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与整个“肌体”息息相关,每个“细胞”和谐了,“肌体”才会和谐。家庭和谐了,社会才有可能和谐。 家庭和谐与家庭教育紧密相连。父母最大的愿望是看到孩子健康成长,成人成才。孩子成长的状况牵动着父母的心,也直接影响着家庭气氛和谐与否,进而影响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
一、顽皮学生“顽皮”的原因1.家庭环境影响。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顽皮学生都是因为家庭环境影响而造成的,他们有的因父母离异后,由于父母再婚或者再嫁,与养母或者养父生活不融洽,受到歧视;也有的父母离异后,双方推卸责任,把孩子寄居在亲属家中,导致管教不周等原因,使幼小心灵受到伤害,形成性格孤僻,对家庭产生一种厌倦和不满的心理。2.教育方法不当。大多数顽皮学生都是性格倔强,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不好,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冷落;在家里,有的家长经常被老师告状,认为孺子不可教,因而对孩子痛骂毒打,孩子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失去了学…  相似文献   

3.
张玉林 《贵州教育》2005,(15):21-23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奠基人”。父母怎样抚养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家庭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对造就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对我们民族素质的提高,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决定作用。假若孩子身体瘦弱,智力低下,品德不好,不仅给家庭带来不幸,还会给整个社会造成危害与负担。因此,对孩子的心灵给予美的启迪,对其进行文明、道德、规范的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的重要内容,也是天下父母的天职。目前,怎样教育孩子愈来愈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们都深深地体会到家庭教育是构建…  相似文献   

4.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家庭的和谐,社会才能和谐!而家庭的和谐重在关爱孩子。让孩子幸福,让孩子快乐,让孩子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个做父母的心愿。构建和谐的家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需要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付诸行动。在我任教班级中据我了解有好几位家庭已经破裂,父  相似文献   

5.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家庭的和谐,社会才能和谐!而家庭的和谐重在关爱孩子。让孩子幸福,让孩子快乐,让孩子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个做父母的心愿。构建和谐的家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需要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付诸行动。在我任教班级中据我了解有好几位家庭已经破裂,父母们对孩子的管教存在很大的漏洞,孩子的学习、行为都较差,在班级中也不太活跃,[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构建和谐社会要从构建和谐家庭抓起。而家庭教育是构建和谐家庭的核心。现代家庭中只有子女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健康成长,家庭才能其乐融融,才能允满欢乐与温馨,才能有真正意义的和谐。不难想像,一个家庭如果子女身心不健康,即使一次离家出走,也会搞得鸡犬不宁,更不要说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给家庭带来的不幸有多大了。这样的家庭还会有什么和谐可言呢?  相似文献   

7.
蒋平 《家长》2013,(11):26-27
邻家有个顽皮大男孩,属于“屡教不改”的典型。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他“屡教不改”的原因是出在“教”上。孩子上中学后,回忆起当年父母教训自己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他们只知道天天打我,直到打得我认错才罢休。  相似文献   

8.
蒋丽 《课外阅读》2011,(11):160-160
孩子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密切配合、相互促进,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不仅有“养”的责任,更有“教”的义务。被称为教育之父的德国教育理论家福禄培尔说:“唯有家庭生活才能使儿童获得善良的心灵和有见解的温和的性情”。  相似文献   

9.
据全国妇联2002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我国2.7亿个家庭中,约有30%的家庭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其中相当一部分表现在对待子女的教育中。有人认为老子打儿子是应该的。不少人在劝说时也总是当着父母的面对孩子说:“父母打你是为你好。”似乎父母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我们应该坚决地向这种暴力教育说“不”!  相似文献   

10.
“残缺家庭”学生是指:父母离异或因其它原因失去—方或双方父母而只有单亲照顾或寄养在亲属及他人家中的未成年的中小学生。这种家庭出来的人,很多在个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其违法犯罪的比例比一般家庭出身的人要高,被社会公认为是有可能成为“问题”型的人。因此,对这种“残缺家庭”的学生,人们似乎也形成一种共识:他们缺乏应有的爱,社会各界应予以更多的关怀和照顾,这样才能减少或避免他们成为“问题”型人的可能。由此,“残缺家庭”学生往往会受到多方面的“关怀”,如街坊邻居在与他谈话及看他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同情、怜悯;教师在…  相似文献   

11.
“爸爸,妈妈,你们为什么要分开?”一个小男孩在他的父母离婚、爸爸离开家时尖叫着,眼泪一滴一滴地从脸上落下来。“爸爸,妈妈,为什么你们不能给我一个美满的家庭呢?”又一个经受父母离婚的孩子痛苦地想着。孤儿院里,那些被父母丢弃的孩子伤心地问院长:“我的爸爸妈妈呢?”那些失去了家、失去了自己的母亲或父亲的孩子,多么渴望能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呀!有一次,一个小男孩跑过来问我:“陈博士,你能为我克隆一个爸爸吗?”五十岁的我,虽然在克隆技术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但是听了小男孩的请求,我还是愣了一下。我问小男孩:“为什么你要克…  相似文献   

