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怡同学问:“《捕蛇者说》是如何运用衬托对比手法来表现中心的?”课文中的衬托对比主要有以下几处。 1.“戚”为“大戚”作陪笔。课文第二节,作者推出了代表人物蒋氏。蒋氏谈到遭遇时说:“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感到很悲痛,“貌若甚戚者”。作者十分同情,提出为之“更役”、“复赋”,他竟“大戚”,以至于“汪然出涕”。这不禁使人产生疑问;难道他这不是最悲惨的事吗?有摆脱厄运的可能,为何反而“大戚”?其中必有更为悲惨的经历在。所以“貌若甚戚”正是“大戚”的陪笔。由此自然引出蒋氏的血泪控诉。  相似文献   

2.
“故为之说”是《捕蛇者说》末段的一句话。不少人认为“之”是指示代两,而认为“说”是名词。对此,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之”是代词,代蒋氏,“说”是动词,理由如下:“我”听了蒋氏“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的话后说:“余悲之。”“悲”  相似文献   

3.
初中五册(《捕蛇者说》)一文中“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课文注释: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弛然,“放心的样子。”这样注释,不能准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句出自《礼记·檀弓下》,原文如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相似文献   

5.
我们领略过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胆的夸张,诵读过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神奇的比喻,惊叹过郭沫若的“你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奇景的创设。与其说这些作品不朽,不如说这些作品因惊人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而不朽。那么,何以丰富、何以惊人呢?绘画可以说是对想象和联想的一次较好的尝试,我们可以通过对画的欣赏与领悟,去认取联想与想象这把金钥匙,从而打开思路,扩展笔墨,走向作文和作品欣赏的新天地。例如:“深山藏古寺”,这是宋代皇帝赵佶(徽宗)亲自出的画题,是用来选拔高材生的。“踏花…  相似文献   

6.
教学要求: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朗读并背诵课文。2.在感知、体验、表达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教学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感知词韵1.这是一篇新课文,哪位同学把课题读一遍?这个“乐”字还有什么读法“?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2.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的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这…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一句,其中“恂恂”一词在原省编教材及现行的统编教材中注为“小心谨慎的样子”,一般的古代散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汉语中,“于是”究竟是一个复音虚词还是两个单音词?高中语文(“必修”本)第二册第七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指出:“文言中有些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另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白话变为一个双音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如果用现代语意去解释就会错。例如,‘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的‘于’是  相似文献   

9.
一、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闷题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鸣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俊夫观人风者得焉。 1.下列黑体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余闻而愈悲(而:更加) B.苛政猛于虎也(于:比) C.今以蒋氏观之(以:因为) 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孰:谁)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2分) A.这段文字选自柳宗元的《捕蛇者说》。 B.这篇课文揭露了统治阶级横征暴敛,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C.孔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我们学过他写的《生于优患,死于安…  相似文献   

10.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天鹅的故事。还记得吗?当我们读到课文最后一段时,我们听到了斯杰潘老人深情的话语———(生齐读)“多么可爱的鸟儿啊!我当时离它们才三四十米,双手端着上了子弹的猎枪,可是,我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从此以后,这支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还记得我们读到这里,产生的一个问题吗?生:为什么斯杰潘老人放下了猎枪,没有射杀那些近在咫尺的天鹅?师:是的。让我们到天鹅的故事里去寻找答案。课文直接描述“天鹅的故事”的是3—7自然段,当你们读到这一部分课文时,最打动你的心灵的是哪些…  相似文献   

11.
展开联想 探寻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听一些学生说:书上的例题能看懂,老师的讲解能听懂,但碰到问题却不知从何下手.这里反映了学生在解题时存在的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即就是如何探寻解题思路的问题.解题时,到底应当想什么?怎样想?波利亚在他的{(怎样解题))表中提醒我们:“你以前见过它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你是否知道一个可能用得上的定理?”这就是说,要解决问题,就要去寻找一个我们熟悉的相似、相近或相关问题,即要从一个数学问题想到另一个数学问题,这就是联想.数学解题离不开联想,联想能帮助我们有效地探寻解题思路.那么我们该如何展开联想,尽快找到解…  相似文献   

12.
古今中外,无论文学家、科学家,都充分认识到想象与联想的巨大作用。有人说,想象能力能使一切事物都完整化,甚至也使无限的、无所不包的宇宙变得完整。文学需要想象,而想象在语文教学中是以阅读与写作教学为载体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那效果将会是不言而喻的。如何实现呢?一、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入于“境”,得知其意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形神俱佳,适合教学,绝大多数作品,灌注着作者丰富而强烈的情感。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必须指引他们深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充分发挥联想、想象能力,从整体上深…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表示现代汉语代词“我”的文言词有“吾”、“余”,“予”等,这几个词有时在一篇文言文中同时出现。如《黄生借书说》中:“吾不得而见之矣”,“余幼好书”,“今黄生贫类予。”又如《捕蛇者说》:“余闻而愈悲。”“吾尝疑乎是。”请问:出现这种现象,是作者信手拈来呢,还是“吾”、“余”、“予”等同表示“我”的文言词还有意义或语气或用法方面的微妙差别呢?  相似文献   

