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滁州学院学报》2017,(3):91-94
做好教育网络舆情分析与监测,研究和处理网络舆情信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当前,教育网络舆情具有周期性但快速发现处理难,教育网络舆情监测队伍人数严重不足,教育网络舆情收集技术和管理机制不成熟,教育网络舆情"防火墙"不断受到冲击。各类学校应通过加强教育网络舆情监测与处理典型案例库建设、建设教育网络舆情监测的骨干队伍、优化教育网络新媒体平台的舆情收集和管理方式、加强各类在校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等路径积极分析与引导教育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2.
正教育网络舆情的形成教育舆情研究是指社会公众对共同关心的教育政策事件现象和问题,公开表达出来的言论和意见等信息进行汇集分析,并作出科学判断的过程。一直以来,由于舆情信息的采集工作过于繁杂,教育舆情的深入研究进展缓慢。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众多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出现,互联网舆情的监测和研判异军突起,并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朝阳行业。因  相似文献   

3.
刍议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新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网络舆情的内涵及特点,认为网络舆情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条了解社会思想动态、把握社会舆情的重要渠道。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有助于网络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网络舆情在传播的过程中也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新功能。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情作为一种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新兴的游离于主流现实言论环境以外的信息表达渠道,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广泛运用,影响深远。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隐蔽性、突发性、盲动性、深刻性等特征,与高校大学生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趋复杂化。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管理高校网络舆情,切实发挥网络舆情的正面效应,已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5.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舆论环境日益复杂。互联网是大学生发表言论的重要渠道。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能够及时了解大学生心声,防患于未然。反之,如果引导不好,则会引发舆情危机,给学校的声誉和形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要通过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制度、建立专业化的网络政工队伍、设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培养论坛领袖、实现网络和现实联动、加强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等手段,搞好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和引导。  相似文献   

6.
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及其破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包括无先兆的舆情问题、周期性的舆情问题、长期反复性的舆情问题等三种类型。产生原因在于大学生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健全、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与控制力度欠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滞后、大学生思想心理的不稳定性,解决之策要从畅通校情民意表达渠道、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控制、提高网络道德修养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构建高校舆情监控机制是加强高校管理、营造和谐校园的有效保障。将高校危机的"监管"与"疏控"结合起来,形成舆情监控的立体化常态长效机制,是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的现实需要,是提升现代大学校园建设管理水平的时代要求。为此,高校需要系统推进课堂舆情教育与网络舆情教育,协同做好舆情监测与舆情控制工作,实现多中心主体协商参与等多个维度的密切配合,切实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和处置水平。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是网络应用的主力军之一,是参与网络舆情的重要群体。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厘清大学生网络舆情内涵、把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点、探寻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路径,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利用I-space(信息空间)模型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和产生根源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它由舆情发布者指标、舆情要素指标、舆情受众指标、舆情传播指标以及区域和谐度指标五个指标群构成,分别展现舆情的地理分布、来源、传播渠道以及舆情内容的性质和受众的反应。同时针对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测及预警预报,研究了不同指标的量化方法,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为更加客观、全面、深入的分析舆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梳理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有效的舆情管理体系,对高校的和谐稳定以及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高校舆情管理受传统思维方式束缚,在舆情应对上被动消极,管理意识落后,机制不健全,队伍专业化程度低,媒介素养教育缺失。改变现状对策: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需通过完善舆情应对机制、加强主流媒体阵地建设、畅通信息反馈渠道、不断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科学有效地管理和疏导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是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高校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重要作用。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多元性、随意性、多样性、无序性等特征,与高校这一特定环境相结合,使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复杂化。当前,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体制机制,其次要定期开展网络舆情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舆情引导,最后要强化主导声音和上下联动,寓舆情引导于教育服务之中。  相似文献   

12.
在信息时代,虚拟的网络空间已成为民众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民意聚集而成为蕴藏着巨大社会能量的网络舆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第二次征求意见期间,网络民意如潮.研究表明,《纲要》的制定受到了社会各界极大的关注,众多的教育问题构成了教育网络舆情的主题,官方立场的舆情引导和权威的专业解读并存,建设性的改革发展诉求是教育网络舆情的基调,教育网络舆情的变化呈现明显的"烟花现象"和"七特趋势".积极应对,建立高效而常态化的教育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机制,对政府实施重大教育规划与决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洋 《大学教育》2024,(1):8-1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成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情感表达方式。高校师生作为网络媒介使用的重要群体,关注和引导其在网络舆情中的情感诉求与表达,在高校管理和思政教育中尤为重要。文章通过解释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内涵,重点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生成机理及舆情主体(高校师生)在网络中的聚合方式,厘清了高校网络舆情传播过程节点和传播特征。分析表明,高校舆情发展受空间因素和舆情主体情感因素影响,舆情主体通过链式、圈式聚集情感联系,在此过程中情感倾向易出现“群体极化”效应,而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在舆情传播中发挥的效力更大。因此,高校舆情监管应加强舆情主体主流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构建健康的高校网络舆情环境。  相似文献   

14.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在高校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网络舆情,根本目的在于构建和谐的网络舆情环境,实质是在网络舆情的语境下发挥其引领和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通过掌握网络文化中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控队伍、注重渗透渠道的立体化与深入化等途径,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网络舆情的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也造成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现在面临的挑战,提出高校可以从提高对网络舆情的思想认识、整合信息资源、培养高素质的网络舆情队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入手,完善网络舆情监控应急机制,引导高校网络舆情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的角度出发,对网络舆情的概念、特征及生成进行了分析,深入探究了网络舆情的生成逻辑,对于进行网络舆情导控、加强网络诚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信息化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不容小觎,本文引入优势视角,分析了优势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从优化高校网络舆情生成环境、加强媒介建设、健全引导机制、加强舆情主体引导四个方面探讨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已成为提高高校治理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政府部门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立足于相关政策文本,从实施原因、对象以及措施对高校网络舆情政策内容进行梳理,依据完整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对政策内容进行规范分析.发现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政策内容在全面性方面还有所欠缺,政策内容逻辑性欠佳,政策理念创新性不够.为此,需要从明确高校网络舆情政策的目标、规范高校网络舆情政策的对象、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可操作性三方面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9.
网络舆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坛、博客已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发表舆论的重要场所,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针对网络舆情的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要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引导,以促进高校校园的和谐发展,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和管理中的作用,挖掘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功能。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情是网络社会的重要表征。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变化,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信息功能、导向和渗透功能、沟通和凝聚功能、监督预测功能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是一项长期和紧迫性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