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学报编辑部在召开“电视剧理论座谈会”的通知中、提出了一个中心议题:如何进行电视剧的理论研究?如果将这作为一个试题,我的答卷将写下这样一句话——加强电视剧的基础理论研究。电视剧是一门新兴的艺术,至今不过四、五十年的历史,我国电视剧起步更晚,真正的发展也才十几个年头。它与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戏剧艺术,上百年历史的电影艺术  相似文献   

2.
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电视成为时代的宠儿而风靡全球。 1987年6月,上海电视台专门负责摄制电视剧(包括译制外国电视剧)的电视剧制作中心成立。在荧屏上,观众眼花缭乱地看着上海电视剧制作中心推出一部又一部新作;在全国“十佳”电视剧导演评选中,导演张戈、郭信玲双双中标;在五光十色的“飞天奖”、“金鹰奖”和国外举办的电视剧奖评选中,上海电视剧中心的作品屡屡榜上列名;那种印上“版权所有”的自己译制的国外电视剧,据说也是上海电视剧中心的首创……  相似文献   

3.
张陆园  曹蔚 《传媒》2016,(22):92-93
经过近六十年的艰辛探索,中国电视剧的品质不断提升、类型不断丰富、体系不断完善、市场不断健全。无论是在电视、电脑、手机等不同收视终端方面,还是在客厅、公交、地铁等不同收视地点方面,抑或是古装剧、都市剧、谍战剧等不同收视类型方面,都能感受到观众对电视剧的喜爱与追捧,从中也可以管窥中国电视剧内容生产与传播的繁荣图景。与实践领域的“火热”场面相比,当下电视剧理论研究领域却相对“冷清”,这一冷一热之间的巨大反差暴露出了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的薄弱无力。由中国传媒大学张国涛教授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电视剧本体美学研究:连续性视角》是近年来电视剧理论研究领域一部不容忽视的用心之作,该书的学术价值凸显在理论研究的高度、历史延伸的深度和现实解读的力度。在位居时代主流的文本批评范式遭遇危机的当代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格局下,电视剧本体研究范式亟待重启和推进,该书运用现象学美学和接受美学的理论与方法,从电视剧的连续性这个全新而独特的视角出发,对电视剧本体美学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电视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既是艺术事业 ,又是文化产业 ,然而 ,电视剧的产业经营 ,决不等于企业化和商业化、市场化。电视剧在西方诞生时具有的现代大众文化品格 ,在中国已经发生异变 ,呈现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和大众文化多元共存而又相互对峙、相互较量的景观。以维护国家与社会中心意识形态权威地位的官方主流文化对大众文化的越轨行为和负面影响所进行的强势管理和大力控制 ,以启蒙为传统、以高雅艺术为执着追求的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劣质产品和病态思想理论及其颠覆性所进行的严肃批判和扼制 ,都有益于电视剧在中国的健康发展 ,是先进文化前进的需要 ,不能说成是“文化保守主义”、“反市场化”。虚构当今“中国主流电视剧”的特点是什么“政治娱乐化”和“娱乐政治化” ,或者“娱乐电视剧主旋律化”和“主旋律电视剧娱乐化”的神话 ,正是西方现代大众文化思潮盲目乐观的表现。发展中国主流电视剧的文化策略是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完美统一。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 ,中国电视剧要坚持“民族性”和开放的姿态 ,并且坚决反对和防止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 ,保护自己的“文化主权”。  相似文献   

5.
孙铭欣 《编辑之友》2018,(3):62-65,107
作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电视剧最多的国家,我国电视剧在海外传播方面面临层层障碍.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电视剧的海外传播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在“内容银行”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新型电视剧交易平台,以此来推动电视剧产品货币化和价值增值,借助新媒体及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电视剧产品海外传播提供一种创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大众文化思潮的影响下 ,中国电视剧领域的某些理论问题被混淆 ,造成具体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被误读 ,并直接关系到电视剧创作的未来发展方向。曾庆瑞、尹鸿两位教授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当下电视剧的创作进行了有意义的论争。本文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被虚设的语境 ,大众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话语权。“大众”是不同权力话语集团争相亲和的对象 ,反映在电视剧领域 ,大众对作品的多元的合理的需求被它们按各自的意图曲解。电视剧作为当代主要文化艺术形态 ,天然地承载着提升人们精神素养、文化品位、审美能力的使命。商业因素对电视剧制作的介入并没有改变电视剧作为艺术的品格 ,当下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电视剧“美”的建构 ,而不是电视剧的性质问题  相似文献   

