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3 毫秒
1.
最近一段时间,新闻界关于“卖点新闻”的话题被越来越多地谈论和涉及,各类新闻媒体为争夺受众也越来越多地强调“卖点新闻”,以致在某种程度上出现混乱状况。尽管新闻管理部门一再告诫传媒不要一味追求“卖点新闻”,但对于有关“卖点新闻”的诸多方面并没有作出详细的界定,新闻研究领域对此也缺乏系统的论述,那么,什么是“卖点新闻”?“卖点新闻”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区分好坏“卖点新闻”的标准是什么?“卖点新闻”对媒体格局的影响如何?本文试就这些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鲍义 《记者摇篮》2010,(9):20-20,19
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新闻媒体内容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体的“新闻爆料”、“独家新闻”成为提升新闻可读性,吸引读者眼球、增加卖点的“良药”。隐性采访是一种获取“有价值”新闻的重要手段,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行业中被广泛使用,与公开采访相比,有日益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鸡毛蒜皮,鸡飞狗跳,登不得大雅之堂!”,这是部分受众对社会新闻的一般印象。近年来,一些媒体片面追求“卖点”,刊播一些格调低劣、荒诞不经的社会新闻,陷入了低级趣味和媚俗的误区,使得社会新闻——这个被称为“8小时以外新闻”的新闻题材饱受争议,社会新闻报道如何才能走出花边新闻的怪圈,成为既能为媒体争得受众眼球,又能彰显人文关怀、提升媒体影响力的的精品新闻?  相似文献   

4.
新闻虽为文化快餐,但随着新闻改革的发展,新闻竞争的白热化,围绕“受众阅读习惯”,不断深化对“视觉冲击力”的认识,报纸上的新闻标题的理念也不断创新,强调当代性、时尚性、通俗性,进行新的探索,放大和强化标题,增加卖点,吸引眼球,扩大报纸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晚报要办得有看头,除了增强贴近性、服务性、实用性、可读性之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抓好“卖点新闻”,即每期报纸都要有一两条读者关注、叫得响的重头新闻,以吸引读者掏钱来买你的报纸。 一般说来,能成为“卖点”的新闻,都是群众关心的、欲知的、重要的热点问题。这其中有国际的、国内的,也有地方的;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生活的;有正面的、中性的,也有反面的;有批评的,也有表扬的,等等。总之。“卖点新闻”的面很广,并非像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都是问题性的、批评性的新闻。  相似文献   

6.
现在,不少地方电视台开设了“社会新闻”栏目。开设“社会新闻”栏目其目的显而易见:那就是在社会新闻日益成为各媒体争抢“眼球”、赢得市场卖点的今天,既守住阵地、把握导向,同时又争取观众、占领市场。但根据笔观察,不少电视记编辑对“社会新闻”的理解存有误区,特别是对“社会新闻报道的策划”更是觉得不可理喻,认为社会新闻报道一经策划,就要远离“事实”,就是炒作,就是制造新闻。  相似文献   

7.
资讯时代的媒体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独家新闻”的空间越来越小,无论是电视还是平面媒体,比“惊曝”,比“刺激”,比“视觉冲击力”已成为媒体间搏杀的重要手段。寻找“卖点”、“猛料”以吸引受众眼球,也成了一些记者的新闻策划人每天殚精竭虑之事。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卖点”新闻?笔者认为用通俗的一句话讲:“卖点”新闻就是读者喜欢看的新闻,是有市场效应的新闻。  相似文献   

9.
最贴近城市市民生活的晚报能否吸引受众的眼球,除整体风格和“好看”的内容外,很大程度取决于读者拿到报纸的“第一印象”和“第一眼”感受,也就是晚报的版面视觉效果,而这个视觉效果的关键就是新闻图片的运用。读者透过版面上有视觉惊喜和视觉冲击的“新闻图片”,感受到报纸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感情,以及这张报纸的特色与个性。  相似文献   

10.
在“读图时代”里,地方党报纷纷拿出较大较多的版面刊登新闻图片,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增加卖点。但效果不甚理想。为什么?究其原因,是具有贴近性的精品图片少得可怜,很难引起读者共鸣。那么如何才能使新闻摄影具有贴近性呢?  相似文献   

11.
从媒体行为看新闻伦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闻炒作与道德失范 资讯时代的媒体竟争已进入白炽化阶段,“独家新闻”的空间越来越小,无论电视还是平面媒体,比“惊爆”,比“刺激”,比“视觉冲击力”已成为媒体间搏杀的重要手段。寻找“卖点”、“猛料”以吸引受众眼球,也成了一些记者和新闻策划人每天殚精竭虑之  相似文献   

