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从物质利益与精神信仰、天国真理与世俗权力、为善与作恶这三个价值对立面的角度分析了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三个时空,即现实中的莫斯科,历史上的耶路撒冷,魔王的超自然世界,并通过分析大师与玛格丽特和别兹多姆内的悲剧命运,而试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小说中的现实是丑恶之极的,甚至天国之善面对它也无能为力,人类只要能弃除自身最大的罪恶——怯懦,真理和正义主宰的国终将会到来。  相似文献   

2.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1891-1940)是俄罗斯20世纪文化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布尔加科夫在《大师与玛格丽特》小说的结构极具特色。笔者提出大师和玛格丽特形象在小说的结构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说在结构上的另一大特点是作者使得大师和历史人物耶舒阿之间存在着平行的镜子般的对照关系,也就是论文中所探讨的对称关系。  相似文献   

3.
《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创作秉承古希腊罗马诗学传统,体现了欧洲小说源头"梅尼普体"的实质性特征,但又不是对它简单的翻新与再现,而是吸收了欧洲和俄国小说的梅尼普体不同变体的体裁诗学特点,并在自己的小说里达到一种高度的融合。本文拟以梅尼普体为切入点,对《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形式与内容进行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是俄罗斯20世纪杰出的作家和戏剧家。他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中有许多相异相通之处。这一点在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中有充分体现。作家运用了娴熟的戏剧技巧,为这篇叙事题材的长篇小说增添了戏剧性审美特色。从读者和观众的视角切入,旨在剖析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中蕴含的戏剧性审美价值,介绍布尔加科夫在戏剧心理分析领域的独特探究,挖掘小说文本的戏剧性营造以及传达给读者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5.
布尔加科夫的代表作《大师和玛格丽特》探讨的中心问题是信仰与世俗理性之争。从"无家汉"伊万这一人物形象中,可以看到在信仰与世俗理性的边缘处,伊万最终选择信仰、得到救赎。每个人心中都有"神性"的种子,只要心存信仰,即可获救。  相似文献   

6.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俄国著名作家布尔加科夫历经十二年著成的封笔之作,可以说是其创作生涯的最高成就。在这部作品中,玛格丽特不仅有着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传统女性的美貌善良的特点,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敢爱敢恨,爱憎分明。她不只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还有着坚强独立的人格、完整的价值观、爱情观,是"永恒女性"的代表。本文拟就以小说中对玛格丽特的描写来浅析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分析玛格丽特的形象与"永恒女性"的相互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研究布尔加科夫《大师和玛格丽特》这一经典巨著。  相似文献   

7.
陈丹燕的长篇小说《绯闻》中,王朵莱在寻找爱情真谛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以爱为名伤害他人,因此落入罪孽的深渊而承受磨难。在磨难中因上帝的指引与博爱而感受宽恕之爱、纯真之爱、自然之爱,最终领悟爱情的真谛,寻回迷失的自我,感悟生命的意义。本文以此探寻小说中蕴含的浓烈的基督教色彩。  相似文献   

8.
瓦尔拉莫夫的小说《沉没的方舟》借用圣经中"诺亚方舟"的典故,将古老的分裂教派村落布哈拉喻为俄罗斯民族精神拯救的"方舟"。但现实中的布哈拉同彼得堡的阉割教派一样扼杀着人的自主精神。小说的主人公都经历了对布哈拉信仰仪式的超越过程,最终达到了与活的上帝的真理的相遇。并且,彼得堡与布哈拉所象征的俄罗斯历史发展道路的深刻分歧也在小说高度的宗教关怀中得以弥合,而这一蕴含着上帝内在精神的宗教关怀也正是拯救陷入敌基督末世论中的俄罗斯灵魂的法宝。现实中布哈拉最终消逝于大火,但它对上帝真理的信仰却将永远为俄罗斯精神提供庇护。  相似文献   

9.
布尔加科夫的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一经问世即引起轰动 ,这不仅取决于小说内容的深刻 ,哲理的广博 ,而且取决于布尔加科夫对小说艺术技巧的大胆创新。本文从审美时空、审美对称、叙述风格三个方面探讨布氏小说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忏悔自己的罪过以寻求上帝的宽恕从而提升自己的现实生活及道德良知,是基督教传统中重要的精神生活要素.忏悔意味着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罪,弃绝自己,完全回转到另一个正确的方向,即归向上帝,从而获得上帝的救恩.笔者爬梳《圣经》文本中忏悔主题,分析忏悔的原因、内容及目的,以期为以忏悔及救赎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追根溯源.  相似文献   

