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朝鲜”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大传》、《史记》、《山海经》、《战国策》等典籍之中。汉唐人认为“朝鲜”一词来源于水名,这是不正确的。后有人指出“朝鲜”之名乃指日出之地,这个说法已接近本义。其实,“朝鲜”一词与时谷《汤谷》、明夷一样,均属汉语言文化系统,来源于东方海上日出之象。朝阳从东方海水(甘渊、汤谷)中升起,海水为之沸腾,明丽新鲜,光华灿烂,  相似文献   

2.
慧琳《一切经音义》(以下简称《慧琳音义》)是我国唐代一部集诸家训释佛经音义大成的佛典文献,也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大宝库。清末学者杨守敬《日本访书志》称之为“小学之渊薮,艺林之鸿宝”,并非过誉之辞。《慧琳音义》成书以后,即受到好评,但由于中土久逸,研究尚无从谈起,真正对它进行研究是在清  相似文献   

3.
当我们吟诵这首《叫我如何不想她》,感慨之余,我们不得不佩服汉语言自身含义的丰富与可以同鬼斧神工媲美的组合效果,“她”字无非就是这样丰富的汉语言文化及传统的一个产物与表征,离开了其背后的土壤和文化积淀,“她”字及“她”字的文化史可能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4.
“家亻私”与“家私”沙金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新闻媒体负有引导的重任,报纸期刊尤应率先垂范,然而要做好也颇不容易。比如,最近某报一版刊登一幅广告,大字标题是《皇泰红木家私》,某省级大报也刊登了《名优家私目录》的广告。“家亻私”与“家私”,一字之差,意义...  相似文献   

5.
收字头21833个、总篇幅达570万字的《汉语大字典·简编本》,经过湖北省学术界、出版界的共同努力,历时八载,现已正式出版发行。这是继《汉语大字典·正编本》、《缩印本》之后的又一丰硕成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朵奇葩。 《汉语大字典》集国内外汉语字典之大成,汇古今汉语言文字研究之精粹,是我国辞书史上的里程碑,被无可争辩地载入《吉尼斯世界之最纪录大全》,不仅彻底改变了“大国家小字典”的历史状况,而且在联合国图书馆取代了台湾版的汉语字典。为了将《汉语大字典》从学术的殿堂上请下来,惠及更广大的读者,湖北省由武汉大学教授李格非领衔担任主编,从  相似文献   

6.
《七略》称名之“略”,章太炎先生以为表图书分类,姚名达先生以为表详简之“简”,论者或从前者,或从后者。“略”除可表分类及“简”义外,还有“要”或“梗概”等含义。基于“略”之“要”或“梗概”之含义,通过对《七略》之产生、渊源、命名、注释等进行分析,可知《七略》称名之“略”不当以表分类或详简之“简”解之,而当以“要”(或“梗概”)义解之。以《七略》称名之“略”为“要”(或“梗概”)义,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刘歆编撰《七略》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辨析学术源流,论断诸家学派的学术价值及其不足等。以“略”表图书分类或详简之“简”,不仅不能反映刘歆辨析学术源流、论断诸家学派的主观意图,更不能反映从《淮南子·要略》至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再至《七略》的这一学术研究史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7.
郭文娟 《大观周刊》2012,(16):I0001-I0001
近日,教育部出台了《2012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首次将“笔试一律用汉文字答卷”调整为“笔试一律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也就是说,繁体字,文星文等非规范的语言文字不能在今年的高考答卷中出现,考生使用网络语言更要谨慎。  相似文献   

8.
《大观周刊》2010,(40):26-26
电影《山楂树之恋》捧红了一个词,那便是“清纯”。近日,《山楂树之恋》原著作者艾米在博客上公开“放炮”,称老谋子搞错了“清纯”和“淫秽”的概念。此前,艾米接受采访时表示,《山楂树之恋》的“硬伤”不下百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仔细分析,认为“中经”一词始于三国魏郑默据秘书“中阁”(秘书中最重要、最完备的庋藏处所)之藏而撰之目录《中经》,其本义为“宫禁中之经籍”,泛指宫禁中收藏的各类图书。“中经”一词因郑默《中经》而知名,因目录书《中经》系完全依据秘书“中阁”之藏书而撰,故自郑默《中经》后,“中经”亦成为秘书“中阁”之代称。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建设重点项目之一的《汉语大字典》,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集国内外汉语字典之大成,汇古今汉语言文字研究之精粹;凝400多位专家、教授和川鄂两省广大出版工作者15年之心血。它有三大特色:一是大《汉语大字典》是古今楷书汉字单字的大汇编,共收楷书字头54678个,是当今世  相似文献   

11.
《隋志》总集观念的基本特征在于将“总集”与“总集类”区别对待,这有助于廓清以往关于《隋志》总集的模糊认识。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集》以例称善,《隋志》标举其为总集之轨则。《隋志》“总集类”只是以“总集”之名提其纲,并非全然总集。《隋志》总集类的性质和著录范围可从《唐六典》、《旧唐志》中推知。  相似文献   

12.
班固依历史档案史料编著的《汉书》,被誉为著名的“二十四史”之一,自东汉问世后至南北朝间,传诵《汉书》还蔚为五、六百年之风尚,以致于《汉书》被称为“汉圣”。该期间,《汉书》地位扶摇直上,其影响之大,远超于《史记》。后人还常把两书的作者司马迁与班固联结一起,或以“班马”、“迁固”并称,或以《史》《汉》并举。  相似文献   

