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少数民族文学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我国现代文学的瑰宝。民族性是少数民族文学的本质属性,也是固有属性;而现代性是少数民族文学的附加属性,也是必备属性。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如何在顺应主流汉文化的基础上保持自身的民族性,如何在书写本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的前提下适应文学的现代性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缺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必须确立和构建科学的“多民族文学史观”,充分尊重和肯定少数民族文学主体地位的实际性存在。汉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长期互动、共同发展以及少数民族文学史的融合途径都参与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史和主流文学史相互融通的路径,并且在价值层面对少数民族文学史构建合理性进行评判,对最终通达多元汇通的多民族文学史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文学是多元一体的多民族文学。然而,目前流行的高校文科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的编撰均是以汉民族文学为本位书写,忽视了中华民族文学的多民族性这一基本特质,多民族文学史教材的编撰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多民族文学史教材的编撰中,要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编撰理念出发,并不断深化教材内容;适当突出少数民族文化。注重平衡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之间的关系;重视发掘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特性,弱化“汉民族中心主义”的文学意识;同时还要注意学术资料的整理与搜集。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学问题即少数民族文学问题,包括:1.中国文学的整体观照--中华文化四大板块结构,即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北方森林草原狩猎游牧文化圈、西南高原农牧文化圈、江南稻作文化圈;2.中国民族文学的微观探索--三维结构,即作品的民族文化底蕴(民族集体无意识)、历史与时代交融的美学闪光点(时代的精神)、融合古今中外的独特的艺术手法.三者犹如事物的三足,三足粗壮均衡则构成稳固的平台,可以在上面书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旷世佳作.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对象,是所有的文学史所必须直面的问题.文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文学作品,即“以文为本”.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语境下,还必须整合政治语境,即整合港澳台文学,将其融入文学史的书写之中;整合民族语境,将各民族文学合乎规律地融入文学史的书写之中.  相似文献   

6.
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所体现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对中国一般的文学理论研究和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都有启示性意义,主要表现为:安德森民族概念中的“想象”观念具有文学理论价值,文学想象民族和认同民族功能的揭示可带来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新认识,安德森的文学文本分析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民族高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应该在经典作家、作品的讲述中注重少数族群的民族经验与民族记忆,在文学思潮的更迭中关注整个少数民族写作和主流汉语书写之间复杂的对话关系,这不仅是谱系学的知识还原,也是对不同族群文学与文化的理解、尊重,有助于多民族的文化交流与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文学既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世界文学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国外就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或作家的研究和各类批评,其中小说占大多数,文学史定位,文学鉴赏和阐释,已有不少。对此进行归纳总结,不但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学的良性发展,亦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有不少参考价值。此外,对构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挥中国比较文学的特色也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学史上少数民族文学的地位成逐年下降趋势,少数民族文学的不受重视已然成为事实。少数民族文学抢救迫在眉睫,本文主要论述传统文学历史观、少数民族文学主体地位缺失的表现、如何构建和稳固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地位,结合少数民族自身特点建设科学的“多民族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10.
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华子奇、陈立浩主编的《五指山风韵——海南少数民族文学探析》,是近期海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重要收获。这部著作有三大特色:探寻民族文学传统与现代民族文学的血缘关系;探寻民族民间文学与民族作家文学的渊源关系;探寻少数民族文学与周边民族文学的交流关  相似文献   

11.
母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汇下的肉体和精神"双重混血",是四川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和发展优势.研究四川少数民族文学的生态诸因素,探讨其所处环境和文化背景与其发生发展的关系,从中预测其走向,这对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及研究中国文学的未来新建构,有着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逐步稳定,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得到了大解放,这些都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出版发展的有利因素。从《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来看,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出版较之前取得显著进步,表现在出版数量增多,出版质量提升、出版影响力扩大。通过对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出版的现状分析,可以发现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出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政策扶持的特殊性以及经验借鉴的先进性,体现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出版的繁荣与进步。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文学不仅从古到今始终客观存在,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和占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不可缺少的更不能忽视的一枝奇葩,中国的文学是以汉族文学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学。正确估计和认识少数民族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正确处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广泛存在于早期文字书写的史籍中。通过梳理各民族造人神话起源类型,发现在藏民族史籍《西藏王统记》中记载的一则"兽妖造人"神话,区别于其他各个民族的叙事模式。通过对文本细致解读,从福柯"权力话语"视角出发,分析"兽妖造人"神话中"人之死"、"话语权力"、"凝视与规训"等具有后现代意味的深层表述,揭示少数民族文学文本的解读同样适用于"后现代"等经典分析视角。通过个案的呈现,启发对少数民族文学文本解读的另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并没有导致一体化,相反,它是一个始终伴随地方化、充满差异与断裂的过程,更加凸显并加剧了全球性的身份认同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发了少数民族文学身份认同的问题,如何消除"影响的焦虑",给予少数民族文学的合法性地位,建构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的良好生态环境,努力探索多民族文学共同繁荣的道路,积极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河西学院学报》2019,(3):81-85
地域空间书写是西部少数民族文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创作特征。从藏族女作家益希卓玛的长篇儿童小说《清晨》,可看到绚丽多彩的草原风光、鲜活的藏族语言、具有现代气息的藏族人物、理想状态下的民族情怀等带有藏族风情的地域空间文化特征,作品通过对西部草原、文化、情感、意识等的空间书写,揭示了民族生活的普遍性意义,构建了富有民族本性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河西学院学报》2015,(4):25-28
少数民族文学表达的审美维度是民族诗性、民族品性及族群记忆。本文对裕固族诗人赵光龙的诗歌进行了探析,指出少数民族诗歌的民族性表达及其转型,民族诗性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古典表达方式,民族性和现代性融合才能使少数民族文学步入世界文学的版图。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考虑,对少数民族文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包括对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手稿、创作理论、文化背景进行研究,对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资源和遗产进行收集和珍藏,这对于今后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对文化和文学资源的积累,以及从多角度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成为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当代少数族裔文学在现代性语境下存在话语悖论。具体表现为:当代少数族裔文学用源自于本民族的直接素材进行表达,对召唤民族存在的本源精神和主体话语有积极的意义,为当代文学多元化注入不同的民族因素;当代少数族裔文学使用母语进行直观的表情达意,是民族文学、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自觉选择,却存在着现代性视域下交流的局限性;当代少数族裔文学在现代文学观念和现代文学实践的指导下进行民族文学创作,努力实现文学沟通的有效性,却消融了少数族裔文学民族特性的潜在因素,悄然趋向了一体性。  相似文献   

20.
裕固族文学既是对裕固族民族历史的再现,又是对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铸。新世纪裕固族文学具有追忆民族历史、守望游牧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重建和谐家园的精神指向。裕固族文学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精神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