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成语故事     
枫叶 《下一代》2011,(3):18-19
狼狈不堪 【出处】李密《陈情事表》。 【原文】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解释】形容环境十分艰难,进和退都不行的样子。 【故事】晋朝时,在武陵有个叫李密的人,他的品德和才能都很好,在当时有很多人都特别尊敬他。晋朝的皇帝司马炎也很看重他,就想把他召到宫里,但几次都被李密拒绝了。原来,李密很小的时候就没了父亲,四岁时母亲又改嫁了,  相似文献   

2.
大凡学识渊博之人,都勤奋读书,尤其是古人,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典范,并传为佳话。下面我就给同学们讲几个勤奋读书的故事。牛角挂书唐代李密听说包恺在缑山,前往拜访。他骑着牛,在牛角上挂上一卷《汉书》,边走边读。越国公杨素在路上见到他,拉着马缰绳从后面跟着他,说“:什么书让你勤奋到这种地步?”李密说是《项羽传》。杨素于是与李密谈论,认为他是奇才(见《新唐书·李密传》)。后来用“牛角挂书”比喻勤奋读书。囊萤映雪这是由两个故事组成的典故。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映雪:利用雪的反光。利用口袋里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在夜间读…  相似文献   

3.
公元265年,作为亡国之臣的李密,在晋武帝司马炎的一再召唤下,即将赴京出任太子洗马一职,这对蜀亡后闲居在家二年的李密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正是这个好消息,似乎使李密陷入了某种伦理困境,使李密对现实生活的选择产生了困难与迷惑。  相似文献   

4.
公元265年,作为亡国之臣的李密,在晋武帝司马炎的一再召唤下,即将赴京出任太子洗马一职,这对蜀亡后闲居在家两年的李密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正是这个好消息,似乎使李密陷入了某种伦理困境,使李密对现实生活的选择产生了困难与迷惑。  相似文献   

5.
《家教世界》2012,(3):50
有个少年名叫李密,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皇帝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随即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常坐在牛背上读书。有一次,李密听说有一位名士叫包恺,就前去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课前,我请美术老师根据课文内容在黑板上作了一幅画:一片山坡上,长着茂密的树木,郁郁葱葱的叶子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山前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几十户人家,屋顶的炊烟正袅袅上升,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村前穿过。小河两旁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  相似文献   

7.
罄竹难书     
达屿 《初中生》2013,(22):15
隋朝末年,李密曾做过瓦岗山反隋义军的首领。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以放牛为生,常坐在牛背上读书。有一次,李密听说名士包恺很牛,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  相似文献   

8.
《陈情表》乃千古名篇,文章极大的说服力令人赞叹。作者李密,字令伯,一名虔,曾仕蜀汉任尚书郎,并多次出使东吴,颇有辩才。后来蜀汉被司马昭所灭,李密遂成了亡国之臣。晋武帝司马炎为笼络人心,承袭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此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安定。李密当时因“孝”而闻名天下,所以武帝屡次请他出来做官。先是州郡举荐,后又诏书特下。官职也步步加高,直至太子洗马,远远超过李密在蜀汉时的职务。可是李密总以奉养祖母为由,“累召不应”,“辞不就职”。对此,晋武帝十分恼火,认为李密说供养祖母是假,不愿出仕新朝是真。于是,朝…  相似文献   

9.
高秀伟 《上海教育》2006,(10A):62-63
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课前,我请美术老师根据课内容在黑板上作了一幅画:一片山坡上,长着茂密的树木,郁郁葱葱的叶子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山前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几十户人家,屋顶的炊烟正袅袅上升,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村前穿过。小河两旁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多美丽的小村庄啊!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隋末农民运动史中,对李密杀翟让这件事,史学界很多同志仍认为它造成了瓦岗军的分裂。此议愚意不敢苟同。根据《旧唐书》、《资治通鉴》(下称《旧》、《鉴》)所载史料来看,我认为李密杀翟让恰恰是瓦岗军继续壮大的契机.理由兹述如下.一、李密杀翟让,消除了瓦岗军实际上存在的分裂状况,在组织上真正统一起来了.群众领袖是在斗争中产生的,领袖的威望也是在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不错,翟让是瓦岗军的主要发起人,是前期领袖.但随事态的发展,李密已在斗争中成为众望所归的人物,在事实上已取代了翟让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正清代林云铭《古文析义》对李密的《陈情表》有如是评价:"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饰,唯见天真烂漫。"似乎有道理,但拒绝皇上任命的表文真能做到不事雕饰,还能做到天真与烂漫吗?师:这篇《陈情表》是李密第一次向晋武帝陈情吗?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相关依据?生:不是。因为第二段有这么一句话:"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一个"具"字说明李密曾经向皇上详细地报告了一次推辞不做官的原因。师:非常准确,我们对李密第一次详细报告的  相似文献   

