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一次,我正在教学生演唱《我们走在大路上》这首革命歌曲,突然有个学生这样问我: “老师,为什么老唱这种硬梆梆的歌曲呢?教我们唱‘送君送到大路旁’吧。”“硬梆梆的——”我想:难道硬梆梆的就是革命歌曲的代名词吗?难道象《送别》这样软棉棉的歌曲才是感情丰富的吗?看来,这个学生的要求,不只是反映—些学生缺少鉴别力的问题,更严重的是,说明了他们的思想感情正受着资产阶级的影响和侵蚀,必须引起严重注意。  相似文献   

2.
吴庆华 《班主任》2020,(4):59-61
我们正处在“网红时代”,什么都能被冠以“网红”之名,就连老师也有被称为“网红老师”的,学生又怎能不受影响呢?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已经掌握的信息远远超出我们的认知,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已经成为他们思考、交往的一种方式。所以,学生想做“网红”是一种正常现象,这是他们了解社会、向社会学习的一种方式。面对想做“网红”的学生,传统的说教早已苍白无力。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转变观念,不要把网络与学生的成长对立起来,不要把“网红”视为洪水猛兽,更不能简单粗暴地扼杀学生想做“网红”的想法,而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适当参与,让他们亲自去体验,帮助他们趋利避害,从中收获成长,这何尝不是一种对梦想的守护与引领呢?  相似文献   

3.
课堂上,总有几只小手频频举起,他们是幸运的,总能获得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的机会,他们会越来越自信。与这少数的“活跃分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还有好多“沉默的羔羊”,这些孩子从不轻易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他们静如止水。一堂课或几堂课甚至是一学期下来,他们始终是听众,从来不会争取在同学面前发言的机会。一被老师提问,就像受了很大的惊吓似的。这样的学生,在我班上为数不少!我反思并不断调整自己的课堂,并采取措施,竭力让沉默的孩子不再沉默。  相似文献   

4.
刘利 《中国教师》2012,(2):13-13
每个学校课改的程度会决定相关教师看问题的角度。课改起步比较晚的学校可能会为新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而感到惊讶,为看到了一个新现象而激动不已。但像我们这样“已经在路上”的学校,可能会更关注学科目标在“热闹中”是否落实了,学科特征是不是突显出来了,学生的能力是否提高了等问题。此外我们还会看学生的课堂参与是否有效,他们是否能在学习中愉悦、和谐、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5.
庞凤山 《生活教育》2010,(12):17-17
近日,7名中学生在南京公交车上"集体不让座",漠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站在身边(右图)。这组照片被西祠网友发了出来,与另外一篇"老人给孕妇让座,学生无动于衷"的帖子,一同受到了网友的关注。有网友说“90后没素质”,有网友说“让座不是义务”,还有学生上网跟帖说“我们比他们这些老人累多了”!  相似文献   

6.
开学初,一位年轻的班主任老师找到我说:“杨老师,你是心理老师,我们班学生抄作业现象挺严重的,能不能请你给我们班学生上节班会课,让他们不要抄作业了?我用了很多方法都没什么成效啊。”  相似文献   

7.
1.现象。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往往错误地认为让学生会读书、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是语文课的教学要求。数学知识因其“严谨、抽象、精练、逻辑性强”的特点而不易被学生所理解,因此,“讲”和“析”成了我们数学老师的“看家本领”,以讲为主、讲练结合成了我们惯用的教学方式。既然讲起来了,往往就一发不可收拾,洋洋洒洒、  相似文献   

8.
陈云 《教书育人》2014,(10):37-38
目前,有些教育方式,很多时候总是不相信我们的孩子,不相信他们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能力,总觉得我们给他们设计的人生、讲授的方法才是最好的。于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我们的精心设计所掩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我们的滔滔不绝所淹没,学生如容器般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满堂灌”……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提出了“走向对话”的明道课堂,旨在挖掘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孩子们在学习上所展现的能力,让我们瞠目结舌。现采集孩子在“研究单”上的几朵“小花”,和大家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9.
在青少年学生这一最大的受教育群体中,存在着极少数的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有某种缺陷的学生,我们暂且把他们称作“心理滞障生”。他们为人做事都显示出了少见的一些行为举止,令学生们很难接受,因此他们更感到孤单寂寞,生活无心,学习无望。我班有一为位同学,就属于这种“心理滞障生”。  相似文献   