7.
三点感想     
任何一门艺术,都要在实践基础上建立理论,在理论指导下从事实践,两者相生相长,互相促进,才能推动这门艺术的发展和提高。电视剧是门最年轻的艺术,在我国尤其如此,但是刨去文革十年,我国电视剧也已经有十七、八年的历史了。自一九八○年以来,电视剧的发展堪称“迅猛”,但电视剧的理论建设和评论工作的开展实在是太薄弱了。这种状况又影响着电视剧本身的发展与提高。几年来,每年有关方面都要对  相似文献   

8.
自1980年电视剧艺委会倡导“电视剧特性”研究以来,电视剧理论研究逐渐被重视。属于经验总结性质的文章,已写出一批,涉及面很广,对实践起了良好的指导作用。这期间的电视剧评论,质量也有所提高,但与实践相比,电视剧的理论建设,仍然是个极薄弱的环节。理论研究无计划,缺乏宏观指导,零零散散,若断若续。这样,便不可避免地给人以软弱无力的感觉。  相似文献   

9.
早在1985年秋风飒飒之时,文艺界思想浪潮兴起,鱼龙混杂。电视界一些有识之士依然强调指出,要进一步提高电视剧质量,其中包括思想性和艺术性。在这个前提下,有的同志希望出现“大作”,有的倡导创作出“巨片”,也有的企求播出“拳头作品”。我则呼吁:应该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视剧。因为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在理论指导和社会实践方面都获得历史性的硕果,为中外有识之士所瞩目、所景仰,在电视剧理论方面提出要创造  相似文献   

10.
在电视剧的创作中会遇到一个操作性困境:观众对于电视剧作品既表现出要求贴近生活真实的高度敏感,又表现出渴望戏剧性观赏价值的热切追求。为了摆脱这一个困境,只能充分利用“自然化”的技巧,以使电视剧产生一种看起来似乎真实或是逼近于真实的效果。本文对于“局部逼真”、“纪实性手法”和“突破程式”等方面的自然化技巧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从县体实践的角度说明了各种自然化技巧的功能和适用尺度,为电视剧创作者的艺术实践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照体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当前中国电视剧生产与传播中四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整合 ,提出了一些富于新意的见解与观点 ,包括 :从话本到电视剧 :作为通俗文化经典艺术样式的源流分析 ;故事———电视剧的特质 :对中国电视剧创作三个误区的辨析 ;“天平” :对中国电视剧社会功能的再认识 ;健康 :中国电视剧评价的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12.
获奖     
《视听界》2010,(4):4-5
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 在本届“白玉兰”奖颁奖典礼上,江苏广电总台出品的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将“最佳电视剧金奖”、“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三项大奖收入囊中。而在上海电视节“互联网大众票选”评选中,该剧已获得“最受关注电视剧”、“最具实力导演”、“最具潜力女演员”三项大奖。  相似文献   

13.
借由中国电视剧伦理内涵提炼的“伦理同心圆”表意系统,是响应共同体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理论创新。通过贯通电视剧叙事主体的人与其在家庭、社会空间的价值互动,“伦理同心圆”驱动以“共同体”之共情、地方感之共在以及人文感同之归化的符号线索,促使个体在逐渐外化的情感实践过程中实现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的逐层内化。而在确保电视剧的声画顺畅、叙事直白、形象美观、渠道通达以及唤起解释努力、并进一步创造需要等实践取效之余,“伦理同心圆”的创构也对电视剧的剧情编制与对外传播均提出相应要求。  相似文献   

