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谢顾问:过去上学时因为没有练好字,现在学写稿子时常听人说:“看你写的字这么差劲,给编辑的第一印象就不好,这怎么能采用你的稿子呢?”是呀,字是文人出马第一枪,字都写不好,还怎么能向报社投稿呢?我很烦恼,请谢顾问指点迷津。39312部队王问王峰同志:的确,字是文人出马第一枪,文章写得如何,字写得好不好往往也是个重要因素。但要知道,我什1平时所说的“某人很会写”,决不是指他很会写字,书法功底好,而是指他的文章写得好。一个人字写得好,只能当书法家,可只凭这一条,绝对当不了记者或作家。编辑看稿件,主要是看他的文…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要想写好文章,就得读书。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书读得越多,文章也写得越好。试想,如果一个人知识贫乏,又不愿读书求知识,他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我在这方面深有体会。入伍后,看到新闻干事写文章不费吹灰之力,而我一篇篇稿子投出去,几乎都“泥牛入海”,是何原因?知识贫乏世。我决心读书。几年来,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书,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历史的,还有散文集、杂文集、写作知识书籍等。愈是读书,愈感到自己的不足,愈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我边读书边积累资料,案头的资料越…  相似文献   

3.
那还是1987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人武部担任新闻干事。那阵子,写稿就是不入门。什么原因呢?有人说我写的稿子题目不吸引人,我就把这~点记在心里。一次,市里召开宣传工作会议,在会上我遇见了老退伍兵李建锋,他不但人品好,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担任了乡长也不辍笔,每年刊稿达150篇2多,我决定写写他。这回我可下了番功夫,采访结束,我很顺利地拿出了初稿。可想个什么题目好呢?我绞尽脑汁:取个“李建锋成才之路”吧,觉得太俗气,取个“乡长通讯员李建锋”吧,又觉得不太安当。就这样写了10余个标题都觉得表达不了文章的主题。天快…  相似文献   

4.
热写冷改     
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都是在修改上狠下功夫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郭沫若说:“写剧本最重要的是多改。”老舍说:“思索的时间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与泪来。”何其芳说;“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  相似文献   

5.
以前有人说,把题目写得好,就等于把半篇文章写好了。这是极言题目的重要性。题目,顾名思义,象人的眼睛一样,题目写得好,就象画龙点睛一样。写文章的目的,是要发表意见、阐明观点,和读者交流思想。如果题目平淡、晦涩、公式化、概念化,那就吸引不了人,文章写得再好,也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一个人要想写好文章,就得读书,唐代大诗人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书读得越多,文章也就写得越好。试想,如果一个人知识贫乏,又不愿意读书求知识,他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我在这方面有所体会。十年前,看到一位朋友写文章不费吹灰之力,而我一篇篇稿子投出去,几乎都“泥牛入海”,是何原因?知识贫乏也。我决心读书。十多年来,我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书,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哲学的,历史的,还有散文集、杂文集、写作知识等。愈是读  相似文献   

7.
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史蒂夫·拉莫里克斯向电视新闻的编辑们和负责人们作了一次关于怎么写好电视新闻的调查。几乎所有被调查的人都认为电视新闻的作者是一个“在压力下也能写得好的人,他写得快而准确,思维形象化并且对作品具有鉴别力。”新闻部的主任并不会宽容一个拼写不熟练的学生去写电视新闻的。许多人坚决认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赵成亮 《记者摇篮》2005,(1):28-31,38
今日一版评论员文章写得很有深度,按省委的战略部署,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必须首先形成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气势。评论员文章紧紧抓住这个中心议题.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论证,把全省干部和群众这样一种精神面貌论述得十分透辟。振兴需要团结,振兴需要合力.振兴需要调动千百万人用昂扬奋进的气势去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今天的言论写得好,  相似文献   

9.
南京“国民政府”匾额的制作,也有一番过程。这块匾额,非一般人能写,必须请名家。时任国民政府委员的谭延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写得一手漂亮的正楷大字。国民政府秘书处的人员经过磋商,认为由他来写非常合适。但当秘书处的人员将此意告诉谭延时,他却说,他的字不如他弟弟写得好,说他弟弟在上海卖字,你们找他去写吧。谭说的这位弟弟叫谭泽,谭泽的字确实写得好。原来,谭氏兄弟的父亲是清末大官僚谭仲麟,做过陕甘总督和直隶总督,与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颇有交往,常有书信往来,还互相馈赠食品,收礼后都写回据。翁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书法家,求他的字…  相似文献   

10.
认识张中行先生的时间并不长,每次到他那里,都愿意听他聊天。有一次去向他约稿,谈起了当前散文的写作, 先生忽然对我说: 好的文章,许多写得都十分轻松,并不给人一种用力去写的感觉。鲁迅、周作人的作品,就很自如,那是写到了境界的。 那次听他讲了许多事情,惟独这一句话,我记得清清楚楚。后来仔细想了一想,觉得真是经验之谈。我在读了张先生的大量文章后,发现先生的文  相似文献   