14.
《捕蛇者说》(初语五册)“吾恂恂而起”一句中的“恂恂”,统编中学教材注:“小心谨慎的样子”,这样理解,似不确切。 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在于说明“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通篇以“蛇毒”为陪衬,通过反复对比,揭示主题。蒋氏祖孙三代的“乡邻”,在重赋的压榨之下,十室九空,“非死则徙”,而蒋氏却“以捕蛇独存”。他以捕蛇抵租税,蛇的存否,对他极为重要,直接关系到他的生活出路。当“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之际,“(讠华)然而骇者,虽鸡犬不得宁焉。”不难想象蒋氏此时也同样处于恐怖气氛之中,而惊惶万状,莫知所措。因此他提心吊胆,生怕蛇不在缶中,自己也就会和乡邻一样活不下去了。“恂恂”,正表现其惶恐不安之状。而当他看到“吾蛇尚存”之后,因为有蛇准备着,到规定的时候可以把它缴上去抵租税,所以才又“弛然而卧”,放下心来。“弛然,正表现其轻松放心的情态。这里“恂恂”与“弛然”对举,两相照应,准确而生动地刻画了蒋氏“视其缶”胡后心情的急剧变化。通过这样一张一弛的对比描写,更为突现了“赋敛  相似文献   

15.
为了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进入《捕蛇者说》课文总结的环节时,我走到了学生中间问道:“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说出来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相似文献   

16.
问:老师,你认为说明文有趣吗?答:这个问题不够严密——你应该认识:“趣”和文体没有绝对的联系而和文章有关系,和读者有关系。说明文在出趣上有难度。因为,我们通常说的说明文其功用是实用而不是欣赏。其实,说明文亦有趣。1.生动形象的解说出文趣当你读到《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故事时,你是否觉得这篇文章有趣?答案是肯定的。并且在这种趣的“导引”下,我们去发现“死海”本身的趣;当你读到“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天上的云)有时象羽毛,有时象鱼鳞……”你是否觉得有趣呢?这些生动的语言,让你在轻松中去认识事物和事理。当你读到狄杜进兵耶路撒冷这些故事,俗语或细  相似文献   

17.
《李愬雪夜入蔡州》,现行统编教材是节选的。教者在备课时,不仅要“吃透”节选的文字,而且很有必要读读原文。李愬袭取蔡州,一共花了几天时间?从急行军到活捉吴元济,是不是“只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战斗从‘四鼓’到‘哺时’”,是不是只有“短短十二、三小时”?这些,都不能单凭节选课文就事论事,而应从原文中仔细研究,获得正确的答案。这篇课文,记叙李愬这次用兵的经过,是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十月间的事。课文原文(《资  相似文献   

18.
《童趣》一文,作者就两件小事展开联想和想象,获得了“物外之趣”。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物外之趣”,并把“物外之趣”的思想运用到阅读与创作中去,在这个课例中教师作了有益的尝试。[片断]师:作者通过两件小事来表现“物外之趣”,你认为什么是“物外之趣”呢?能联系课文说一说吗?生:所谓“物外之趣”,是指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比如,蚊子就是蚊子,作者把它想象成白鹤飞舞,这就是“物外之趣”。  相似文献   

19.
对现行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所选柳宗元《捕蛇者说》中“而吾以捕蛇独存”的“独”,讲解者大致有以下三种态度。一、不解释。持这种态度者较多。我所见过的选了《捕蛇者说》的课本都对“独”字不注解,似乎认为“单独的独,有什么可解释的!不值得解释”。有的教学参考资料的增补注解中,也没有对“独”的解释,甚至讲解中也不讲解或解释,如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广西  相似文献   

20.
一、谈话导入,引出“大”与“小”的比较课前谈话:孩子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找找反义词”。现在游戏开始,看着我们俩你能联想到多少组反义词?(教师与一个男生站在一起。)1(.板书:扫一室扫天下)齐读课题,说说能联想到哪组反义词?(大与小)谁是大事?谁是小事?(教师在“扫一室”下板书“小事”,在“扫天下”下板书“大事”。)2.质疑:这一大一小两件事放在一起,你有什么想问的吗?3.谈话:是啊“,扫一室”与“扫天下”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探寻一番吧!默读《“扫一室”与“扫天下”》这个小故事,看看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