12.
有个故事,老师让学生画一幅画,主题是“母爱”。第一个想了想,画了一幅宁静的夜色图:蓝天、月牙儿、星星,月光下的妈妈正晃着摇篮——弯弯的摇篮也像个月牙儿,摇篮里睡着她  相似文献   

13.
写好背景     
有位老师让学生画一幅画,主题是“母爱”。第一个同学想了想,画了一幅宁静的夜色图:月光下,妈妈晃着摇篮。第二个同学想了想,画了一只鸟妈妈在狂风暴雨的悬崖上,一边支起翅膀挡着风雨,一边紧紧地搂着她的孩子。那么哪一幅画感人?显然是第二幅。第二幅的背景是滔天的恶浪和狂怒的风雨,鸟妈妈在险风恶浪中护定了孩子,这昭示出了一个极其鲜明的主题:“只有母爱簇拥着的地方,才有直正甜美的宁静。”同学们作文时,也应注意背景的选择。只有把故事放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写得既生动,又有意义。例如,有位同学写作文《我和书的故事》时,写“我爱书,也…  相似文献   

14.
读过西晋文学家李密《陈情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的人都会被文章中体现的至孝之情所深深打动。宋代学者赵与时就曾在《宾退录》中说过:“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李密在《陈情表》中以一句“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来向晋武帝陈述自己尽孝的心愿。那么,“乌鸟私情”当作何理解呢?这其实是李密以小乌鸦反哺老乌鸦的故事形象地来表达自己尽孝祖母的真挚之情。其实,早在汉代已有乌鸦是孝鸟的说法。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乌:孝鸟也。”所谓孝,是说当老乌鸦不能捕食时,儿女们会给父母喂食,来报答父母哺育之恩。而南…  相似文献   

15.
有个故事,老师让学生们画一幅画,主题是“母爱”。 第一个学生想了想,画了一幅宁静的夜色图:月牙儿、星星、月光下的妈妈正晃着摇篮——弯弯的摇篮也像个月牙儿,摇篮里睡着她的孩子。  相似文献   

16.
读《陈情表》不流泪谓之不孝,这是当今世人给予李密的孝的高度评价。而我却认为李密给晋武帝写《陈情表》另有一番“隐情”。“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很好的表达了李密及其祖母孤苦无依的生活;“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深刻地描绘出祖母的生命垂危。然而在此窘迫的生活下,李密却自视甚高,太守、刺吏先后推荐他做官,以至后来皇上下诏书,郡县、州司逼迫他做官,李密都一一“谢绝”,并冠冕堂皇地指出是为了照顾祖母。我不免疑惑,他若真的孝顺,为什么不待做官后,用所得俸禄请人照顾祖母?或者利用为太子办事的职权将祖母接到身边照…  相似文献   

17.
孝的传递     
中国有五千余年悠久文明的历史。这漫长的历史岁月孕育出了许多传统美德,孝,便是其中之一。孝,从构字法来看,是由一个老字和一个子字组合在一起的。它的寓意是指上一代与下一代融合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孝需要传递。是谁的孝心曾让世人感慨?是李密。当东晋统治者多次请李密做官时,李密一再拒绝。他要赡养年迈的祖母,至其终老。李密曾在《陈情表》里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表达了乌  相似文献   

18.
李密,字令伯,也叫李虔。他出生6个月,父亲去世。其母既抚养孩子又伺候婆母,历尽艰辛。李密4岁时,其母在娘家哥哥的逼迫下,被迫离开李家改嫁。此后,李密由其祖母抚养。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一课有一幅《卡尔·本茨和他制造的汽车》(图①),文字说明为:"1885年,本茨制成用内燃机驱动的三轮汽车。"但图中明显是一辆四轮汽车,怎么也不像三轮汽车。笔者找到了下面几幅相关图片:图②是珍藏在德国斯图加特市  相似文献   

20.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陈述自己不能立即就职的奏章.作者写到自己与祖母"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时,情真词切,感人肺腑,它充分表现了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李密因此成了千百年来至孝的典型.但是,我认为,一个人除了有人性外,更有社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