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一名出色的编辑、记者必须善于平视生活,也就是要学会从百姓的角度看问题、搞报道,学会用"平民意识"去编辑、报道。具体地说,作为编辑、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无论是时政报道、经济报道,还是社会新闻报道,都要善于从平民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和选择报道的内容和主题。多从基层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群众日常生活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最近从报纸上读到一则有关市长“撵”记者的新闻,大意是这样的:在湖南省常德市直属单位支农工作会议即将举行之前,主持会议的市长程林义问一名扛着摄像机提前来到会场的电视记者:“你来干什么?又搞会议报道?”接着又说:“新闻报道要改革,要从会议中走出来,多报道事件,少报道会议,多报道群众,少宣传领导……”。听完市长的一席话,记者点点头,扛着摄像机走出了会场。市长“撵”记者,的确是一件新鲜事,令人回味。  相似文献   

3.
记者是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喜忧,普通人的思想.但是,职业的特点,又要求记者具有并不普通的"新闻脑":别人在做一件事,记者看见了,马上要考虑,这事能不能报道?  相似文献   

4.
这种事让我碰到不是少有的几次:要材料——越来越多的年轻记者常在采访一些会议时,追着会议举办方的有关人员问"有没有材料"。这是"画面"。"画外音":没材料怎么报道?早先是为记者提供领导讲话稿,后来是发给记者"新闻参考稿",再后来就更直接和更干脆了,连"红包"带"新闻通稿"  相似文献   

5.
有一个说法,记者抓新闻,脑要往高处想,脚要往低处走.这个观点是值得认真琢磨的.我们现在有些记者,是"脑往高处想"而"脚不往低处走",除了跑机关,跑部门,开新闻发布会,用材料写稿子,几乎眼里没有"活"的新闻.一旦你告诉他某某报登了一条什么新鲜事的报道,问他为什么没有抓到,他会回答:"这是个小事情,不值得我们大报来报道."  相似文献   

6.
所谓"领导用语"就是指报道领导干部时所运用的词语.如何对领导干部进行恰如其分的报道,不是由记者和老总们从主观愿望出发决定的,而是由新闻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但是,长期以来,几个关键的"领导用语"在新闻报道中高频率地出现,而且大多是在不该出现的时候出现的,这就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滥用"领导用语"实质上是新闻的一种隐性失实行为.  相似文献   

7.
今后记者采访可能会受到领导"亲自接待、全程陪同采访"的格外待遇.据报道,安徽某县近日出台了一份关于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对新闻记者涉及问题严重、影响较大的报道采访,被采访单位主要负责人必须亲自接待、全程陪同采访.  相似文献   

8.
记者生涯中,遇到这样的尴尬不止一次:稿子发出后,记者认为都是事实,但有人说是失实新闻.出现这种情况,与读者和记者对失实新闻认识上的模糊有直接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是失实,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事实,一正一反的新闻认识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报道以其专业性强、报道难度大,历来是对记者职业素养的"大考".要顺利通过这一考验,记者需会"翻译"、会"算账"、会"聊天"、会"说学逗唱",在增强新闻敏感性、拓宽采访领域、改进语言风格等多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李铮 《新闻爱好者》2012,(21):83-84
每当进入招聘季节,又将有一批新记者充实到新闻战线上来。怎样才能快速从学生转化为记者,笔者结合自身新闻从业经验,从思想和业务两方面总结出几点经验,希望能给新入职的记者些许帮助。思想上做好准备要吃记者的"苦"。车接车送写不出好报道,打几个电话更写不出好稿子。最优秀的新闻来自最一线,"如果你拍出的  相似文献   

11.
这几年在大西北跑边防,采写了一些人物典型报道,有得 有失。如果要从人物典型报道思想性和可读性方面作些思考, 我觉得还需要强调思维空间上的两个概念:"走近"与"背离"。 "走近"与"背离"是一对矛盾。从写作的角度看,"走近"典型人 物,就是接受感动,表现感染力;"背离"典型人物,就是欣赏优 美,表现时代精神。寻求两者的统一,我觉得还应该注意以下 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采写足球新闻的记者越来越低龄化.与其他战线记者相比,足球记者更新要快得多.年轻记者有其优势,但在越来越注重深度报道,倚重分析、观点的今天,他们又存在着明显的薄弱点.  相似文献   

