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科学学习观的建立及建构主义对科学教学实践有益的启发有着广泛而确凿的科学研究基础;建构主义不是科学教育的目的,而是一种有助于达到科学教育目的的工具。科学教学的进步不是当把几种互斥的模型或理论视作"对手"的时候获得的。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不应该聚焦于放大不同立场的差异,而应该呈现一个宽阔的视野,来全面审视科学学习,使研究者更为恰当地揭示科学学习过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李刚 《生活教育》2012,(14):22-24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体系最早形成的一个基本原理。学习科学是在反思认知科学等学科关于学习的研究方法和观点的基础上新近兴起的一门科学。从学习科学的视角解读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主要是从学习隐喻的变化认识"教授"、"教学"与"教学做",从学校学习的去境脉化认识"做"之中心论,从建立学习共同体认识教学做合一之"以教人者教己"、"艺友制"。  相似文献   

3.
科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既有百年来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支撑,又有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原理和程序可供课程开发人员和教师、教研人员应用.鉴于我国新课程改革既不能停留于教育哲学理念的宣传,又不能走回头路(或者说“穿新鞋走老路”),许多有远见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自觉走上了运用“科学取向教学论”的教改之路.实践将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4.
我国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科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探究式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结合多年探究式教学实践,笔者就进一步提高探究式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一些思考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教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国际科学教育界,人们对科学史(History)、科学哲学(philosophy)和科学教学(Scienceteaching)——常一起简称为HPS①——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日益重视。HPS教育的基本意图是,不但要让学生学习科学内容,还要让他们了解“科学的本质”(TheNatureofScience)。HPS有以下作用:(1)使科学密切联系个人、伦理、文化和政治因素,从而使科学人文化;(2)使课堂教学更富有挑战性和思考性,从而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3)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理解学科内容。本文从课程改革、科学课程、科学哲学和科学教育三个方面介绍HPS的最新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6.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科学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生活的基础上的,科学教学中形成的科学原理和概念,应该成为学生形成生活能力的一种保障,只有这样科学教学才有更深远的内在意义。本文以浙教版初中《科学》中的"燃烧与灭火"一课为例,力图诠释"科学课堂生活化"之课堂构建理念,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教育科学不是脱离并凌驾于教育实践的精确的方法论,而是从教育实践出发并终于教育实践的实践论。实践性是教育科学的内在品格。教育实践的整体性、自足性和连续性,也决定了教育科学是基于教育实践的综合学,而不是附属于其他科学的分析学。教育科学若要成为真正的教育科学,获得教育科学所应有的尊严,就必须扎根于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8.
“科学世界”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教学科学化”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求知”层面的语教学特质的规律探求;二是“求实”层面的语教学最优化的实践追寻。语教学从属于“科学世界”语教育,而非“生活世界”语教育;语教育是“交往教育”的主体和核心——宏观架构起了语教学科学化的“科学世界”教育背景,确立起了语教学科学化的逻辑起点。言语技能训练是语教学的基本途径;言语形式是语教学的立足点;以交际言语为主向科学言语、艺术言语及言拓展是语教学的总体趋向——为语教学科学化从宏观的教育走向中观的教学,从“应然”的教育目的走向“实然”的教学结果指明了方面。而语课是具有学科课程特点的活动课程则为语教学科学化从教育的微观层面即课程形态上找到了最终的落点。  相似文献   

9.
梅耶的多媒体学习研究是由基本假设、学习科学、教学科学和应用领域构成的严谨科学体系,是一门扎根于理论的循证科学,其最终落脚点在于指导教学实践,促进和优化教学。数字化学习是多媒体学习科学研究重要的实验场和应用领域,梅耶及其同事紧紧抓住数字化学习的内涵,提出了基于信息获取的接受学习、基于反应强化的训练学习和基于知识建构的引导发现学习三种层次递进的学习方式。在这三种数字化学习的实践中,多媒体原则、一致性原则、接近原则、人性化原则、分段原则和前训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而辅助性示例原则和训练原则则非常适用于以程序性知识为焦点的训练型数字化学习。在以问题解决为焦点的引导发现型学习中,游戏与仿真型学习和网络在线协作学习最能体现问题解决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2012年9月,我校与广西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师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科学探究俱乐部合作,在高一年级开设了物理科学探究校本课程,我校物理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成立于2009年的师院科学探究俱乐部,主要由该校三位大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师指导,成员来自该校物理系在读研究生和四年级本科生。俱乐部活动的宗旨是学习科学探究的教学理论,研讨科学探究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实践科学探究教学;通过"教中学教"的过程,指导物理师范生亲近和理解科学探究,  相似文献   

