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传统休闲观是中国人集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及精神追求为一体的生活哲学,展现了古人试图摆脱当时混沌状态、憧憬理想生活的反思与实践。乌托邦精神启迪了人类心智,特别是自近代以来其美学向度帮助人类消解了现代性悖论造成的各种精神苦恼,引导人类摆脱内心浮躁、超越自我,在实现个体内在精神升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休闲观与乌托邦精神所蕴含的理想主义和批判精神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休闲活动最终是为了实现个体精神家园的完满,它本就是一个异域的、理想化的乌托邦,二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理想化的构建是其内涵互通的桥梁。当代人受困于现代性悖论,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困惑和情感危机,一些人盲目地为摆脱一种混沌状态而追求休闲,对休闲精神实质缺乏深刻的体认,如若能自觉将一切休闲活动的反思置于乌托邦视域下,对休闲观中蕴含的乌托邦意蕴重新阐释和评价,将在帮助当代人摆脱精神贫瘠、实现个体生存价值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的"理想国"被利玛窦的《中国札记》所激活,使西欧哲人凭借对中国的想象批判现实,表达变革社会的要求,形成了乌托邦精神。资本主义发展中现代性的分裂,又使这种乌托邦转变为空想社会主义,反映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乌托邦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保持了对现实的批判精神,有其局限性也有不可否认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发展,现代性的伸展打破了社会封闭,并以理性主义的原则实现着人从传统束缚中的解放;但它同时又带着一种悖论性的后果,把人纳入工具理性的逻辑之中,使人在追逐利益中失去了超越性的批判精神。乌托邦以不与现实合谋的批判精神,引导人们在理想之光照耀下发现现实的缺陷,表达着对现代人困境的拯救。以人为本正是在现代性与乌托邦之间建立一条实现人的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乌托邦既是对美好社会的设计,又表达着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超越。从前一角度讲,它是空想的代名词;从后一角度讲,它又是一种健康的精神力量。在中国思想史上,先秦时期的儒墨道各家在对现实批判中都体现了一种乌托邦精神。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乌托邦精神又表现在不满于现实的士人的超世追求,主张改革的政治家和儒家学者的政治理想以及农民反对封建现实的追求中。近代以来则成为先进中国人判断资本主义、追求公平和谐的大同理想社会的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它仍是消除现代性悖论,建设小康、实现和谐和解决民生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5.
人和社会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完美的,总是需要不断地被批判和超越,“解放”因此成为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在现代性的谋划中,理性在“人的解放”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既是推动人走向解放的动力,又是衡量人的解放程度的标志。然而,现代性和启蒙理性为人寻找新的价值归宿的企图没有奏效,启蒙创造的工具理性乌托邦破灭了。对现代性的“解放逻辑”及其内在悖论进行深入的反思,成为当代最为重大的课题之一。作为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乌托邦被置于一个新的理论平台上。重建一种合理的乌托邦理论,成为超越启蒙以来的现代性的可能性选择。  相似文献   