13.
深度报道贵在"深" 深度来源于对社会问题的快速透视力,既要看得透,又要反应快.这就要求记者的脑子里要有一把锋利的解剖刀,能把事物的特点、本质、事物发展演变的进程和原因挖出来.脑子里只有一把钝刀子,深度开掘不出来,即使加一点"理论色彩",也淡而无味.  相似文献   

14.
记者在新闻报道工作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别的新闻单位的记者已抢先报道了某一件事,由于种种原因,自己还需要再做文章.换句话说,是要"吃"人家的"剩饭".  相似文献   

15.
写出有独特视角的,有人情味、有深度的优秀体育报道,是体育记者的一个追求.在体育大舞台上表演的是人,体育新闻当然要报道比赛,不能只见"赛"不见人,所以记者应该多写人,即多报道运动员.而要写人,就要成为运动员乃至体育明星的朋友、诤友,让自己能在体育圈中自由驰骋.也只有这样,体育报道才不再是枯燥的,而是鲜活的、跃动的、充满色彩的.不过,体育记者的"交际学"不是天生就懂的,也是要学习的.  相似文献   

16.
党报不能疏远农民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一些媒体将报道的着眼点自觉与不自觉地转到都市生活、城市建设、大工业项目与时尚休闲等报道上,而对于地处偏远的农民则渐渐淡化,对于农业和农村报道慢慢失去了热情。党报日渐远离农民,究其原因,主要是认识上出现偏差,报业迫于竞争压力,受到发行和广告影响。《宁波日报》长期以来一直重视"三农"报道。在许多同类城市党报取消"农村部"的情况下,十余年来始终坚持将"农村部"作为一个独立的采访部室,配备了七八名有一定资历的记者,报社领导经常指导策划部署"三农"报道,记者采访了大量鲜活的农村新闻。  相似文献   

17.
高方 《传媒》2015,(18):12-16
新闻中心素来有"记者之家"之称,与国家以往大型会议及活动相似, "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一如既往地设立在梅地亚中心,从中心东门进入,经过安检,映入眼帘的是那块熟悉的蓝色背景牌,作为参与报道"两会"的同行们与这块牌子朝夕相处,不会陌生;关注"两会"报道的观众也不会陌生,各国电视台记者也常以它作为背景做出镜报道.任务不同,职责不同,这次,我又多了一层身份……  相似文献   

18.
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出自《李普曼传》. 1910年,美国,波士顿.正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沃尔特·李普曼,收到《波士顿平民报》主编的聘请,让他兼做该报的记者.李普曼对此拿不定主意,他决定去找林肯·斯蒂芬斯,征求一下他的意见.斯蒂芬斯是以写揭露性报道声震全美国的声名显赫的大记者.他对李普曼说:“从你个人的角度看,你首先要考虑的是,将要成为你上司的那位编辑是不是一个明智的人和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9.
何谓热点?热点是一段时间内受到社会关注的一些问题。 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看。 从公众角度看,热点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从哲学角度看,热点是矛盾的漩涡。 从舆论角度看,热点是舆论中心,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热门话题。 从问题角度看,热点是事关公众利益、事关大局的社会问题。 从工作角度看,热点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从领导角度看,热点是领导特别重视的社会动向。 何谓热点报道?热点报道是新闻传播媒介对客观存在的社会热点进行的有选择的报道和评论。  相似文献   

20.
报道最"容易"也最忌讳的,是"照本宣科","记流水账".哪怕有多年政务报道经验的老记者,也经常容易犯这样的错误.领导讲话、会议材料、文件法规,拿到手里简单照抄,一是受制于政务报道惯性思维,二是惰性使然.事实上,如果能做到脑勤、眼勤、耳勤、手勤、口勤,多思、多看、多记、多问,从新闻报道最起码的"新闻"二字出发,善用"加减乘除法",政务活动就能变成新闻的"富矿",政务报道就能产出大量独家新闻和好新闻.现试从自己几年的政务采访报道经历中,谈几点这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