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数学书第76~77页的内容)教材简析教材安排了三次统计活动,让学生学习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初步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例题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动物生日聚会的情境提出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分类整理动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通过分类理一  相似文献   

2.
《统计》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整理数据,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简单的统计图表回答一些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过程,了解简单的分类: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收集整理数据是这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1.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初步形成统计意识。2.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3.能与同伴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4.
第七单元统计单元整体感知:“统计”的教学内容设计是为了达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的目标来编排设计的。为了体现教学内容的设计和选择应该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基本原则。本单元的内容在一年级编排学习统计领域内分类和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和整理简单数据、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单位)和能根据直观的统计表中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安排了: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统计记录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记录数据、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和综合实践应用四项内容。由于随着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的不断增…  相似文献   

5.
《你能跳多远》是结合二年级(下册)统计单元的教学而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经验,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用画"√"的方法记录简单随机事件中的数据,初步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在本单元前两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会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且能自主选择分类标准。这一实践活动主要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与分析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实际价值。两篇教学设计,都能紧扣课程标淮对该教学内容的要求,把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放在教学的首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七单元“统计”是在一年级下册学生初步掌握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和解答简单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2个单位)和统计表,增强对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2.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3.借助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  相似文献   

8.
徐继瑾 《云南教育》2005,(34):29-30
教材简析:“统计”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教材首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聚会情境提出问题,体现生活里需要统计,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通过分类理一理,出现象形统计图,并依据它描述分类整理的结果。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分类整理花的朵数,并引入简单的统计表,让学生用数据表示分类整理的结果。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亲自实践,经历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单元整体感知:“统计”的教学内容设计是为了达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的目标来编排设计的。为了体现教学内容的设计和选择应该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基本原则。本单元的内容在一年级编排学习统计领域内分类和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和整理简单数据、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单位)和能根据直观的统计表中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安排了: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统计记录数据、  相似文献   

10.
教材简析:“统计”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开始学习简单的分类整理,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并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本课是将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混杂在一起,引导学生整理数据,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统计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92~93页。目标预设: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理解并填写简单的统计表,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2.在统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选择合适的记录方法收集数据,体会合作带来的乐趣。教学难点:利用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具准备:自制课件,作业纸若干。教学设想: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简单的分类整理,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68~69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分一分、排一排和数一数等活动中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有关信息。  相似文献   

13.
教材简解: 本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8~99页的内容,它包括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3题.在此之前,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分类整理,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并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这节课是将一些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纸片混杂在一起,引导学生整理数据,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统计表,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相似文献   

14.
统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本课设计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统计表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5.
邱燕 《福建教育》2008,(2):40-41
一、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活动经验,初步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本单元仍然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方法收集、加工信息,进一步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收集整理数据。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94-95页.教材分析: 统计在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初步接触到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经验,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简单的数据,初步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木节课所教学的"统计"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和排列;在比较、分类、排列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为以后学习复式统计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本文从一条科学信息引出,在真实情景中聚焦核心问题,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生的兴趣。学生初次接触统计记录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中,与数据对话,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第一单元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1.统计表A 认识统计表,明了它的作用。掌握统计表的制作方法。B 会看、会填、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2.统计图A 认识条形、折线和扇形三种统计图,知道它们各自的作用。掌握条形、折线和扇形三种统计图的制作方法。B 会看会制作简单的条形、折线和扇形统计图.  相似文献   

20.
吴金根 《江苏教育》2012,(Z3):68-72
【设计理念】1.教材理解。《折线统计图》是苏教国标版第八册"统计"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教学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以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这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统计活动经验且认识了统计表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折线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特别在当今社会人们需要适时进行各种信息分析,其价值更加凸显。学习折线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