6.
在后启蒙时代,众多对乌托邦的批判都是以对乌托邦的泛化理解为基础的。其实乌托邦是西方现代性的产物,在其文本表面的圆融一贯下潜藏着若干内在张力,这些张力与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具有亲和性。借助现代性的媒介,可以看到乌托邦和知识分子的共同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7.
20世纪西方反乌托邦小说的主题可以归结为对于近代以来现代性发展与建构的深刻反思,其中渗透着对于人类的命运与未来的沉重的忧虑。这种反思与忧虑是在多个层面展开的,而其核心意旨,则是对于现代科技和现代政治的反思与批判。它们直接的思想根源是对于现代性的再度认识和评价,而其内在动力则来自现代性自身的诸多悖论与问题。尽管反乌托邦小说并未提出解决问题、走出困境的方案,但在其振聋发聩的警世之音中霍然警醒,正是化解人类所面临危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不是停留在理性批判和理性重建的层面上探讨现代性问题,相反认为,理性原则从属、依附于利益原则。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奴役是导致“现代性悖论”的最深刻的根源。马克思的实践批判是解决现代性的根本矛盾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在现实矛盾分析中层层展开,表现出了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的双重视野。科学与价值的统一、批判与发展的统一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社会封闭的状态被打破,人们逐渐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是,由于现代性放弃了超越性的终极价值层面,认为人类只是理性逻辑的工具,使得人们只顾追逐利益,而失去了超越性的社会思想和批判精神。乌托邦作为人类历史的产物,具有批判、反思与期望精神,对人们理解历史和塑造历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引导着人们发现现实的缺陷,表达出了一种要帮助人类从困境中解脱出来的欲望。要实现人的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前现代性与乌托邦之间开辟一条能够实现人类发展的道路,使人类从困境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0.
审美现代性反思、批判现代理性,倡导一种全新的生存理念。它用诗性智慧、狂欢化精神和乌托邦理想等艺术内涵来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原始精神,并以此来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本文从原始精神这一视角出发审视审美现代性,试图挖掘其中深藏的现实意义,揭示审美现代性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1.
《桥》是废名为抗拒生存焦虑,以审美精神为底蕴营造的一个话语乌托邦。其精神资源来源于传统化,但是它又内含折解自身的因素,即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乌托邦最终崩溃给废名带来新的焦虑。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和人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旅游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是思想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时期、不同人群旅游的动机是不一样的,从而导致旅游现象的不同。然而无论是“游牧思想”、“经济思想”还是“文化思想”,他们都是从比较单一的角度来分析旅游现象。随着旅游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现代性带来的种种弊端越来越明显,以健康的乌托邦精神为指导,离开惯常环境,到异域寻找精神寄托体味着超越惯常环境的非真实的自我,体味不寻常的生活情调并找回生命中的那份宁静,从而实现旅游主体的“自我回9-J”甚至“超越存在”,这是旅游大众化时代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当前旅游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李白诗歌所体现出来的旅游审美境界,是由悦耳悦目的体游之境至悦心悦意的神游之境达悦志悦神的醉游之境,渐次递进,逐步深入的。悦耳悦目为第一重境界体游之境的特征,属有我之境;悦心悦意为第二重境界神游之境的特征,恰处于有我之境至无我之境间的跨越;最后的悦志悦神则是第三重境界醉游之境的特征,达于无我之境。把李白诗歌旅游审美境界归纳为此三重境界,对于挖掘李白诗歌中的美学思想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教育实践中很多鲜活的实例引起了社会对教育的诟病,与此同时,这些实例也表明实际教育活动的开展使教育式微。于是,我们有必要从教育的历史与现代教育的雏形中寻找本真教育的源动力。笔者认为,那就是乌托邦精神。乌托邦精神主要表现在对现在的"批判性",对未来的"完美性",以及实现从现在到未来的"超越性"。制度化教育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必须保持乌托邦精神,流动于"思""行"之间,行走于"有""无"之间,往来于"圣""俗"之间。  相似文献   

15.
康玉庆 《太原大学学报》2010,11(2):68-71,86
具有50万年人类史、5000年文明史、25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古城太原,发展旅游文化的条件得天独厚。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精神,丰富太原旅游文化内涵,加强旅游文化主体建设,提升旅游者文化素质;加强旅游文化客体建设,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加强旅游文化媒体建设,深化旅游企业改革。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朝圣与旅游的文化人类学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靓圣和旅游都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有异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透析朝圣和旅游的关系:“朝圣”是宗教意义上的精神文化之旅,而旅游则是一种现代精神文化的“朝圣”。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高度关注人类的精神需求与文化体验。  相似文献   

17.
被界定为通俗文化的动画电影是以一系列图片组合而成的对真实情境世界进行映射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另类的文化叙事方式,它以直观而开放的方式表达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艺术性、音乐性及文学性,深受大众的喜爱。形形色色的卡通电影建构了艺术的乌托邦,展现着狂欢节的精神,以开放的文化维度接纳民族性并融入世界性,并以消解宏大叙事的方式讲述故事,呈现了卡通电影的现代性与后现代风格。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但分布并不均匀,优势和劣势都比较突出。发展河北省旅游需要做好京津的文章,河北省需要升华自身的旅游资源特色并且从京津旅游资源互补入手填补京津旅游资源空白,在旅游项目的开发上要做到结构平衡、内涵丰富、档次多样,同时要通过旅游公司对游客适度分群,以保障旅游资源的深度利用和游客的消费成本节约,在文化、品味、深度等多方面打造高回头率的旅游项目,保障旅游经营的可持续性。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思路下通过旅游杠杆撬动河北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30年代左翼革命小说有些作品描绘了作家想象革命后将来临的理想社会的图景.这些文本所展开的"革命乌托邦"的图景明显是以当时中共苏维埃政权所承诺建立的"苏维埃农村"为蓝本.它们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根底,但更紧密地与中国共产党当时的政治实践联系着,凝聚了共产党当时的革命政治纲领和革命规划.显示出为中共苏维埃政权张本的征象.在乌托邦精神已成为人类普遍稀缺资源的当代,"革命乌托邦"小说为众人设想美好生活的精神和想象乌托邦的能力仍有动人的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