10.
(一)分析一下学生要学的内容我们发现,没有多少内容是非教不可的。比如运算法则,似乎已被老师列为必教之列。但如果我们把它放在学生的游戏中,让学生一边玩耍,一边探索,他们可能就有许多独到的发现。甚至连认字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求。有一个小学生自己发现了“突”字的意义,说一只狗(“犬”)突然从洞里(“穴”)穿出,吓了人一跳。这种解释非常有味,是任何教导笔顺与结构的书上所没有的。如此看来,还有什么知识是非教不可的呢?有一个学生自己研究了《荷塘月色》后说,朱自清的思想矛盾从他的视觉、听觉和行动上就可以看出来…  相似文献   

11.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经常自觉地和不自觉地把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和将来是否有出息的唯一标准。这样往往会限制他们的其他爱好,扼杀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如果在教育上只着力于补其短,则必然没有时间与精力去扬其长。扼杀补短,人才就被扼杀。在我带的上一届毕业班中,有一个学生,他的成绩在全班是倒数第一,门门亮红灯。  相似文献   

12.
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升学考试永远是需要迈的坎。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尘埃落定,继任的“哈姆雷特”就是即将进入毕业年级的硕士研究生们了,“考博还是不考”成了他们最为关心的热点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张凯 《生活教育》2009,(4):53-53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喜欢用“严是爱,松是害”的教育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总认为只有对学生严格要求,才能把学生教育好.才能体现“师道尊严”的一面。殊不知,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表面上是乖巧顺从,而实际上依然是我行我素,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目的。由于受我们长期的严厉、严格、严肃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木桶盛水”原理告诉我们,班级工作要做到整体“一盘棋”,就必须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也必然要对个别“不听话”的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因为,班级中没有不听话的学生就像世界上没有病人一样不可能。这些“不听话”的学生一般被看成班集体中的“异类”,他们很难与集体“和谐一致”,他们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心理偏差”,虽然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偏差的原因很多,诸如生活环境、性格、性别等,但有一点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那就是我们在要求他们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忽视了对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的探究。据笔者实践和调查了解,他们…  相似文献   

15.
《班主任》2010,(10):41-43
箴言一:赏识引导 不吝赞赏。青少年自我形象的确立是受外界暗示的。如果我们常常赞扬他们,用微笑的表情和欣赏的语气去鼓励他们,学生们受这些积极暗示的影响,就会更加追求上进。因此,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不要吝啬鼓励性的语言,如“你进步了”“祝贺你”“棒极了”或者一些表示欣赏和亲昵的肢体动作,这些看似简单的言行,却可以给学生一种极大的鼓舞。  相似文献   

16.
用爱心转化“学困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都知道,一个班级的学生是不可能整齐划一的,总有品学兼优的好干部和调皮捣蛋的“学困生”。所以,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既是我们具体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克服偏见,“偏爱”“学困生” 由于“学困生”常常处于受孤立、被歧视的地位,渐渐地养成了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因此,对他们  相似文献   

17.
浅谈“中等生”心理障碍疏导的一些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智莉 《科学教育》2007,13(4):77-78
长期以来,我们在学生思想教育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框框,而且这种框框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人们某种“心理定势”沉淀下来而又往往被人们的“潜意识”加以强化,从而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中等生”这一层次的学生是大多数,他们的质量如何,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鼓励孩子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成长。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白觉地运用鼓励的原则,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但有的教师“鼓励”学生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9.
在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受社会或家庭的某些不良影响,校园里出现了一些“犟”学生。这类学生明明犯了错误或者有了问题,当你进行教育时,他们总是强词夺理。对此,不少班主任感到很棘手。如何教育这些“犟”学生?笔者认为只有从教育方法上寻找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我常想:我们老师是“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耕耘者,而学生是一棵棵树苗,如何既让他们享受和风细雨的滋润,又须经受风霜雨雪的洗礼,“长成参天大树”,是一门艺术。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