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周公姬旦,周武王的弟弟,因以先祖古公亶父所居周地为采邑,故被称为周公。他是周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辅佐武王推翻商纣王。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当权七年之久,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不懈努力与卓著贡献。他曾制礼作乐,是封建主义思想体系——礼教的创始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圣人;又多才多艺,不失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2.
西周王年无周公纪年辨——兼释“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郭守信西周王年有无周公纪年,一直是周史研究上的疑案。自汉儒传经以来,古今注家相沿认为武王之后、成王之前有周公七年纪年的,是代不乏人。就是今日,许多名家也是以这样的认识来讨论西周纪年的。本文的答案是...  相似文献   

3.
①钻龟、祝著:古代的两种迷信活动,钻龟甲看其裂纹以卜凶吉,占著草以卜祸福。②“试玉”甸:《淮南子·傲真训》记载,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③周公:周武王弟姬旦。武王死,其子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其弟管、蔡、霍等造谣说周公要篡位,周公避于鲁,不问政事。后成王悔悟,迎还周公..管、蔡惧而叛乱,成王命周公出征平定。④“王莽”句:西汉末年,王莽把持朝政,伪装谦恭,收买人心,后篡汉自立。  相似文献   

4.
青水 《学子》2003,(2):53-53
讲到“吐哺”,就不得不说“吐哺握发”,“周公吐哺”的故事。哺,指口中所含(吃)的食物,发则指头发。周公就是姬旦。他是周文王的幼子,周武王的弟弟。相传武王伐纣后不久病死,当时武王儿子尚幼,所以将国事托付于弟姬旦,希望弟弟能辅佐自己的儿子,平定天下,稳坐江山。周公果不负重望,礼贤下士,招纳天下人才,使周朝得以相传八百年。“吐哺握发”和“周公吐哺”讲的是周公礼贤下士的事情。据说,周公当年洗发和用餐时都有贤士来  相似文献   

5.
释《鸱鸮》     
《鸱鸮》一诗两千年来受到了严重曲解《诗经·豳风》中有一首题为《鸱鸮》的诗,凡四章二十句,如下:此诗是何人何时所作?诗的题旨内容如何?过去,有以下两个传统说法: 一是《小序》和《毛传》的说法,认为《鸱鸮》一诗是西周初年周公所作。西周初年,周武王死去,太子成王年尚幼小,因由武王之弟周公摄政。武王和周公的兄弟管叔、蔡叔不服,就制造流言来诋毁周公,又勾结了原来的殷商贵族武庚发起叛乱,想夺取政权。周公率  相似文献   

6.
近年新见义尊、义方彝是一组商人大族■族贵族义受武王赏赐后所作的青铜器,同组还有一件圆鼎和两件方鼎。西周初年的义器铭文中的闰月历日可为武王克商年的判定提供参考。何尊与新见的贝毳尊卣、德方鼎等器均述成王迁宅于成周之事,迁宅至迟于成王五祀三月已完成。铭文中有“新邑”一词的青铜器,年代均应早于何尊所铭成王五祀。新出青铜器使得西周早期诸王年代的考订已突破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定年限,武王克商年有必要再重新考虑。以周初诸王在位王年,向前可推拟武王克商之年。以成王在位三十二年计,武王克商应为公元前1076年。以成王在位三十七年计,则武王克商年是公元前1081年。  相似文献   

7.
正《史记·鲁周公世家》:"初,成王少时,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以祝于神曰:‘王少未有识,奸神命者乃旦也。’亦藏其策于府。成王病有瘳。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周公,何许人?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姬旦,托孤王叔,摄政王事。四年,管、蔡、盘庚率东夷而谋反。周公受成王命,兴师东伐。管、蔡流言于成王,说周公早晚是小王的祸害云云。周成王人小心  相似文献   

8.
《皇门解》是武王病逝 ,成王即位之后 ,周公以摄政身份发表的成王时期的第一篇施政文告 ,意在宣布成王将继续执行武王整合并依靠姬周、殷商和方国豪众三种力量统治国家的政策 ,用来安抚人心 ,缓和紧张局势 ,实现周政权的稳定统治。  相似文献   

9.
周公——《诗经》最初始的编纂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公姬旦是西周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曾制礼作乐,是我国传统礼教的创始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圣人。他又多才多艺,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是周代文学的奠基人,是《诗经》最初始的编纂者。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几个“周公”,时间延续近350年.文章认为“周公”是西周时世卿世禄制下周王室卿士的一个封号,以姬旦始封“太王所居”之地而得名,其后由姬旦后人中为周王室卿士者所世袭.姬旦后人不再世袭“周公”封爵当是在东周考王时期,以“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为结束之标志.  相似文献   

11.
在殷周史中,关于公东征问题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复杂问题。今仅就周公东征的原因和这次东征的意义谈点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敬希同志们批评指正。关于周公东征的原因,近来多数中国古代史著述是这样表述的:“武王虽进入中原,后来还是退回陕西。在这样的局面下,武王忽然死了。成王的叔父周公旦为了暂时支撑大局,只有代成王而践天子位。武庚看到武王去世,认为有机可乘,联络了旧日东方的与国徐、奄、淮夷等,揭起反周的旗帜。同时管叔、蔡叔也在妒忌周公摄政”。所以,“以管蔡为首的周族,与以武庚为首  相似文献   

