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人们日常交往中,如果说话者直通通的直陈说话的目的,要求对方如何如何,听话者则往往在心理上会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接受说话者的要求。但如果说话者采取委婉曲折的说法,则会使二者心理相容,心领神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是两个成功的例子,请同学们赏析。  相似文献   

2.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常常会产生误解,其原因之一是忽略了会话含义的不确定性。为了了解这一原因会如何影响会话结果,美国幽默剧《老友记》中的片段被采用为案例从语用学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说话者没有提供明确的语境时,会话含义的不确定性会使说话者难以表达言外之意甚至造成谈话崩溃。建议说话者在会话中提供一个明确的会话背景以使正确的言外之意能够传达。  相似文献   

3.
“言不由衷,是日常言语交际中普遍存在而又极为重要的现象。对这一现象加以剖析,有助于人们在处理语言信息时,及时而准确地洞察隐藏在说话者心里的“真实意思”,把握话语中透露出来的“非字面意义。” 首先我们必须对“言不由衷”现象作一个规定性的说明。《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指心口不一。”这种理解基于人们的常识性判断自然不错。但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就显得笼统而模糊了。我们探索的“言不由衷”现象,指的是说话者所表达的话语意义与内心的真实思想不一致。这里有两点需要进一步强调的。第一,说话者所表达的与真实思想不一致的“话语意义”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它包括话语的基本意义,也包括伴随话语表现出来的一些附加意义,如感情色彩、态度评价等等。也就是说,是说话者所表达的全部意义的总和。第二,这种“言不由衷”现象的成立必须建立在交际双方的基础上,即说话者确实言不由衷,而这种言不由衷又被听话者及时觉察到了。没有这种双方的“认可”,不能成为科学研究对象。如果说话者说的是真话,而听话者出于某种偏见或判断有误,认为说话者言不由衷,那是“误解”,自然不算“言不由衷”;相反如果说话者确实言不由衷,但听话者并没有觉察,那么这种言不由衷就失去了判断  相似文献   

4.
口语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表达的语言,是人们活动的交际工具,其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语言交流传达的效果。口语表达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双向的语言信息传递与交流的过程,它要求说话者双方尽可能运用标准的语音语调、适当的语速、准确的句式和语法用其形式清楚、准确、流利的表达。要求说话者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5.
卢梭及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爱弥尔>对于我们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它曾一度标榜为现代进步主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源头,因此人们也往往只关注卢梭教育思想中对儿童及人类所倡导的"自由"和"解放"的进步主义精神.本文通过对卢梭关于儿童不同生长阶段中各种情感的培养、疏导和节制,试图从另一方面了解卢梭教育思想中被我们所忽视的观点,即其教育思想中的"节制"观,这对全面理解卢梭及其著作有重要意义.面对当前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环境污染及社会冲突的泛滥,卢梭的诸多观点都给予了我们启示与对策,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6.
普通话中"你看"变体的多角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你看”有三个变体:“你看1”“你看2”“你看3”。它们主要出现在对话中,“你看1”主要表示听话者用眼睛看;“你看2”表示说话者让听话者注意某种现象;“你看3”表示说话者要求听话者发表自己的看法,三个“你看”的关系反映了普通话中的“看”正在发生虚化。应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对“你看”的三个变体进行区别和界定,并对普通话中“你看”的虚化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口语交谈中出现的无人说话的一段时间称为无语时段,根据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停顿、间隙、冷场和沉默四种现象。沉默不同于停顿、间隙、冷场,它是当前说话者选择了下一个说话者,便退出话轮让位给被选定的说话者,而被选定的说话者不说话或延  相似文献   

8.
说话者的意义是说话者的意向所赋予。双关与反语都是有意而有度的隐藏说话者的意向,都有语言本身意义和说话者意义,而且二种意义不一致。双关是说话者意义对语言表面意义的偏离,而反语是说话者意义和语言表面意义相反。反语是双关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9.
情感表达人的情绪,展示人的态度,呈现人的个性。英语中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是多样。初高中学习中,我们已经会用感叹句和虚拟语气表达各种情感。而本文重在从英语的各种时态,主被动语态以及各种语气了解如何表达情感。有意的运用一些时态而不考虑其时间意义,会表达说话者的情感;在语态中,使用被动语态会不如主动态语气更温暖亲近;运用祈使句,疑问句,虚拟语气句等都能很强烈的表达情感。  相似文献   

10.
文章试图依托布朗和列文森的礼貌原则,来探讨终助词「ね」在会话中的功能。综述终助词「ね」用法的前人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ね」是如何运用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来保全听话者、说话者的面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般来说,言语要避免重复,而有时我们又故意重复,这就是修辞格“反复”。为什么会出现“反复”这种修辞格呢?其实,它与人的心理有着广泛而隐秘的关系,它是人的情感表达的需要。人们的情感越是浓烈、深沉时,越是会出现反复;越是表达更多的情感、更少的思想时,越是会出现反复。它是人的情感的一种投射,是人的情感投射的一种物化形式。  相似文献   

12.
"A了一些"是现代汉语中一种较常见的格式.格式的语里意义包括三个方面"太A义"、"变A义"和"更A义".语里意义在形式上往往有所体现,主要是三个方面形式标记、形容词"A"本身的褒贬义性质和说话者的语境心理.  相似文献   

13.
徐先乔 《华章》2007,(10):170
本文拟以说话者为出发点,从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信息概念以及语境知识方面逐一分析关联理论在说话者话语生成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黄海英 《成才之路》2011,(20):48-49
一、听力的重要性 随着世界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加速,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英语作为交际工具之一,也益显重要。英语听力是语言交际的一部分,教育心理学家对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在交往中,人们通过"听"获得说话者传达的信息、表达的情感以及说话者的观点或意图。因此,听是一种基本的获取信息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情感教育"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 《陕西教育》2004,(12):22-23
情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纽带,人们在对自己所接触的事物产生爱或憎的情感的同时,这种情感就会支配着人们的意识。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利用“情感”这一因素来激活学生思维,推动课程改革的实施呢?  相似文献   

16.
所谓所谓"视点",(新华字典)即人们观察或分析事物的着眼点。说话者观察的视角或立场不同,对于同一事物,人们可以有不同的"视点",因而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A点儿"多用在祈使句的前一分句中,表示程度、数量的略微增加或减少;在语义上具有明显的述人特征;语用中一般表示警告、提醒、叮嘱,既表达说话者的关心挂念,也显示出双方关系的亲近.  相似文献   

18.
"体验性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它是一种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学习方式.它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提出了以感受、经历为指向的学习形式.  相似文献   

19.
现在的中学生,如果你要问有多少同学会哼流行歌曲时,他们会面露喜色,跃跃欲试;如果你要问有多少同学会诗歌朗诵时,他们会面面相觑,三缄其口,大多数学生似乎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它说明在我们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科教学出现了一些偏差和不足。一提素质教育,人们往往  相似文献   

20.
模糊限制语是模糊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口语交际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依据模糊限制语的概念,结合交际能力学说及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会话含义等相关理论,可以确定在口语交际中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能够巧妙地弥补说话者在某方面的无知或知识的不足,促成交际的顺利进行,使人们的言语表达更加委婉含蓄、礼貌得体,维护对方的面子,维系交际双方平等友好的关系;还可使说话者的表达更严谨、更客观,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体现出说话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灵活选择语言、使用交际策略为交际服务的能力及高超的人际协调能力。因此,应重视并努力培养在口语交际中恰当使用模糊限制语的意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