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产业竞争结构看中国出版产业发展的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中国出版业正处于产业形成的初期,呈明显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特征.一方面,参与竞争的中小出版企业数量较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差异性却不大,替代性较强;另一方面,出版业受国家高度控制,国有出版企业在竞争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垄断性较强.因而总的看来,出版市场竞争相对缓和,竞争尚不充分.按照战略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结构原理,产业内竞争的根源在于行业内经济结构.一个产业内竞争存在着五种力量,即产业内竞争者、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供应者和购买者,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决定产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及获利能力,从而最终决定产业发展的未来格局.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中国出版业.  相似文献   

2.
中国出版产业化的未来走势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中国出版业正处于产业形成的初期,这一时期呈明显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特征。一方面,参与竞争的中小出版企业数量较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差异性却不大,可替代性较强;另一方面,出版业受国家保护,国有出版企业在竞争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垄断性较强。因而总的看来,出版市场竞争相对缓和,竞争尚不充分。按照战略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结构原理,产业内竞争的根源在于行业内经济结构,一个产业内的竞争存在着五种力量,即产业内竞争者、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供应者和购买者,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决定产业竞争…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临近 ,出版业加快了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产业化要求出版企业尽快走向市场 ,加入WTO意味着市场开放与准入 ,其核心问题都是竞争。市场竞争已不可避免地摆在所有出版企业面前。一、出版业现有竞争格局及趋势分析按照战略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的观点 ,一个产业内存在竞争不是偶然的 ,其根源在于行业内经济结构。产业内的竞争远不止在现有企业中进行 ,而是存在着五种竞争力量 ,即产业内竞争者、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供应者和购买者。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 ,决定产业内竞争的激烈程度 ,决定产业最终获利能力…  相似文献   

4.
王亮 《科技与出版》2021,(11):62-67
2021年5月,我国公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为教育出版产业分析竞争情报、制定竞争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文章根据人口普查的一系列相关数据,结合教育出版市场主体的经营状况,运用SWOT分析和数据挖掘分析方法,进行教育出版行业的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教育出版行业前景广阔,但面临大量的竞争因素,出版机构需要制定准确有效的竞争策略,才能够在长远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5.
一、竞争趋势我国出版业目前正处于产业形成的初期,出版市场竞争尚不充分,"入世"使出版业加快了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也使出版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学派的竞争理论认为,一个产业内存在着产业内竞争者、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供应者以及购买者这五种竞争力。这五种竞争力的基本状况及其消长趋势和综合强度决定产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获利能力,并最终决定产业的发展格局。现以产业竞争结构的经典模式为依据来具体分析我国出版业中作为战略要素的五种竞争力及其相互作用机制。1.现有企业的竞争我国出版业已形成包…  相似文献   

6.
李波 《出版科学》2004,(4):28-31
分析出版产业竞争环境中的五种竞争力量,以及中小出版社在竞争中的强项和弱项,并提出相应的竞争战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影响出版产业竞争发展的三种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然后概述数字化所造就的新型出版价值链的构成和特点。通过观察三种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方向,分析其对行业五种竞争作用力的影响,由此来看出版产业未来的竞争格局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我国图书出版产业面临着三大挑战:其一,我国图书出版产业进入了一个深度调整期;其二,信息技术革命对出版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其三,外国资本对我国图书出版产业也存在着一定的冲击。而教辅图书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存在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本文主要从近几年我国教辅图书出版的市场前景、行业趋势两方面,分析我国教辅图书未来发展情况,从而得出强调教辅图书出版中的品牌竞争、数字出版及行业升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迈克尔·波特教授关于驱动产业竞争的"五种竞争力量"的分析框架,对中国图书出版业行业竞争结构进行分析.这里所说的图书出版业是狭义的,仅包括纸质图书印刷品,以及与纸质图书产品有关的音像电子读物,和少量期刊、报纸.  相似文献   

