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随着当代文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对文学文本的解读也提出较高的要求。然而从当前文学文本解读现状看,仍处于文论危机状态,极大程度上弱化文学文本原有的属性,尤其在西方文学理论冲击下,更导致文论在定义上有较多偏差存在,这就要求立足于当前文论危机现状,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做好从不同视角做好文学文本解读工作。本文将对文论危机产生的原因、文学文本解读中对西方文论的认识以及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文学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2.
文本一词,源于拉丁文的texere,本是联结、编织的意思。文本定义颇多,一句话、一件事、一个人等被用话语记录下来,都可被视为文本。什么是解读?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该条,称:"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解读是读者通过阅读从文学文本中获取和解释意义的过程。它的价值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即通过自己的实际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  相似文献   

3.
“文史相通”说的是历史与文学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关系.是互为渗透的关系。从语文角度来说就是文本故事与历史事件的互为补充和渗透。新课标提倡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其中很重要的文本历史背景及历史知识.成为文本解读的必要因素。如今的语文课本.不论是人教版、苏教版.还是各地师范院校编写的实验版.在小学各年级各学段涉及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文章和古诗,数量较多.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4.
文本解读活动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形式,师生对文本言语和意蕴能否作出深度的体验及挖掘,可以说是文学教学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中学语文课上的文学阅读相对于一般人的文学欣赏而言有其特殊的规律和规定。该文针对当前文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文本解读方面的问题,指出教师只有在语文课程教学要求的规定下,立足人文立场,用全新的解读理念,多维的解读视角,开拓的解读视野,灵活的解读方法重新审视体味我们的语文教材,才能让我们的文学课堂同时体现出“文学”和“语文”的本色。  相似文献   

5.
文学文本一词的稳态接受,广泛使用的现实,促使我们应对西方文论术语--文本的含义做出探索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用凝练的语言表达特殊的人物意象、深远悠扬的意境等特征,诗歌是最能表现作品价值的文学形式。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的解读,除了加强学生的文学基础,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教学诗歌的意义和文本解读含义的阐述,探讨在教学上诗歌解读的不足之处,最终讨论出相应的对策用来改善这些不足。  相似文献   

7.
单永军 《现代语文》2006,(1):117-118
按照通常的理解,文学文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也就是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当然这也是对古代文论中“言、象、意”审美层次结构的补充与完善。就诗歌来说,可以具体化为言语层、意象层和意蕴层。同一黄鹤楼,有着不同的风采,究竟是时间变幻,还是人世沧桑?让我们对崔颢的《黄鹤楼》和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做一文本比较的解读。言语层:自然晓畅与精雕细刻文学话语层面,指文学文本呈现在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在诗歌中具体指文学言语的特点。从语言格调上来看,崔诗明白晓畅,自然顺口;而毛词则似乎有雕琢的…  相似文献   

8.
初中文学类文本教学存在过度解读文本或者随意解读文本现象,导致文学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文学课程理解肤浅等问题。而通过文本"细读"是让初中学生回归文学本体教学的关键。通过对字、词、句等单独元素意义的追逐,对文学形象的探索,对文本意义的追求以及对文本张力的理解可以让初中生在以文本本体为核心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作品内涵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韩玲 《中国成人教育》2007,6(10):165-166
文学解读基本方法上的混乱或颠覆一切规范、秩序的倾向,必将导致解读和教学的难以为继.作为合目的合规律的人类活动,文学解读有其基本方法,这就是由文本意义生成规律决定的知人论世、近察远观和体悟交流.  相似文献   

10.
不论是历史主义文论、形式主义文论还是带有后现代色彩的现象学、解释学文论,"文学何以成文学"的探询始终是百年西方文论演进的主题.在这种演进过程中,"文学"与"历史"之间内在张力一直存在.西方文本理论演进的背后,是西方哲学观点与思潮的深刻变革.从文本理由演进的轨迹中,我们清楚地看到由柏拉图主义到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转向的哲学演进之路.  相似文献   

11.
文本意义把握的基础是对语言的理解。但在实际解读中由于解读者文化学识、艺术素养及文本语言解读方法的欠缺等原因,会曲解甚至背离文本的主题或意图。对此,当代西方文论提出了语言解读的一些基本方法:系统的观点、发展的理念、分层的程序、科学的方法等。这对我们解读文本语言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当前.无论是在文学研究领域还是在语文教学领域,过去那种把文学作品分为“内容/形式”的简单两分法,进而从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文学文本的分析研究和教学的僵化模式,早已引起人们的自觉反省和摒弃。过去的一个世纪.从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现象学文论、  相似文献   

13.
当下,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热播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关注。在互文性的视域下,文学文本与电视文本两种不同的呈现形式,超越了历史与文化的精神突围,在对经典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了两种文本的对话交流。但同时,互文本在处理文学文本的多声部复调对话的过程中,也面临电视旁白过多的尴尬。在全媒体时代,应当以开放的态度来对待电视文本对文学经典的改编和解读。  相似文献   

14.
陈宏 《教师》2012,(25):22-24
2010年.我非常幸运地与几位语文教师一起,成为了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吴春花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几年来,我参与吴春花老师主持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和工作室的成员共同阅读了《名作细读》《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等书籍,和工作室成员的共同阅读,形成了我们这个团队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精神密码。我们研究文本,研究课堂,开展了以不同文体的课文为案例的实践研究.在研究中我对文本解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些领悟让我的教学实践变得更加有效和策略,也使我的课堂走向一个又一个高度。在这过程中,我虽然感觉到忙碌、艰辛.但更多的是体会到了自己成长的欣喜,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  相似文献   

15.
文学在创作之际.语言表达上通常会采取艺术化的处理,往往突破语言的规范,使用双关、借代、比喻、象征、夸张等表达方式,从而造成了语义的不确定性。丽正是这种语义的不确定给学生解读文本造成了陌生和距离,产生了文本与学生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6.
几十年以来,西方文论多用于阐释中国古代文论,使得中国古代文论出现了"失语"的状态。从文化解读看,中国古代文论的活力显然不足,怎样增进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当代文论间的对话,成为了现代文学研究的主题。对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的文学研究,是一种对语言行为的研究,主要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表达内容,以实现两者间的进一步融合沟通。本文主要阐述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当代文论间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本解读并不能只是关注语文要素的拆解,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文本和现实之间联系进行研判,这不仅是对文本意义的解读,也是对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回归。本文以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为例,从现实主义视角出发,进行例证式解读,意在提高学生现实主义文学的解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运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文学文本的解读活动,是一个融会了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过程。文言文文本作为文学文本的一部分,由于书写语言与存在环境的历史性,语文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经常出现对文本解读不够深入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细节是文学文本的细胞,文学文本中的细节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精细性。细节在叙事性文本和抒情性文本写作中所呈现出的艺术功能,成为我们从细节切入文学文本的可能性。通过对中学教材中几个名篇的解读示例,具体地阐述从细节进入小说、散文和诗歌文本的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20.
多元化的文本解读曾为语文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对语文文本的过度诠释会影响语文教育的价值导向以及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确定,导致语文教学深难度的失衡。基于阐释学的视角,立足文本解读的本质,从文本、学科、教育三个层面探讨文本解读的边界,可以揭示文本独特的规定性及其对文本解读的规范,为文本解读的教育回归与语文教学回归指明方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