12.
周公姬旦是西周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曾制礼作乐,是我国传统礼教的创始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圣人。他又多才多艺,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是周代文学的奠基人,是《诗经》最初始的编纂者。说周公是《诗经》最初始的编纂者,首先因为周公写作了《诗经》里最初始的诗篇。“《雅》、《颂》之作,实皆在成平之世”“’。《大雅·文平》是周人自叙开国史诗之一,无疑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吕氏春秋·古乐篇》云:‘”周文干处歧,诸侯去殷三淫,而翼文下,散宜生日:‘段可伐也’,文王弗讲、周公旦乃作诗曰:“文正在上,放昭于天。周虽旧邦…  相似文献   

13.
成王继位第五年,派周公、召公准备营建洛邑,《召诰》即是记周公对召公的诰命。而营洛时间始于成王五年成于七年,建成后周公还政,何尊铭文所记与《召诰》之事同。  相似文献   

14.
儒人是从古代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人,也称术士。殷未周初,以周公姬旦为代表的西周王官,应是最早的儒人。他们产生于中国早期的宗教活动,随着社会发展.从宗教事务中分化出来,形成了正式儒人。儒学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最早以宗教形式出现。周公姬旦最先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仁爱的思想,提出“仁学”、“仁政”,比孔子早500多年。被称为儒学先圣的孔子其实只是中国儒学的继承者、光大者。所以会出现历史误解,一是《古文尚书》作伪,二是孔裔夸大祖功,三是《史记》误引。同时,历代统治者政治斗争需要,把孔子抬到至尊先圣地位。  相似文献   

15.
君无戏言     
史载,周成王同弟弟叔虞做游戏,顺手摘了片梧桐叶子给他,说这是玉圭,我封你为诸侯。叔虞把这件事告诉周公,周公立刻去见成王。成王说,我不过是逗他玩而已。周公说,天子一言既出,史官就会记下,朝廷就会谈论,在全国流传开来,封侯怎可当儿戏呢?于是,成王只好封叔虞于唐。叔虞之子后迁于晋。  相似文献   

16.
成王何人?大周天子。伯禽为谁?成王堂兄,周公之予。当年周公辅佐成王时,成王还是一个不懂道理的孩子,于是身为叔父的周公,就兼具教育的重任。文化、礼仪、政治等学科的教育,白有各学科老师负责,而道德、  相似文献   

17.
《召诰》历来被解读为对成王的训导,其实不然。《召诰》所记,是周公和成王对洛的争夺。七年,召公受成王命先相宅。周公后至,封锁新邑,祭天承命,作《多士》,殷民丕作。召公被困新邑十余日,出,复入,作诰殷民,要求拥护成王。《洛诰》是《召诰》的继续,记录了周公对成王的全面管束,成王来洛终又回镐。《何尊》所记,是八年三月,成王在洛为自己的王宅奠基,同年四月丙戌,成王大会诸侯,洛邑和新邑,合为新生的成周。成王在四年已完成元祀,成王五祀就是八年。  相似文献   

18.
清华简《皇门》记述的是西周初年周公对姬周重臣的训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通过对清华简本《皇门》简1中"屏朕位""朕冲人"及简8-9中"我王"及"是人"的重新认识,可以推定周公训诰的历史背景即武王去世后不久,成王初即位,周公初摄政,面对武王去世后严峻的政治形势而对文武大臣进行的训诰。对《皇门》历史背景的重新解读,可以更清晰窥见周初的政治形态:周公为了革除"殷政"的干扰,重新探讨治国方案,重建国家秩序而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未雨绸缪     
《小学时代》2015,(8):38-39
快看,外边下起了第一场春雨,细如牛毛,滋润万物,好美啊!妙妙,你还差我一个成语解释呢,记得吗?当然记得了!是"未雨绸缪"的解释。今天又刚好下起了第一场春雨,就让我们说说关于"雨"的成语故事吧!未雨绸缪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了商朝。为了安抚商朝遗民,他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朝歌(今鹤壁淇县)做诸侯,同时又把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分别封在武庚的东面、西面和北面,以便监视他。武王的弟弟周公及太公、召公等帮助武王灭商立了大功,武王就把他们留在京城辅政,其中周公最受信任。两年后,武王得了重病,大臣们焦虑万分。周公特地祭告周朝  相似文献   

20.
以典入诗 ,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诗人用典 ,或精心雕琢 ,或想像奇妙 ,或委婉曲折 ,或寄寓深远 ,其手法灵活多变 ,不拘一格。归纳起来 ,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明用典故 ,化虚为实。一般在阐述事理的诗作中 ,诗人往往直截了当地引用典故来论证事理 ,直抒己见 ,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如白居易的《放言五首 (其三 )》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诗人选取周公与王莽这两个典故 ,从正反两个角度说明一个道理 :对人要全面认识 ,就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 ,不能只凭一时一事下结论。周公姬旦辅佐成王时 ,有人曾诬蔑他有篡权之心 ,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