10.
随着5G技术在各个行业和领域的普及应用,中国电信天翼云也逐渐进入重要战略期,行业内外相关竞争者开始布局,现阶段云业务市场整体竞争格局尚未根本固化,依旧有开拓和发展的空间。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电信天翼云作为云业务的主要竞争者之一,怎样结合市场规律以及竞争态势,制定更加科学正确的云业务竞争策略,成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研究课题。基于此,结合实际工作,探讨了5G时代下中国电信天翼云竞争策略。  相似文献   

11.
杨雪梅 《出版参考》2009,(13):I0002-I0003
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民营经济政策的出台,国家对文化出版产业的部分放开,民营书业作为国有出版业体制外力量,得到长足发展。今年4月6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将非公有制出版机构作为新闻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行业规划和管理,这意味着民营力量在中国出版产业的未来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六力互动模型,对移动短视频应用市场诸要素间的竞合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分别界定移动短视频应用市场中行业内竞争者、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互补品、供方、买方六种市场力量的竞合与互动关系,同时结合行业实践以及移动短视频应用特点,着重分析移动短视频企业与六种市场力量之间存在的既竞争又合作关系,致力于为移动短视频应用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民营经济政策的出台,国家对文化出版产业的部分放开,民营书业作为国有出版业体制外力量,得到长足发展.今年4月6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将非公有制出版机构作为新闻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行业规划和管理,这意味着民营力量在中国出版产业的未来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聚焦中国风能产业,以服务于我国本土风电装备整机企业群体获取竞争优势为目标,以为我国本土风电装备整机企业群体提供产业竞争情报产品为需求导向,以分析世界著名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维斯塔斯公司为例,展示产业竞争情报中的国外竞争者分析方法。分析的主要范围集中在四个方面:公司概况;公司产品、技术与管理;公司在全球的拓展与经营;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拓展与经营。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产业组织经济学和竞争战略理论研究数字化冲击下我国图书出版产业的竞争环境.通过阐述图书出版产业五力模型、图书出版产业链变化、图书出版价值链变化,针对数字化带来的新态势,提出了加大版权保护力度,不断搭建各类数字化公共平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优化各环节之间的资源配置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数年之后,中国图书出版行业逐渐进入世界贸易规则适应者的角色,这种转变不仅在于形成在发展中开放、在开放中发展的战略思路,更重要的是,把握产业国际化竞争和全球竞争的大局面,适应行业的动态进步途径,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实现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为中国市  相似文献   

17.
媒介融合给出版企业的竞争环境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本文从产业竞争基础、出版企业价值网络、出版企业核心价值活动、出版产品和服务等层面对出版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将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引入出版领域的价值和意义,并提出出版企业动态能力的概念模型及内容构成.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及文化产业化背景下,中国的出版产业必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出版产业的竞争优势,如何培育、提升中国出版产业竞争力等问题已成为出版管理工作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根据现代产业经济学“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范式考察,可以发现,资本、资源和技术三股力量正在冲击着我国的教育出版业,引起了教育出版行业的结构改变,使行业竞争更为激烈.面对这三股外部力量的冲击和行业结构的变化,教育出版企业必须把握资本、资源和技术的属性,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争取在竞争中获得发展.第一,把握资本的增值性,实施运营资本化发展战略;第二,把握资源的稀缺性,实施产业市场化发展战略;第三,把握技术的革新性,实施出版数字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当前,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出版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行业内外对于今后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着各种分析,其中如何增强中国出版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对于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的竞争力问题,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提出,国家的竞争力与企业的竞争力不是一回事,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国家竞争力还可以保持15年,而企业的竞争力即企业在全球化资产中赚钱的能力仅能维持3到5年.这个判断是残酷的,更是令人警醒的.出版行业也许没有这么严重,但是这个问题显然不可回避.那么出版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如何提升中国出版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在今后出版的全球化竞争中占有应有的一席之地,确实应该提到战略管理的高度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