11.
英国现代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时间之间》(2016)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冬天的故事》,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小说将故事背景置身于现代社会,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写作手法,展现了主人公列奥寻找自我和救赎自我的过程。本文用创伤理论解读心理创伤的时间疗法,分析在寻找自我和救赎自我的过程中"爱"和"宽恕"的重要性。小说体现了时间、"爱"和"宽恕"的创伤治愈疗法的重要性,并重新审视人、社会、家庭及婚姻等诸多问题,探讨时间与创伤及创伤治愈的多重关系,思索创伤救赎中"爱"和"宽恕"的伦理内涵。小说《时间之间》就如何处理人际间伦理关系提出了新的建议,更为现代人通过创伤理论治疗和缓解创伤指明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2.
论《大师和玛格丽特》的体裁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尔加科夫是苏联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 ,他的代表作《大师和玛格丽特》更是苏联“回归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一经问世就引起轰动 ,而对这部小说体裁的争议也不曾平息。这里拟以梅尼普体为其研究根源 ,从幻想、神话传说、梦幻、怪诞等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这部小说的体裁特点。  相似文献   

13.
《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俄罗斯作家布尔加科夫的呕心沥血之作.作家继承了优秀的俄罗斯文化传统,例如对知识分子问题的关注、索菲亚崇拜的女性观书写、对东正教文化的引入、对民间文化的吸收等,而这正是小说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对《圣经》经文的引用、“犯罪——宽恕”情节模式的效仿以及“迷羊”母题的模写是《大地雅歌》在外在形式上的表现,而对《圣经》文化精神内涵的表现则是小说的内在主题,无论从外在形式还是内在精神来看,《圣经》对范稳小说《大地雅歌》的影响都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弗兰纳丽.奥康纳是美国南方女作家。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她的作品充满了宗教主题。短篇小说是她最好的作品。在短篇小说《启示》中,奥康纳涉及了人的内心的骄傲——基督教认为它是罪的一种。女主人公特平太太是一个勤劳、受人尊敬的、虔诚的基督徒,她不遗余力地帮助别人。然而,这仅仅是表面现象。本文主要运用新批评主义的方法,从以下角度对特平太太的人物性格进行了分析:她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的感受;她表面彬彬有礼的言论伴随着内心丑恶不堪的独白;她鄙视穷人、歧视黑人。这篇小说试图表达这一宗教主题:一个骄傲自满的人是有罪的(在上帝眼中),必须改过自新,才能获得上帝的恩典进入天堂,即人只有自知卑微有罪,并祈求上帝宽恕,才能获得拯救。  相似文献   

16.
《茶花女》的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一个受人供养的女人,她美丽善良,生活虽然骄奢颓靡,却并不市侩地追名逐利,是一个身不由己、遭受迫害的下层妇女形象。小说通过回忆叙述描写了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各种丑态和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的爱情悲剧,突出了玛格丽特高尚的品质和她的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17.
奥康纳的《好人难寻》是现代西方文学的经典短篇。作品中的"信仰"主题,揭示了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本着对社会的责任感,作者通过对死亡与暴力的描述来提出解决之道,那就是重拾信仰,回归上帝,接受恩典,人们才能在社会中把握自己。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旨在把握奥康纳对这一人类精神危机所作的隐喻性阐释以及所作的危机求解,同时探讨了奥康纳本人自觉的批判意识和高尚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8.
该文是对尼采信仰哲学现实性意义的分析性文章.文章从尼采的著作《瞧,这个人》、《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原文本出发,并以之为依据,说明尼采“上帝死了”的信仰哲学,并就其信仰哲学进行分析,指出尼采反宗教观的信仰哲学中所蕴含的奋斗和勇敢精神,在此基础上阐述尼采信仰哲学对于中国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当前中国大学生的影响,以期让终极关怀的哲学问题转化为奋斗和勇敢的现实精神,以便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9.
《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小丑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尔加科夫的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中人物形象众多,但是其中的小丑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由于小丑处于特定的环境和反映生活有特殊的审美角度,因此它们不仅在小说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叙述学上具有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20.
通读整部《圣经·旧约》,我们会看到古希伯来人对上帝耶和华至高无上地位的绝对信仰,这是古希伯来人“语言”即“存在”的一种思维方式,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在《圣经·旧约》的智慧书《约伯记》中,我们看到了义人约伯却因好人无故罹难而对上帝产生了怀疑。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通过分析“理解之后的信仰”和“信仰之后的理解”两个不同概念,我们对于古希伯来人的信仰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