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翻桨式风车     
随着一次性的化石能源的日趋紧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势在必行。我国风能资源丰富,风能是清洁能源,开发风能大有可为。风车具有将风的直线动力转变为旋转力的功能.是利用风能驱动其他工作机械进行生产作业的原动力机之一。  相似文献   

2.
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世界能源消费2002年至2030年将增加60%。而根据预测,到2050年地球人口将增长40%,达到90亿。因此,世界对能源的需求必然还会大幅增加。这就要求科学家必须从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率以及开发新能源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从新能源的利用与发展趋势看,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展最快,产业前景最好,其开发利用增长率远高于传统能源。  相似文献   

3.
1 前言 新能源是相对于传统常规能源而言的,一般是指通过新技术和新材料开发利用的能源,具有丰富的来源,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对环境的污染很小,是一种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清洁能源。绝大部分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都属于新能源的范畴。据专家预测,到206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用量将发展到能源总用量的50%以上,成为未来能源结构的主要部分。采用新能源是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能源绿色战略在探讨能源的绿色战略之前,必须明晰能源绿色与绿色能源的关系、绿色战略与节能战略的关系。能源绿色战略不等于绿色能源,可理解为能源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的清洁、低碳与可持续,是一种方法与途径,既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绿色化问题,又包括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绿色化问题。  相似文献   

5.
风能水能资源的互补开发、综合利用是一种有效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通过阐述国际及国内风电发展现状,分析云南电力结构,研究云南风能资源特点,提出在云南建立基于风能水能互补发电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相似文献   

6.
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调整能源结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地球上的煤、石油、天然气,这些积蓄了亿万年的化石能源,经过数百年的巨大消耗,最终将不可逆转地趋向枯竭。因此,国内外的许多科学家预言,随着化石能源时代的终结和新文明的到来,不用百年,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将成为全世界的一种重要能源。欧盟已经制定了能源结构调整计划,到2010年其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将从  相似文献   

7.
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利用新能源发电以其环保性和经济性特点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它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解决电力系统问题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介绍了目前已存在的各种新能源发电类型及其技术特点,并对新能源发电在中国的发展潜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今日科苑》2012,(8):40-41
阅读提示从水能到地热能、从风能到生物能,人类一直试图寻找更清洁、更高效的能源,来取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太空,成了一些创想者解开地球能源枷锁的蓝海。在太空建设太阳能发电站,是他们对于主力能源的全新设想。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个梦想遥远。但我们也将在实现  相似文献   

9.
《大众科技》2009,(7):9-10
据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网络(REN21)最新报告显示,全球可再生能源持续高速增长。2008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达到208GW,比2007年增长16%。在美国和欧洲,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第一次超过传统发电能力的新增量。全球风能理事会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很多国家实施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当前,已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信息》2006,(17):322-322,330
全球变暖状况引起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可再生能源由此被摆上了发电设备的议事日程之首——发展风力发电,风能在所有可再生能源之中最具潜力.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推动风能应用。他们认识到风能可以在极具竞争力的市场中长期起到积极作用: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促进能源的多样性及安全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现今国内多数是以煤和水为主要能源的发电机组,虽也建有核能、太阳能、风能电站,但终归是少数。为打破煤水对发电能源的垄断,阐述一些运用新能源的发电技术,分析研究了发电新能源的工程造价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第18次双清论坛主要讨论的风能发电与光热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途径,提出一些见解。首先指出利用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一般特点;并论证了搞好可再生能源利用要着重学科交叉与发展储能技术。文中认为制约可再生能源实用的主要障碍是设备的单位有效功率造价太高,并对风能发电与光热发电分别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世界发明》2003,26(12):13-13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不再仅仅是环保人士热衷的话题,而且也成为能源专家认真思考的课题。现在,欧洲的科研人员,也把注意力放到了隐含在潮汐中的海水能量。科研人员将来准备利用风能发电技术,在海下开发隐藏在潮汐中的巨大能源潜力。  相似文献   

14.
浅析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污染、化石燃料枯竭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改变能源的消费结构,在能源供应方面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清洁,使用无污染,分布广泛,用之不竭,必将成为未来的主要能源,但这些能源也存在不稳定、易受到季节性影响而变化大、成本高等不足之处.太阳能和风能之间互补性很强,由这两者结合而来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资源上具有最佳的匹配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观念、环境和能源等发生变化,化石燃料高峰时代被逐渐削弱。虽然石油天然气在未来仍继续保持主导地位,但可再生能源将获得较大发展。与传统能源相比,生物质能、风能和地热能等资源更具备商业竞争力。地热能储存于地下,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既可作为基本负荷能,也可作为峰值负荷能使用。从其开发利用成本来看,地热能源相对于其他可再生能源更有发展潜力。地热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正受到全世界的日益关注。  相似文献   

16.
飞狼 《科学生活》2011,(6):84-85
在当代众多能源、环境问题之中,会对人类日常生活造成直接影响的,以能源告急居首。姑且不论传统的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还存在低能效、高碳排放及增加大气污染物等难解议题,单就“不可再生”这一属性,已决定了能源家族的改朝换代,势在必行!而风能作为零污染的可再生资源,给予了季风盛行地区一种可行的旧能源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17.
孟思琦  孙仁金  郭风 《资源科学》2021,43(8):1562-1573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研究表明,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份额的增加对市场化电价有显著的影响。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市场已形成较完善的市场化电价机制,研究德国电价的运作机理有利于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市场化电价机制改革。本文通过建立分位数回归模型,估算了不同电价分位数的优序效应,主要分析了风能和太阳能对德国电力市场现货价格的影响。研究表明:①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的增加均能带来电价的降低。当考虑以电价中位数的四分位距衡量的电价波动时,对于中等负荷水平,风能发电对平均高峰价格的影响明显大于太阳能发电;在其他情况下,太阳能发电对平均高峰价格的影响更大。②用电需求水平较低时,风能发电份额的增加会增加电价波动性;用电需求水平较高时,风能发电份额的增加会降低电价的波动性;用电需求水平中等时,太阳能发电降低电力价格的波动性。③支持可再生能源开发整合的政策应在风能和太阳能之间寻求平衡,即形成合理的太阳能、风能的发电份额组合。本文研究了发展较成熟的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市场化运行机理,对中国可在生能源市场化改革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域广阔,太阳能和风能源资源十分丰富,足以满足我国社会生产生活等需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技术已趋于成熟。文章梳理了国内外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产业、应用和成本的现状,指出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规模迅速发展,发电量持续增长,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清洁电力能源;在技术进步和市场规模扩大的推动下,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成本还将快速下降。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的技术和经济性都将达到与常规能源相当的水平,从而推动能源变革与转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气象站资料的青海省风能资源评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能资源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在传统能源对地球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且日渐枯竭的现今,研究和开发风能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通过对青海省境内54个气象站1971~2000年共30年地面气象资料分析、现场实地考察和加密观测,利用GIS绘图等方法,进行了青海省风能资源的评估研究,得出了青海省风能资源的分布状况、风能资源气候分区以及青海省风能资源储量,为制定青海省风能资源开发规划、大中型风电场选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日本核事故以后,核电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有些国家(包括德国在内)表示要放弃核电,就是核电大国的法国也表示要减少核电在电能中的比例。对于我国来说,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火电水电基本都到饱和状态了,一些新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还不能弥补这方面的空白,国家想通过核电来解决我国能源瓶颈的想法是非常的迫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