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论是在文学修养、爱好还是文学天赋上,金庸都具有雅俗二极性,有两个金庸:通俗文学的金庸和纯文学的金庸。金庸武侠小说可以从文本性质上区分为两种“版本”:一种是通俗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旧版”;一种是纯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新版”。在文学观和写作方式上,1970年代之前的金庸小说是通俗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后的金庸小说是纯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前金庸把武侠小说当作通俗文学来写,读者也当作通俗文学来读;1970年代之后金庸从纯文学角度来修改他的武侠小说,读者把它当作纯文学来读。作家金庸不具有统一性,金庸作品也不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2.
朱东辉 《双语学习》2007,(6M):119-119
金庸武侠小说的价值,是可以从多方面来审视的,文章仅从其小说之一《天龙八部》来对金庸作品进行透视。  相似文献   

3.
近二十年来大陆的金庸研究在不断深入 ,研究者主要从思想内涵、艺术形式、文化、叙事学、创作思想、创作心理、文学史等角度来探讨金庸武侠小说的价值所在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同时 ,大陆金庸研究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殿堂中,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本文从金庸武侠小说的读者话语切入其文本的内核,从接受的角度来探究其艺术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金庸小说作为中国武侠文学的重要一隅,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文化意蕴。刘卫英、王立教授《金庸小说母题及中外比较研究》一书从主题学研究方法入手,从16个母题和意象专题研究来阐释金庸小说中的深层意蕴以及某些人类学解读。不同于其他一般性金庸小说研究的论著的是:该书创新性地从部分母题的中外文学主题史来源、以及民国武侠小说代表作的介入等方面阐发,成为该书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视角来观照,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道家和儒家的许多重要思想,构成了金庸小说的底色。金庸小说是把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因子置于现代文化背景下加以激活、再生的成功典范。在用武侠这种文学样式承载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与传播使命方面,金庸是无人可比的。  相似文献   

7.
武侠小说家金庸笔下的令狐冲形象充满了自由的色彩,通过对令狐冲形象的分析,从历史背景的淡化、家庭秩序的悬空和价值观念的超越等三个角度入手,来探究金庸对自由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在二十世纪中国学的殿堂中,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大读的喜爱。本从金庸武侠小说的读话语切入其本的内核,从接受的角度来探究其艺术的真谛。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对金庸的研究中诸多论者多是站在精英文化的立场来审视金庸,而忽视金庸小说作为通俗文学本质存在的特性与价值,本文试图去唤醒这种倾向,把金庸还原给大众,并对金庸研究提出应找寻真正属于它的新的评品视点。  相似文献   

10.
从个人生活经历上看,金庸明显具有双重身份:作为成功报人、政论家的查良镛与作为武侠小说家的金庸。这也决定了金庸不仅仅把武侠小说当做历史和文学故事来写,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在其小说创作中宣泄他作为政论家的政治热情,表现其内心的政治思考和抱负。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正是其前者身份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政治情结,对其武侠小说创作的成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金庸是武侠小说的写作高手,其塑造的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往往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人们之所以如此迷恋金庸作品,除了他的精湛写作技巧外,还在于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够从哲学的高度来提示人生和社会的真谛。现选取金庸作品中的部分代表人物进行简单的哲学分析,与同仁共欣赏。  相似文献   

12.
万雯雯 《文教资料》2007,(34):105-108
金庸小说的持续升温是当代文学值得深思的热点问题。本文试从金庸小说结尾的艺术特色管窥金庸小说的成功原理。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分析金庸小说结尾艺术特色:从交待故事结局的内容上来看,金庸小说的结尾是封闭式与开放式的辩证循环,金庸小说的结尾常常显出悲喜交加的结局;从完成叙述的形式来看,金庸小说的结尾形式是多样元素的集合。然而仅有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局或眼花缭乱的叙述文字是不够的,叙述方式与结局的协调才能形成完美的结尾艺术。金庸小说的结尾乃至整部小说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传统武侠小说人物塑造是按照符合传统文化思想规范的原则来进行的.金庸以现代的人文主义精神对这种模式进行了改造从而塑造了全新的武侠小说人物形象.文章从人性、人格、人心和人生等方面来分别论述上述特征,从而给予金庸武侠小说的人物塑造以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宋朝著名词人柳永的作品流传甚广 ,以至人们说 :“凡有井水饮处 ,即能歌柳词”。用类似的话评价金庸的作品 ,也毫不过分。可以说 ,凡有华人的地方 ,则有金庸的作品流传。从青春少年到白发老人 ,从学者教授到农夫工匠 ,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中都有大量的“金庸迷”。国际性的金庸学术研讨会已开了三次 ,金庸的作品之一《笑傲江湖》 ,已被中央电视台改编拍摄成电视连续剧正式公映。本文拟从人才成长的角度 ,剖析这部作品的意义。《笑傲江湖》 ,应把它当成一部阐发人生哲理的作品来读 ,透过小说描写的刀光剑影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  相似文献   

15.
<正>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封笔后,仍有好学之心,为此,他向北大递交了读博的申请。然而,金庸这样的大人物,名气太盛,地位显赫,高龄读博,谁都不想收他这个烫手的山芋做徒弟。无奈,金庸为读博之事碰了一鼻子灰。但是金庸却并不气馁,反而坚定了拜师北大袁行霈老先生的信念。机会终于来了。有一次,金庸受北大中文系李铎教授的邀请来北大演讲。结果在办公室,金庸见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袁行霈老先生。令  相似文献   

16.
金庸小说作为大众艺术的探讨,主要还纠缠在是“雅”还是“俗”这个问题上,还没有真正从大众艺术本身韵多层次视角来研究。借鉴西方的六种大众艺术理论,可以对金庸武侠小说作为大众艺术的价值进行多维探讨。  相似文献   

17.
金庸小说在武侠叙事之外,还有一个言情叙事的存在。其作品通过言情叙事来彰显人的生命价值,从情爱本质的拷问中展示人性的复杂与深刻,情侣们携手江湖还表现了金庸小说对诗意生存理想的追寻。小说中丰富的言情话语已经构成情爱诗学。  相似文献   

18.
提出金庸小说使武侠小说从人们眼中的"俗文学"步入到"经典文学"行列这一过程,正是对中国武侠小说的一种超越这一观点,从金庸小说的武、现代精神以及"金庸热"这一怪异的阅读和研究现象入手,简要论述了金庸小说的"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笔者从小学开始阅读金庸小说,可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金迷”了。虽未曾与金庸先生谋面,但有幸得到他亲笔书写的赠言,一段与金庸先生忘年“神交”的历程由此开启。笔者也由一名业余的金庸小说粉丝,逐渐成为金庸小说的研究者。笔者一家祖孙三代皆为“金迷”,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和影响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0.
作者深情回顾了从80年代初第一次读到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到后来有缘与金庸先生相见,几度当面采访,为金庸先生写下多篇报道在《中国青年报》上刊发的经历,展现了作者对金庸先生作品及其个人喜爱、了解、认识的过程,并以自作的一阕词表达了对金庸先生仙逝的深深怀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