
经元善兴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新式女学堂,他创办女学缘于诚本思想、爱国意识等思想根源和洋务人才缺乏等「社会根源,经元善的女子教育观和女子教学管理观及其办学实践是对近代中国教育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发端于近代的中国女子教育在辛亥革命时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此间通过兴办女子学堂、允许男女合校、发展女子留学教育以及创办女性团体和女刊等多种形式,拓展了女子教育的规模,加快了女子教育的发展速度。这不仅极大地解放了中国妇女的思想,唤醒了中国女性的主体意识,而且有利地推动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进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代国人自办的女子师范教育发端于晚清新政时期。国人自办的男子师范教育为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教会女子师范教育及西方女子师范教育为清末女子师范教育提供了直接的实物模式。国人自办的女子师范教育对于中国来说,它既是传统女学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传统女学在新式学堂中的绵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使命使得国人自办的女子师范教育发展的各个时段拥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也使得女子师范教育所存在的历史意义超出了女性教育近代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近代浙江女子教育是以基督教传教士所办女子学校为发端。教会女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带有“文化侵略”的性质,但在客观上传教士创办女学的实践,直接改变了清末浙江妇女的教育现状,并对近代浙江女子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徐敢良 《文教资料》2006,(21):28-29
中国古代虽有女教,但无女学,没有正式的女子学校教育。到了近代,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兴办教会女学,在其启蒙下,妇女的教育权利及其自身价值逐步被国人关注。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缓慢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端。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浙江出现了兴办女学的高潮,随着各地各类女子学校的创办,于清末民初建立了近代女子教育体系,直到20年代末,男女同校的普遍实行,标志着清政府实行的两性双轨制教育的终结,标志着浙江女子教育近代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11.
<正>清末民初是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兴起的重要时期。1892年,郑观应在《女教》一文中呼吁效仿他国,兴办女学;梁启超曾经在《论女学》一文中写道:"欲强国,非造国民不可;欲造国民,非兴女学不可!"这几乎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先觉者的共识。1898年,中国第一所自办女学堂经正女学堂创办。1902年,蔡元培等人创立了上海爱国女学。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外国教会女学也在中国兴起,女子学校教育在中国历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2.
近代国人自办的女子师范教育发端于晚清新政时期。国人自办的男子师范教育为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教会女子师范教育及西方女子师范教育为清末女子师范教育提供了直接可借鉴的模式。国人自办的女子师范教育既是传统女学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传统女学在新式学堂中的绵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使命使国人自办的女子师范教育发展的各个时段拥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也使得女子师范教育所存在的历史意义超出了女性教育近代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女子职业学校是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不断深入、妇女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其创办得益于社会需求的推动和社会各界对女子职教的支持。近代女子职业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其创办主体呈现出了私人办学、联合办学和政府办学"三足鼎立"的局面,学校类型、科目设置多元化,重视学生学习环境和就业。在《申报》的舆论影响下,近代女子职业学校在女性地位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其历史启示至今可鉴。  相似文献   

14.
吴良福 《上海教育》2002,(14):11-12
我校前身是1892年创办的中西女中和1881年创办的圣玛利亚女中。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历经百余年的曲折发展,学校始终强调以清晰的办学思想来指导实践,不断形成了适合女性发展的管理理念。在新的世纪,学校在继承女子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自我发展为  相似文献   

15.
教会女校的创办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开端。它虽然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带有“文化侵略”的性质,客观上却冲击了中国旧的教育制度,开创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先河,促进了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教会女校与近代女子职业教育的产生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会女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带有“文化殖民”的性质,但是客观上教会女校在中国的创办打破了中国传统教育上的女禁,并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职业女性,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女子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不可小觑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杨慧 《现代教育科学》2003,(3):13-15,24
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势力在中国所兴办的女子教育,开创了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先河。它率先偶办中国女子职业教育和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确立了男女平等的教育观,并形成独有的教学内容体系和管理制度,在近代中国女子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而女子教育的本土化,以及国人对女子教育的自觉重视和自发努力,才是中国女子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中叶,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其中女子学校虽然为数不多,但开创了女学的先例,培养了一批女性优秀人才,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并为20世纪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徐特立早期在湖南从事教育工作时,积极参与女子教育,主张“妇女解放”,宣扬“效忠祖国”,坚信“女儿智力何曾弱”,提出“强迫入学”,并指出应“注意其特性”开展教学,有着比较丰富的女子教育思想与实践。他曾在梨江高小设立女子班,担任周氏女塾教员,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以及担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为湖南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国人自办和国立女子高等教育学府,不仅是20世纪早期中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心机构和女性知识分子的摇篮,也因其参与和见证时代嬗变的特质而成为中国社会早期现代性转型的重要标识。由于现代性的核心指向个体解放,因此,对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女大学生个人生活史的考察,将为重新解读抑或反思中国社会的早期现代性转型打开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