12.
由于信息传播渠道的增加,传统的电视传播媒体受到了很大冲击,电视民生新闻所受到的冲击更大,本文拟以黑龙江农垦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为例,简要地探讨好看、有用在电视民生新闻采编播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找出提高电视民生新闻的最佳方法。一、有用、好看的实质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指出,一个具有卖点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卖点”,是新闻出版业近几年出现并逐渐成为一种时髦语言而被流传。讲“卖点”,就是要求记者采写人们喜欢看的新闻,出版人们喜欢读的作品,从而达到好卖的目的。讲“卖点”,对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从目前报刊选用文稿的情况看,片面追求“卖点”的情况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之一就是猎奇。一些“奇”文,连基本的新闻要素也没有,给人是是而非的感觉,以致人们说:“这些新闻不知是从哪里弄来的。”刊载这些文章的栏目,多贯有“人间”、“九州”、“异地”等词,也就是本地报纸刊登外埠新闻。你怀疑就怀疑去吧!…  相似文献   

14.
报纸的“卖点”往往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报道中产生。“卖点”新闻能为报纸叫座,并能引起社会反响。因此,抓好报纸“卖点”新闻应注意与促进社会稳定相辅相成。片面地抓报纸“卖点”而不顾及社会效果,就与新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宗旨相悖;过分自缚手脚。完全回避“热点”问题,则会失去战斗力,报纸就脱离读者,没有生机。 既要注重经济效益 更要关注社会效益 一张报纸,要真正走向市场,它必须对读者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这对于晚报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衡量一张报纸“卖点”选择准确  相似文献   

15.
时下,一些媒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热衷于吸引读者和观众的眼球,不惜采用造假的手段来追求新闻“卖点”,制造轰动效应。笔者认为,相对于纯粹性、直观性、赤裸性和完全性的假新闻,那些隐晦、掺假、拔高、添油加醋的假新闻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现在社会提倡“大法制”的概念,报纸在做法制新闻报道中,不仅仅是做公检法司的新闻,所有与公民权利相关的新闻,体现法律保护的新闻,都在报纸的报道范围之内。因此,从立法、执法到守法,从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到公共危机事件处置等,都是报纸的报道题材。报纸作为法制新闻的体现者,其稿件质量的好坏与编辑记者有很大关系。笔者认为想要让法制新闻好看,有卖点,就必须做到以专业性制胜,以传播性取赢。  相似文献   

17.
“卖点”本是一个市场营销概念。近年来,新闻业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用“卖点”来评价报纸、指导办报。《安徽日报农村版》尝试把版面“卖点”引入到对采编人员的工作考核之中,用读者评报度量版面“卖点”,用版面卖点引导编辑用心办报,初步找到了提升报纸服务针对性、有效性的一个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报业竞争如火如荼,一些颇育眼光的报社老总们为抢占市场,争夺更多的读者,纷纷在竞争中尝试各种办法,屡出奇招,有的报纸响亮地提出了“报纸要有卖点新闻”这一口号。这对新时期的编辑、记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编任何新闻,都要与这些要求联系在一起,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卖点新闻”意识。认识丁卖点新闻在新闻竞争  相似文献   

19.
目前.极少数媒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为了所谓“吸引眼球”、“扩大卖点”而追低逐俗。大肆炒作明星隐私绯闻,渲染色情暴力,编造虚假新闻,亵渎先贤经典,迎合低级趣味。这种现象,不仅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工作者的形象,而且贻害人民,误导公众。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三贴近”原则,采取有力措施,抵制低俗之风。  相似文献   

20.
如今通讯员采写稿件越来越难了,特别是企业通讯员采写的企业内部新闻,可以说很难在报刊上寻觅到一小块“栖身之地”。究其原因,笔者也作过深入的研究,原因如下:1.媒介大力寻找“卖点”,以求生存,是企业上稿难的主要原因。如今的新闻媒介除了极少数有国家拨款的外,绝大多数报刊属自找饭吃,自己要生存、要发展,就得在报刊上追求“卖点”新闻,吸引更多的读者,赢得众多的广告客户。为此,企业内部新闻与报刊追求“卖点”新闻就形成了一对矛盾,上稿当然难了。2.企业内部的“老三篇”新闻,如“四季歌”、‘”颂扬曲”、“总结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