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出版)一书中说:“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这就是说,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并不是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翻译时常常要加“使”或“让”。例如:  相似文献   

2.
古代汉语的动宾结构,除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外,还有:主语使宾语产生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性质状态,或者使宾语成为谓语所表示的人或物的使动关系;形容词、名词带上宾语表示“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动关系;动词对宾语含有“为宾语而动”的为动关系;谓语动词含有“对宾语怎么样”或“向宾语怎么样”意思的向动关系;动词对宾语表示供给什么的供动关系.本文从不同角度举例,对这些特殊的动宾关系的特点,作了具体的分析,并对它们之间的异同,作了简要的比较说明.  相似文献   

3.
凡句,主语使宾语具有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内容,即为使动句;使动句中的谓宾关系为使动关系;其中的谓语动词可称为使动词。凡句,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内容或主语把宾语看作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内容,即为意动句;意动句中的谓宾关系为意动关系;其中的谓语动词可称为意动词。 仅从理论上如此谈“使动”和“意动”,似乎并不困难。问题是怎样依据理论去分析和解释具体的句子,谬误和分歧往往就在这里产生。学者们在注释或引例时,各持己见,然皆不申述理由,以致读者是非莫辨,无所适从。本文拟把教学中碰见的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都是动词的特殊用法,这里我们集中探讨一下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经考察,现代汉语动词本身有使动用法的很少,由形容词转化为动词而具有使动用法的也不多。 所谓“使动”在古汉语中,就是这种动词放在宾语前面,含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因此它的主要特点是动词所表示的那个动作,不是主语施行,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 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用作使动动词,构成使动句,把这类动词置于宾语前,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一、不及物动词(自动词)使动句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的动词,除使动、意动、为动三种特殊用法外,还有一种对动用法。这种用法,是指动词对宾语所表示的人和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翻译时可采用“主语 对 宾语 动词”的形式。一般来说,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常有对动用法。例如:  相似文献   

6.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类活用现象。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不及物动词等这些本来不带宾语的词,如果临时性地带上了宾语,那么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一般译为“使……动”,因此称为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中的特殊动宾关系,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使动关系 所谓“使动关系”,就是动词不支配宾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这种关系,可以加“使”字来理解。在古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都能构成这种关系。例如:  相似文献   

8.
吴铁城同志《文言词活用的一种特殊方式——用动式》一文,读后似觉其中有不妥之处,特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和吴铁城同志商榷并就教于读者。一、吴文是把所谓“用动式”当成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与使动、意动和为动用法同等看待了.吴文所谓“用动式”并未构成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我们知道,使动、意动和为动用法的基本特征在于动词(谓语)和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关系,而表示(主语)使(以、为)宾语怎么样。而吴文所谓“用动式”动词和宾语之间却是支配关系,并且,不表示(主语)用宾语怎么样。试比较:  相似文献   

9.
动词在句子里,一般充当谓语,表示由主语发出的动作或行为.这种用法,叫动词的普通用法,又叫一般用法.但有时,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所施发的,而是主语促使宾语发出的,这种用法,叫动词的使动用法.由于及物动词的普通用法和使动用法,表现形式完全相同,都是“动词+宾  相似文献   

10.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情况比较复杂,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下面着重谈谈这两个问题。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行为。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下面分别介绍:  相似文献   

11.
一、使动用法 现代汉语里宾语总是动作行为或变化的对象,动作行为或变化是主语发出的,而文言文里有时动词后面跟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发出的动作行为或变化不是主语发出,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即是主语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或变化,含有“使他(它)那样”的意思。这就叫做使动用法。使动用法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2.
《语文知识》1995年第6期上刊登了吴从松同志《“归之”“来之”无使动意义》一文,文中论证了“归之”“来之”无使动意义。这里我想就“卒廷见相如,礼毕而归之”句中的“归”字是不是使动用法的问题,与吴从松同志商榷。一个动词在文言句中是不是使动用法,首先要看句子的语法特点。“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  相似文献   

13.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类活用现象。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不及物动词等这些本来不带宾语的词,如果临时性地带上了宾语,那么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一般译为“使……动”,因此称为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有三种翻译方式,但是,有人对此不甚明了,以致在对它进行判别或翻译时,产生了模糊认识或不能灵活翻译。看到课文注释将“六国会盟而谋弱秦”中的“弱”注释为“削弱”时,就对它的使动用法产生怀疑。在翻译使动用法时,一律使用“使……动”的格式,从而显得有点生硬。现从高中课本中选取数例,例说…  相似文献   

14.
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语言现象,所谓使动用法,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施行这个动作。本文主要探讨了使动用法的基本类型、翻译方法、本质特征及其与词类活用的联系和表义特征。  相似文献   

15.
使动、意动的用法是古汉语动司一种特殊用法。现在以大家熟悉而常见的成语为主,看成语中使动、意动的用法。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含义。使动用去中的谓语由形容词、动词、名词承担,由于词的不同,活用为使动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16.
一、当被修饰的中心词与作定语用的不定式在意义上是动宾关系,并且不定式是“动词+介词”这类短语动词时,动词后的介词不能去掉。例如:MrJohnsonwasadifficultpersontowaiton.约翰逊先生是一个很难侍候的人。Heisamannottobelookeddownupon.他是一个不可小看的人。二、在不定式作状语修饰作表语的形容词这类句型中:一种情况是,不定式为“动词+介词”这类短语动词,且该句子的主语与不定式在意义上是动宾关系;另一种情况是,不定式为及物动词或者不及物动词,该句子的主语与不定式在意义上是动状关系,表示不定式动作的地点、工具等。这两种情…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课本高中五册《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课本注曰:“快于心,使心里痛快。快,使动用法。” 我认为这样的注释是值得商兑的。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的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而是使  相似文献   

18.
施事属于语义平面,它是语义结构中由动作动词作动核所联系着的表示动作行为主体的动元。施事具有下列特点:在语义上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存在于施动结构中;总是和动作动词相联系;一般是由名词性的词语充当;和主语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施事在形式上表现出以下特征:有动作动词出现;有特定的语序;有特定的介词标记;兼语句、连动句、复动句、存现句、供使句等句式通常有助于确定施事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的特殊动宾关系,在语译的时候,往往要通过某种媒介的帮助,才能显示其特殊性,由“使”充当语译媒介的功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叫使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有使令意义,由“认为”充当语译媒介的动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叫意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有意谓意义.而由介词“把”充当语译媒介的动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当可比照使动、意动的称谓,称为把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含有“把宾语怎么样”的处置意义。在中学文言教材里,这种把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即在使动句中,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宾语才是动作的施行者。使动用法的句子在理论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不出现,但是可以补出。判断使动用法时应注意使动用法与一般动词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