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运用朗读能帮助学生以声解义,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并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在朗读中是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试论体态语审美价值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态语是很独特的语言。作为一种伴随性语言 ,它没有完全确定的符号意义 ,一般情况下 ,也不独立运用 ;但它的语言符号形象、生动 ,表意具体可感、真实细腻 ,比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具有更强的审美交际效应。本文从体态语的语言形象、表意功能、交际效应三个方面 ,对体态语审美价值的实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幼儿发育到一定阶段,从不会说话到牙牙学语,这是从零开始的.在学前这一阶段,孩于学习口语,能达到满足生活需要的程度.如果不入学校学习,长此下去,便可能成为文盲,但并非是语盲.所谓文盲,就是不能“识文断字”,不能掌握记录有声语言的文字符号,更谈不上读写能力了.这对于吸收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不能不是很大的限制.文盲能使用有声语言去进行交际和思想交流,但要受到很多限制.如果要排除限制,就要掌握书面语言,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运用朗读能帮助读者以声解义,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并对提高读者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潜  相似文献   

5.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人类有声语言的符号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分清句子结构,辨明不同语气,确切理解句子的性质和文章的意义,是书面语言的重要辅助工具和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标点符号的使用必须规范、科学,特别是作为学生重要学习载体的教材选文。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运用朗读能帮助读者以声解义,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并对提高读者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通过口头和书面语言来传递知识信息.沟通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些体态语。组织课堂教学管理。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因为体态语是有声语言的补充和深化,有着有声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听说英语,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语言首先是有声的语言。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言是一种通俗的纪录语言。培养听说能力,能帮助巩固语言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是有声的言语,文是无声的文字,语文则是二者的统一。但言语与文字的区别和联系分别是什么呢?叶圣陶没有进一步作出思辨化的阐释,他只是对语言作了现象性的描述。卢梭认为语言起源于有声语言(话语)。他说:"话语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语言把民族区别开来,只有等到某人说话之后,我们才能知道他是哪的人……"  相似文献   

10.
闻琦 《幼儿教育》2012,(Z4):72-73
朗读即"出声读书",要求朗读者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朗读是一个语言输入与输出并行的过程:一方面,朗读者要用眼看,输入语言符号;另一方面,朗读者要用嘴发声,输出有声语言。朗读也是对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朗读者要对感知到的文字信息进行理解和加工,并转换为语音表达出来,这个过程需要朗读者创造性地表达文字的语意、语气,赋予文字以  相似文献   

11.
刘长起 《成才之路》2009,(17):95-95
所谓教态语言是指从教师身上发生的、直接诉诸学生视觉器官的无声语言。这种语言较之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更有即时性、运动性和直观性。尽管有声语言的逻辑推理和科学系统很强,但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只有单一的有声语言作为传授知识的方式,是收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的。因此,在运用有声语言教学的同时。还应伴随有相应的教态语言.以使语言行为得到必要的深化和补充,强化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教态语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周海缨 《教师》2008,(2):83-83
或许你听过交响音乐会,被指挥那优雅的动作和高超的艺术才能所倾倒。而指挥在整个音乐演奏过程中所使用的就是无声语言,即体态语。无声之中见有声,收到了绝佳的艺术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通过口头和书面语言来传递知识信息,沟通和学生之问的感情。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些体态语,组织课堂教学管理,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因为体态语是有声语言的补充和深化,有着有声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阅读”将伴随人的一生。培养阅读能力应从培养朗读能力做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和默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这就更突出了朗读的理解和感悟功能。朗读成为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基本有效的方法之一。朗读是少年儿童增强语感、领会文义的最好方式。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符号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  相似文献   

14.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活动,对提高读者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将就如何进行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发言和写文章一样,都是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所不同的是,前者是用有声语言(口语)表达,后者是用书面语言表达.而"发言稿"则兼有这两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它是以书面语言呈现的,所以它是文章.同日寸它又是用于发言的,所以,它又具有口语的特点,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一种实用文体样式.  相似文献   

16.
朗读是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的阅读活动,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心智活动,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活动。它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重要而常用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在一起就是‘语文’。”而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说、写、思、听、读等的关系均十分密切:说得清,道得明,写起来就得心应手,文从字顺。说把无形的思维表层化,变成有声的语言。想清楚了  相似文献   

18.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常见的训练形式。朗读训练的功能。朗读具有以下四种基本功能:一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  相似文献   

19.
正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而朗读则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方式。朗读是一种眼、口、鼻、耳、脑协调并用的阅读活动,它把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通过熟读、复述和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语文新大纲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言不是静寂的符号,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而有感情地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所以,“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共同目标,几乎是每篇课文后面的第一个学习要求,这足见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