14.
四尹鸿先生的文章 ,一如美国学者约翰·费斯克 (JohnFiske)在《理解大众文化》一书中表现出来的那样 ,用一种“即便真诚也是自欺欺人的乐观主义”的姿态“去解读流行文化现象” 用文字游戏的技巧 ,虚构了当今中国电视剧的一幅“乌托邦”式的图景。对这幅“图景” ,尹鸿先生的解说有三点 :1 “市场力量与政府力量”、“通过权力较量、谈判、协商”的结果 ,“建构了主流电视剧的特点”。2 这“特点” ,乃是“政治娱乐化 ,娱乐政治化” ,或者说 ,“娱乐电视剧主旋律化和主旋律电视剧娱乐化的殊途同归” ;3 在这种“殊途同归”中 ,…  相似文献   

15.
陈克 《视听纵横》2002,(4):71-72
电视剧(本所说的电视剧均指电视连续剧,非单本剧)是观众最喜闻乐见的,是电视台抓收视率的重要“法宝”,也是广告商最乐意投放广告的节目种类。因此,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在黄金时间里安排播出电视剧。然而,电视剧如同商品一样,分三六九等,叫好又叫座的和特别拙劣的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属“中档”。电视台的黄金时段还得依赖这些“中档”的电视剧来填充。  相似文献   

16.
自1956年第一部电视剧播放至今,中国电视剧己走过了二十八年的历程。为了把电视剧的发展过程作为一门历史科学对待,为了把电视剧的艺术实践和理论问题置于历史的背景上进行研究,从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今后科学地、深入地进行电视剧理论研究打下基础,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北京电视剧艺术委员会、北京电视剧艺术家协会于1987年2月22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电视剧发展史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视理论工作者,来自第一线的电视剧导演和编剧,以及有关高等院校的教师共四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着电视剧发展史的分期,电视剧的观念和特征,电视剧的美学特征等议题进行了严肃认真,紧张活跃的讨论。与会同志一致感到:这是一次史论结合的、联系实际的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7.
孙灵囡 《青年记者》2017,(26):66-67
时至今日,“鲁剧”这一称谓无论在电视剧业内还是观众群中,都有了特定指向,即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以下简称“山影”)所出品的电视剧文本.这一共识既是对“鲁剧”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和艺术样式的认同,也是对创作者在电视剧制作层面所坚持的“山影品牌、鲁剧品质”品牌意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8.
“剧势”是电视剧叙事过程完成后的状态。电视剧叙事是一种循环且上升的过程,即叙事单元在“蓄”后“转”,在“转”后又“蓄”,经过循环叙事后达到高潮和结局,这种“剧势”表现的形式是“曲”。电视剧依据一定的叙事动  相似文献   

19.
“剧势”是电视剧叙事过程完成后的状态。电视剧叙事是一种循环且上升的过程,即叙事单元在“蓄”后“转”.在“转”后又“蓄”,经过循环叙事后达到高潮和结局,这种“剧势”表现的形式是“曲”。电视剧依据一定的叙事动力形成“曲”的“剧势”后,目的是为了符合观众的阅读欣赏心理。这里所说的“剧势”是从“文势”这个概念中引申出来的。“文势”是明清小说评点家们评点古典小说时使用的一个概念.基本内涵是作品的内在结构与读者审美心理机制之间的契合。通过对古典长篇小说及电视剧两种艺术形式的比较可以看出,电视剧叙事的“剧势”和古典长篇小说叙事的“文势”的作用和表现形式是一致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行业动态     
广电部出台新规定电视剧合拍要“打假”广电部副部长刘习良在“飞天奖”的会议上指出,广电部将加强中外合拍电视剧的管理、整治,杜绝“假合拍”的问题。海内外合拍的电视剧利用了境外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借鉴了海外的制作和运作方式,广电部对此是肯定和支持的。然而,有的合作拍片并没有严格按“以我为主,与我有利”原则办,合作中我方介入太少,甚至把制作权拱手相让,这种“假合拍”现象数量并不是少数,“假合拍”出来的电视剧中,一部分作品内容上有严重问题,有的艺术质量和制作质量相当差。广电部不久前发出通知,在合拍工作中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