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为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作为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已将生态环境教育纳入教学范畴。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巧妙运用开放式教学策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可使  相似文献   

3.
孙民 《湖北教育》2004,(23):40-4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着力点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参与,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依赖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因此,在品德与社会中关注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下面,我就教学实践谈谈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5.
生活是课堂的大教材,课堂是生活认知的提升地。在课堂中学知明理,在生活中认真做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品德与社会课标》的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生活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依赖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下面就教学实践中的思考谈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作为"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已将生态环境教育纳入教学范畴。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巧妙运用开放式教学策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可使学生感受真实生活中的环境危机,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倡导设计、建构、组织学生发展需要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主体活动中实现自身品德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应关注学生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着力点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下面就教学实践中的思考谈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课,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呈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由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导致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变味。  相似文献   

12.
孙民 《湖北教育》2007,(12):28-29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学生要面对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从而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发展。如何把相对封闭的课堂与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联系起来,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  相似文献   

13.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可以说,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的全部课堂。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并引导学生的幸福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可从教学过程注入生活元素,引领学生生活;让学生进行情境体验产生情感的高度共鸣,激情生活;课内知识辐射到课外活动,提升生活;时事新闻驻扎课堂活动,关注生活;动静结合信息化手段得到充分利用,践行生活。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但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和教研,容易出现观摩课与实际上课脱离、研究教学与研究学生脱离、课堂教学与社生生活脱离这三个"脱离"的现象。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5.
佘成文  鲜文 《教育》2013,(7):60-60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这一课程的有效开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而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7.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笔者就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在教学中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姜虹 《中国教师》2012,(14):22-23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少年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其核心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品格的人。因此,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以儿童发展为出发点,立足现实,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品德与社会课堂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孙维平 《四川教育》2009,(12):46-47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而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综合素养的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应始终致力于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生活化的实践学习活动,在深度参与中探究、体验、自悟、共享和习得。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如何关注学生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下面就教学实践中的思考谈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