13.
媒体所谓《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汉语言的规范为使命,并在语言规范上下了很大工夫……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辞书”之类的宣传都属于夸大其词,它把用字的规范暗中换成了语言的规范,混淆了语言与文字的界线。  相似文献   

14.
针对社会高度关注的上海“钓鱼执法”事件,2009年10月,《人民日报》在短短不到10天之内连续发表《钓鱼式执法,危害猛于虎》、《“钓鱼式执法”,还需继续回应质疑》、《“钓鱼执法”蚕食社会信任》、《“权力”尊重“权利”的上海样本》等4篇评论,数量之多、频率之密、介入之深,均十分罕见,彰显了《人民日报》在重大社会事件面前的责任担当与职业操守,为党报干预生活、引导舆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百花文艺出版社编审徐柏容来信:读7期,愿献疑一、二。第13页“香港《史记》出版”条说香港出版了一本写香港历史的书,书名就叫《史记》,我觉得这事未必妥当,《史记》是中国史籍名著,不应再出一本内容迥异的《史记》,不容《史记》出现双包案。否则应属于取书名不当。因此,颇疑“香港《史记》”是否为“《香港史记》”之误,另外,写香港历史的《史记》,似不能如该文所称之为“香港版《史记》”,“香港版《史记》”只能以之称由香港出版之司马迁《史记》。 第11页言书中之序应排于目录之前,甚是。不仅“现代书籍”如是,据我印象,中国古籍似亦大多如是。这种排列次序是合乎逻辑的。但如目录排在序言之前  相似文献   

16.
武波 《军事记者》2009,(10):62-63
读吕叔湘先生的一本小书《语文杂记》,本来只是想从里面寻找一些语言文字使用上的标准和规范,花了几天时间把它读完后。一下子让我有了登高望远的辽阔感,思路顿时开阔了许多。《语文杂记》是吕叔湘先生谈论社会“不正规”语言的一本随笔集。内容涉及到汉语言文字的众多方面,但篇幅短小精悍,  相似文献   

17.
有明一代,历朝皇帝均“命儒臣编纂实录”,将前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作详细记载,并在《实录》的基础上,“采辑皇考言行政事之可师可法者以为宝训”。“实录以备纪载,宝训以贻典则”,当朝皇帝“既以存诸心,力诸行,又望后之子孙皆尊之如典谟,一代之制存焉,不可或废也”。《宝训》“盖取诸实录所记”,集《实录》之精华汇编而成,既便于当朝皇帝“朝夕览省”,又可垂教于后世。 明代皇帝,除了被成祖篡位的惠帝、被英宗“夺门”废黜的代宗和“亡国之君”思宗崇祯三人外,其余历朝均有《宝训》。万历三十年春付梓的《新镌官板皇明宝训》辑录自太祖(洪武)至穆宗(隆庆)十朝皇帝的》。其后又续修了神宗(万历)、光宗(泰昌)、熹宗(天启)三朝的《宝训》。其中太祖的《宝训》篇幅最长,达253页;在位仅一个月的光宗(朱常洛)《宝训》最简,仅存6页。 《明熹宗宝训》是从《明实录·熹宗实录》87卷中选粹而成的。现在见到的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明熹宗宝训》(载《明实录》之100册,下称“校印本”)是个残本,计53页。旅顺博物馆藏之《明熹宗宝训》(下称“馆藏本”)计17页,皆为“校印本”所未收者,故而弥足珍贵。今述其要以使世人知其梗概,俟《明实录》有再版机缘,或可尽补缺之绵薄。  相似文献   

18.
《项羽本纪》《正义》:音佳。顾野王云青白色也。《释畜》云:“苍白杂毛,骓也。”(中华书局本,334页/3行,下同)按:此为史文“骏马名骓”的注文,“音佳”为“骓”字注音,“佳”字当为“隹”字之讹。中华书局校点本所据底本金陵书局本原不误,中华本当系排印之误。 《律书》《正义》:蕤音仁佳反。(1247/1)按:“佳”字有误,金陵书局本原作“隹”,是也。中华本亦系排印之误。  相似文献   

19.
述而不作:从官方职能到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述而不作”溯源  “述而不作”,源于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又:“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论语·述而篇》)表现出孔子对创新持极其谨慎的态度,观其一生,孔子确实也只在“述”的范围内承袭、整理、阐扬古典文化精华。“作”与“述”,有明显的区别。《礼记·乐记篇》说:“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作,亦称著,意为独创,自立新意,《史 记·老子韩非列传》:“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述,为沿循,《说文》:“述,循也。从,术声。”《礼记·中庸》:“父作之,子述之。”《史记·太史…  相似文献   

20.
《索隐》:《淮南子》云:“夫乱人者,若芎藂之与槁本。”(中华书局本1982年11月第2版,3006页。下同)按:芎藂,辞书不载。此引《淮南子》文以释《子虚赋》“穹穷”一词,与“芎藂”无涉,疑有误。检《淮南子·汜论训》,作“夫乱人者,芎藭之与槁本也,蛇床之与麋芜也,此皆相似者”。“芎藂”似为“芎藭”之误。芎藭,与“穹穷”为同义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