11.
12.
What is the role of motivation in multimedia learning? Cognitive theories of multimedia learning tend to focus on instructional methods aimed at reducing extraneous processing (such as highlighting the essential material) or managing essential processing (such as breaking a lesson into parts), whereas motivational theories tend to focus on instructional methods aimed at fostering generative processing (such as adding appealing graphics or challenging scenarios). Moreno's (2005) cognitive affective theory of learning from media is intended to better incorporate motivation and metacognition into theories of multimedia learning, helping to extend or clarify Mayer's (2009) cognitive theory of multimedia learning and Sweller's (Sweller, Ayres, & Kaluga, 2011) cognitive load theory. The research presented in this special section examines motivating instructional features intended to promote generative processing—such as adding appealing graphics (Magner, Schwonke, Aleven, Popescu, & Renkl, 2013; Plass, Heidig, Hayward, Homer, & Um, 2013) or challenging scenarios (D'Mello, Lehman, Pekrun, & Graesser, 2013). Overall, motivational features can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by fostering generative processing as long as the learner is not continually overloaded with extraneous processing or overly distracted from essential processing.  相似文献   

13.
多媒体学习理论是一个贯通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科学体系。作为学习理论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基于双重编码理论、工作记忆模型以及生成加工理论,解释了学习者通过加工语词与画面所呈现的材料来建构知识的学习机制,属于解释性理论;作为教学理论的多媒体教学设计理论发展出一系列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具有处方性意义的行动指南,属于处方性理论。解释性的学习理论为处方性的教学理论提供了扎实可靠的科学基础。在多媒体学习研究从学习理论向教学理论转化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设计理论是实现跃迁的关键环节,而认知负荷理论则是理论跃迁成功的关键变量。基于认知负荷理论,梅耶提出多媒体学习认知负荷三元模型,包括必要认知加工、外来认知加工和生成性认知加工。围绕这三类认知加工,梅耶及其同事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最终确定了12项与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及其前提假设保持高度逻辑一贯性的多媒体教学设计原则。这些原则都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但教学设计人员在应用的过程中,应明确各项原则的问题情境、适用范围等边际条件。  相似文献   

14.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社区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通用教学设计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运用通用教学设计方法对社区数字化课程资源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以认知科学的新近研究成果中关于脑学习的三大区域——识别网络、策略网络和情感网络为依据。在理解三大学习网络上学习的特殊需求、认知能力的差异性、数字媒体的互动方式的基础上,对社区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对象、目标、内容、策略、评价等进行通用教学设计,并在学习内容、支持工具、学习情境等方面整合多媒体技术,为社区学员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促进社区每个成员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As a field, we have a limited understanding and a dearth of empirical research concerning the role of high school instructional coaches focused on English learners (ELs). This paper examines one EL facilitator’s work as an instructional coach and resource for supporting mainstream content teachers as they learn to meet the needs of adolescent ELs in one high school. This analysis is grounded within an examin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school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 on the EL facilitator’s work and her role as a resource. Drawing on sociocultural learning theory, as well as literature on teacher leadership and instructional coaching, case study data from a year-long qualitative research project are analyzed.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policy, and practic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当前教学设计研究面临两大现实困境:一方面由于其受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实验的影响较深。研究成果不能有效反映现实情境,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受到质疑;另一方面已有的教学设计研究集中在描述性问题和因果性问题上,缺乏对“如何设计”这一机制性或过程性问题的深入思考。当前国际有关学习与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表明,教学设计研究需要创建可用的、境脉申的、聚焦学习的教学设计理论。在创建和改进教学设计理论过程中,“前设性”与“涌现性”的理论创建与改进研究路线是两条可能的研究路线。这种研究路线必须扎根于真实课堂情境,在真实教学境脉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将革新的学习环境设计活动与基于证据的经验研究结合起来。这是创建可用的教学设计理论、走出教学设计现实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学习理念的变革,给学习者带来了全新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作为一种特殊的、全新的学习模式,其课程的教学设计受学习对象、呈现方式、传输载体等的影响,需在充分考虑认知负荷理论和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按照明确定位、界面简单、小模块呈现、随机进入、双通道、去除冗余、适当排序、情境认知等八大设计原则,设计既不增加学习者认知负荷、符合移动学习者特点和需求,又能充分发挥移动通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优势的移动课程,实现高效的移动学习。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ransferability of successful cueing approaches from text and static visualization research to animations. Theories of visual attention and learning as well as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instructional effectiveness of attention cueing are reviewed and, based on Mayer’s theory of multimedia learning, a framework was developed for classifying three functions for cueing: (1) selection—cues guide attention to specific locations, (2) organization—cues emphasize structure, and (3) integration—cues explicate relations between and within elements. The framework was used to structure the discussion of studies on cueing in animations. It is concluded that attentional cues may facilitate the selection of information in animations and sometimes improve learning, whereas organizational and relational cueing requires more consideration on how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Consequently, it is suggested to develop cues that work in animations rather than borrowing effective cues from static representations. Guideline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attention cueing in animations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9.
学习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习。教学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技术为中心,技术只是一种学习工具用以适应学习者的需要。教学设计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在不增加学习者信息加工系统中工作记忆负担的情况下,用促进生成的方式呈现学习材料。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应该继续向着科学化迈进,使得理论能够依据数据得以检验。高品质研究应与教育问题息息相关,理论可靠,方法适宜,用数据说话,逻辑性强,最好是聚焦一个问题同时用多种方式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