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2013,(16):16
王天德在5月17日《广州日报》撰文指出:5月12日凌晨,河南鹿邑县法院原院长高天峰和女儿在家遇害,作案嫌疑人不是别人,而是他的亲生儿子。从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凶残杀害4名同宿舍同学,到复旦大学学生黄洋疑似被室友毒死,再到4月18日清晨张家巷某学院学生符某持刀将同学刺伤,学生校园犯罪已不再是个案。  相似文献   

2.
黄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9岁.河南省平舆县玉皇庙乡曾庄村村民.自2001年9月至2003年11月,黄勇先后从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场所,将受害人骗到自己家中残忍杀害,直至案发后,黄勇共杀害无辜青少年17人,轻伤1人。  相似文献   

3.
董巧丽 《青年教师》2005,(10):50-51
“陪读”,这一古代曾经盛行的风气,现如今又流行起来了。而且愈演愈烈。只不过,陪读的角色由书童变成父母。放眼学校周围,陪读父母、陪读家庭,甚至陪读村的出现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幼儿园、小学,直到中学、大学;从农村到城市,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这些“陪读家长”们放弃了工作,花钱租房子,只为陪孩子读书,真是应了那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  相似文献   

4.
刘丹 《江西教育》2006,(11):14-16
“陪读”现象刚开始与上世纪80年代的出国热有关,先是“陪读夫人”、“陪读先生”,后来随着留学生越来越低龄化,又出现“陪读父母”。  相似文献   

5.
“陪读”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态,近年来在我国尤显突出,家庭内存在的陪读现象极为普遍,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陪读”似乎已成为一种风气,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湖北黄石二中对面的柯尔山新村,出现400多个租房而居的陪读家庭,被当地人称为“陪读村”;再如杭州大学城里的陪读父母群等等。  相似文献   

6.
谢军 《家庭教育》2011,(9):18-19
陪读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无论用怎样的形式陪读,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一个高明的“家教”就要做善于启发孩子思考的陪读者。  相似文献   

7.
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越来越被国人所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当今中国36.8%的家庭存在陪读现象。在甘肃这样一个农业大省内,"陪读大军"或"中国式陪读"现象比比皆是。其中,农村中小学陪读占了一大部分。本文以甘肃省"西北高考状元县"——会宁县为例,对甘肃省农村中小学陪读家庭进行调查研究。一、会宁县农村中小学陪读家庭分析本次调查选取了县城两所高中和乡村一所中学,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0份,收  相似文献   

8.
《人生十六七》2012,(10):14-14
随着孩子为学习而奋战,有家长开始考虑要不要对子女的学习进行“全程”陪读,甚至还有家长觉得有必要放弃职业而做个全职的陪读父母。那么,这些家长的想法是否有必要呢?陪读又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帮助或副作用呢?  相似文献   

9.
陈富祥 《甘肃教育》2007,(3S):10-11
“择校”这一名词无数次地在新闻中出现过,甚至于人们一听到“择校”就习惯性地把它和乱收费联系起来。一段时间以来,“陪读”这一名词也不声不响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陪读有两层意思,一是一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到外地上学,父母亲陪着去料理生活,而陪读的另一层意思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那就是陪孩子进城读书。这些时髦名词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有什么深层原因呢?记者就此事进行了调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每天陪孩子写作业,检查作业并签字;给孩子听写生字、陪着预习课文:周末带孩子上辅导课,来回接送,耗上大半天时间:更有甚者放弃工作,举家搬迁,专职陪读……如今这样的家长陪读潮汹涌而至,不仅小学生读书要陪,初中生要陪,就连高中阶段的陪读现象也已不是个案。“过度陪读既苦了家长自己,更害了孩子。”专家建议,家长要学会适时抽身,还...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陪读现象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陪读正成为一种常见社会现象。大学生陪读分父母陪读和“伴儿式”异性陪读。陪读现象的根源在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体系的不科学。陪读不利于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化的进程,应该“叫停”。  相似文献   

12.
农村学校家长陪读现象是近年来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农村学校家长陪读保证了农村学生的生活起居和交通安全,但同时也带来了其他的相关问题。农村学校陪读家长因为陪读而导致经济压力增大,文化适应冲突加大,不能有效融入城市生活,造成陪读家长心理压力剧增。只有减缓农村学校陪读家长的心理压力,才能更好地发挥陪读的作用,促进陪读家长面向城镇的再社会化,真正实现家长陪读的目的。本文探讨了农村学校陪读家长的心理压力,分析了相应的调适策略。  相似文献   

13.
《教育》2013,(6):16-16
王天德在5月17日《广州日报》撰文指出:5月12日凌晨,河南鹿邑县法院原院长高天峰和女儿在家遇害,作案嫌疑人不是别人,而是他的亲生儿子。  相似文献   

14.
时下随着寄宿制中学的逐渐增多,陪读家长越来越多了。家长陪读事出有因,父母一代亲眼目睹了近年来学历、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将子女视为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家长愿意以“牺牲”的形式成就孩子的学业,这是中年家长们普遍存在的“补偿心理”,陪读即是他们的一种反应。如今升学竞争非常激烈,  相似文献   

15.
据了解,目前很多父母在陪读。初入小学要陪读,上了中学还要陪读;学习自控力差要陪读,学习成绩不佳要陪读。似乎陪读就能让孩子成绩更好,学习更自觉。果真这样吗? 诚然,对于初人学的新生,陪读还是有必要的。从幼儿园无规律的散漫到小学有规律的学习,从整天在外跑跑跳跳到在教室里安安静静,陪读,在督促学习、约束玩耍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前,日渐风行的陪读折射出基础教育的一些问题。课题组对张掖市甘州区农村中小学生家长随迁型陪读的现状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陪读人群所占比例较大,家长和学生对陪读所持态度不同,陪读学生心理压力普遍较大,陪读后多数学生成绩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仍有少数学生成绩无明显变化,甚至下降,陪读学生多数自认有较强的自理能力,但得不到家长的认同,陪读双方娱乐方式单一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从社会、学校、学生自身、家长等方面对陪读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7.
陪读老爹     
很多家长都到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给他们的子女当“陪读”。我没有“陪读”,没那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化过程中,流动的劳动家庭在城市空间困局下遭遇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平等。为此,劳动家庭家长随子女迁入就读地进行陪读,通过依附于教育路径争取子代立足城市的机会,由此形成了大型的高考陪读社区。本文以毛镇为例,通过田野研究,发现高考陪读社区的空间结构是以高中学校为中心,由学校周边的陪读住宅区和商业区的政治经济网络等共同组成。它是移民性、流动性的社区,是基于乡镇政府、学校教育系统以及陪读家长互动而生产出的独特的教育空间。在教育维系社会结构再生产的宏观景象中,劳动家庭选择紧紧依附应试教育取向的迂回战术,通过教育生产联合空间生产来争取子代的城市空间权利。  相似文献   

19.
安林 《教师》2008,(18):28-29
陪读现象由来已久。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陪读现象。温饱条体下的教育。甚至有的家庭豪华条件下的教育是导致陪读现象的物质基础,而独生子女和少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又为陪读现象提供了温床。陪读现象。反映出的正是普遍存在的“惟成绩论”问题。陪读对孩子的成长利少弊多。  相似文献   

20.
在现实生活中,高中生家长进行陪读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陪读虽然能够为学生生活带来一定便利,但是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却不一定是好事。本文将从高中陪读教育现象产生的原因出发,分析陪读对于高中生成长的影响,并针对陪读教育提供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