11.
一次,我下部队了解学习朱伯儒、张海迪情况,偶尔听到两个战士在争论。一个战士说:“朱伯儒、张海迪这两个典型之所以在全国产生这么大的反响,主要是他们的思想好,事迹感人。”另一个战士说:“不对,主要是全国各家报纸宣传得好,文章写得好。如果没有人替他写文章,他的事迹再好,也不会有人知道”。两个战士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请我作评判,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我们搞新闻报道以及搞宣传工  相似文献   

12.
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写短稿难;写短而好的稿子更难;写得又快又短又好,那就难上加难了。笔者常常为此而苦恼,总想写短而精的文章,但总是写得又长又平淡。特别是刚当企业报记者那阵子,一篇消息动辄洋洋千言,经编辑改来改去,才勉强见诸报端。一度时期,我  相似文献   

13.
评论写作     
向谁说话信息传递总要针对一定对象。即使一个人在荒野里悲切地啼叫,苍天也许就是他心目中倾诉的听众。很显然,写评论文章更得考虑它的对象问题。看来,给政治倾向明显的期刊写评论文章要好办一些,因为它的任务和读者范围明确得多。但是,评论作者在为一般报刊写稿  相似文献   

14.
“斧砍枣树非无情”。这句农家谚语对我来说有着其独特的内涵。记得我刚开始搞报道时,总怕自己写的东西别人看不明白,又怕写得少落下个“不会写稿”的评语,写起来总是东扯葫芦西扯瓢,呼咦个没完,一则消息也近千字。领导看了直说没味,更别说变成铅字了。那时心情槽透了,连走路都怕碰见人。就在那年枣花飘香的时节,我探家时带上了数十篇自认为理想但没发表出的作品,去看望在乡村教书的大哥。大哥不仅书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虽然他经常在书信中给我指导,但终因纸上得来终觉没,令我这块顽石一直不得开化,连个“豆腐块”也难得见上…  相似文献   

15.
普希金的画     
作为俄罗斯的伟大诗人,普希金在中国可以说已家喻户晓。人们知道他诗写得好,小说写得好,童话和戏剧也写得好。但除此之外他还有很高的绘画天赋,这一点我国知之者恐怕就不多了。和许多贵族子弟一样,普希金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尤其在他进入沙皇政府专门为培养贵族子弟而设的皇村学校后,更是受到了全面的教育。美术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我们在如今已辟为普希金纪念馆的当年皇村学校的陈列品中,就能见到诗人的图画作业。他的绘画天赋在尔后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在俄国,普希金的绘画作品首次在出版物出现,是在他死后的那一期《现代人》杂志(他是该刊物的创办人)上。那一期《现代人》刊登了诗人的诗篇《隐居的神父和贞洁的修女》(该诗译文见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版《普希金全集》  相似文献   

16.
在知天命之年,王晓桦成了河北省大名县的风头人物。他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官员,一个不断尝试着改革而又稍有顾虑的人;他做过党校教师,文章写得头头是道,却不喜欢被称作"学者型官员";性情温和,却无法容忍下属的错误,曾把人骂得狗血淋头;  相似文献   

17.
读过孔庆东文章的人都觉得他很幽默,但他在最近出版的新著《空山疯语》的卷首,却一本正经地宣称:“我不幽默。”他说:“我自己写的文章,一向以有立场、有个性自负,所谓的‘幽默’,不过是一种‘修辞’手段,有时是为了说得含蓄,有时是为了说得精练,有时是为了说得形象,总之,是为  相似文献   

18.
评论或综述某一次好新闻评奖活动的文章常常见诸报端。但此类文章写得好的不多。杨文增的这篇文章,写法很不一般,他从新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写新闻也可以打破常规,“反弹琵琶”,出奇制胜。读者不妨一读,可能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千万别把我写得离大伙太远了,那我会难受的,其实我是普通人。”在采访时.刘一达一再对我这样说。的确.刘一达很普通,他曾写过不知多少发生在我们中间普普通通的人和事。《京城影楼透视》、《“面的”拒载探源》、《京城歌厅“三陪”现象调查》等都出自他的手笔.但当每篇文章见报后都让人无不惊叹.这又真的使人觉得地不“普通”。随着人们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似乎能清闲地读大块头文章的读者已越来越少。几年来,与刘一达同期开始写大特写的作者们,大多已先后放弃了这一体裁.另辟践径。而刘一达却执著地在此耕耘着。在《北京晚报…  相似文献   

20.
我们早就想写写他──写他学步新闻路上的几次碰撞。碰撞之一:安逸与艰辛李居清一入伍,便把当驾驶员当作唯一目标追求着。指导员见他写得一手好字,让他写了几篇稿,结果团至的“军营之声”很快便给播发了。他成了连队的“小秀才”。指导员怎么也舍不得让他去开车。在当驾驶员与当报道员问题上,展开了一场“拉锯战”。他遇到了军营生活首次入生抉择的碰撞。人说生活像一名老师,她能给人无言的启迪。当李居清一次次地尝到了发表新闻后的喜悦,看到了连队官兵的兴奋与羡慕,他又“铁”了心做一名报道员。不久,他调到了团政治处当报道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