12.
肖梅:当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在他们身上寄予了厚望,在家时,处处以他们为中心,孩子的心中,便有了一种“我很能干”、“我可以拥有一切”的潜意识。但孩子毕竟是“社会人”,他要走出家庭,走进社会,走进群体,于是,他发现自己并不被人看重,发现并不是每件事都干得很出色,所以,面对失败,他彷徨、他焦虑,他无所适从,他成了输不起的孩子。其实,孩子经不起挫折,很多时候是因为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和否定。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该如何帮助他呢?  相似文献   

13.
我父母在农村,从小我天天看到的就是父母在干活,因此就学到了父母干活中的很多东西。比如父母勤劳,我肯定就不会懒惰,因为父母不容许我懒惰。小时候被父母打觉得不是耻辱的事情,好像越打越喜欢父母,因为父母跟你亲,他打完了还在你的身边。我现在就不敢打我的孩子,因为我一个月才能见他十天左右,我爱人带着孩子在国外,我每个月争取过去十天,打完了我就走了,孩子记住的就是我打他,没记住我对他的好。所以他就不希望我下一次再回去,因为一回去想到的就是爸爸打他。我总共打过儿子一次,有一次我回来问他想爸爸吗,他说  相似文献   

14.
无辜的孩子     
《人精》里年轻父母是这样描述下一代的 :“他们早早地会爬会走会说外语 ,不足周岁就能拆玩具听电话和使用遥控器 ,……” ,作者称这一批现代孩子为“人精”。褒贬姑且不论 ,看看家长们对这一现象的反应吧。“他们太聪明太顽皮太狡猾了” ,家长们如此说。年轻的父母们不明白 ,自己明明种下一颗西瓜籽 ,为什么结出的却是苦瓜呢 ?自己付出了那么多 ,所得却非所愿 ,他们只有转而怪孩子自己不学好 ,不成器。这真是孩子的错吗 ?无辜的孩子 ,他们懵懵懂懂之中就被家庭按照社会现代小孩的标准塑造成所谓的“人精” ,他们从生下来起就似乎肩负着父母…  相似文献   

15.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没有任何场所能够替代家庭,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的乐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6.
孩子总是有那么多“为什么”, 有时疲于应付的父母便会失去耐心而责备孩子:“你怎么这么多为什么?”其实,“为什么”是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激情。随着一次次“为什么”的提出,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会越来越强。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提问经常持不耐烦的态度,肯定会造成许多不良影响。首先,父母的态度会打  相似文献   

17.
亲子间出现的所有问题都与“关系”二字分不开.有的时候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太疏远了,于是孩子感受不到关爱;有的时候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太紧密了,孩子会觉得失去了自我,会想要逃离。有的时候母亲与孩子太近了,父亲会失去在孩子成长中应有的位置,夫妻关系也会变得不太顺畅,等等。很多情况下,关系理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夫妻之间会变得和谐,孩子及家庭成长中的问题也就有了解决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书讯     
《少年儿童研究》2005,(4):15-15
当独生子女时代来临,人们忽然发现教育孩子成了“天下第一难”。过去,孩子懂道理多在兄弟姐妹之间体验,而今天的独生子女家庭失去了这一天然资源;进入信息社会,孩子的优势往往超过父母。使许多父母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甚至难以和孩子沟通;担当多的父母娇宠孩子,又寄予过高期望,走进了“重智轻德”的教育误区。  相似文献   

19.
一、顽皮学生“顽皮”的原因 1.家庭环境影响。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顽皮学生都是因为家庭环境影响而造成的,他们有的因父母离异后,由于父母再婚或者再嫁,与养母或者养父生活不融洽,受到歧视;也有的父母离异后,双方推卸责任,把孩子寄居在亲属家中,导致管教不周等原因,使幼小心灵受到伤害,形成性格孤僻,对家庭产生一种厌倦和不满的心理。  相似文献   

20.
告诉爸爸     
“继父母”就是对那些走入了已有孩子的家庭的男人们和女人们的叫法。“继父母”与“父母”之间有着很大一“步”,做“继父母”的很少有做“父母”的那种感觉,至少这是过去我在当我丈夫的4个小孩的后妈时的感觉。我和我丈夫相处近6年了,和他一起,我看着他的孩子从儿童成长为少年。虽然孩子们最初和他们的母亲住在一起,但是他们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许多时光。这些年来,我们都学会了相互调整,相互宽容理解和相互适应我们的新家庭。我们一起欢度假期,享受家庭大餐,一起温习功课,一起打垒球,还一起租借影碟。但是我仍觉得自己像是个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