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比较"、「比較的」分别是汉语和日语中的程度副词,其功能是对程度加以比较.在比较事物时,以是否依据客观标准、主观标准,着眼于性质、状态的比较这方面,二者是完全相同的.在负面评价方面,"比较"和「比較的」的修饰范围不同,"比较"虽有一定的限度,但范围比「比較的」要大,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在程度和模糊量词方面,"比较"、「比較的」是允许和数量词共用的.在否定命题方面,"比较"多修饰形容词,但多修饰肯定形式,不太修饰否定形式;「比較的」除了肯定命题以外也可以参与否定命题,以比较肯定性程度和否定性程度.  相似文献   

2.
「もつと」与"更"分别在日语和汉语中担当程度副词,具有使程度得以加深的功能。以"社会标准"和"个人标准"角度评价事物程度性时,二者是完全相同的。但在量性和制约性方面,「もつと」能使动作与表示时间、数量相关的模糊量词一起使用,能在量性上对动作起到制约作用。而"更"与模糊量词共用时,表示状态量,但不能制约、修饰动作。在否定命题方面二者既可修饰形容词的肯定形式,也能修饰其否定形式。  相似文献   

3.
文言中肯定否定也有量的差别。它们区分出:完全肯定或否定;部分肯定或否定,姑且称之为半肯定、半否定;超过肯定或否定,不防称之为过肯定,过否定。半肯定一般由表不完全义副词如“劣”“差”“略”等修饰构成,隐含相当的否定。半否定的构成,或者用半否定形容词“难”修饰,或者以否定副词修饰“必”“易”等,或者否定词前由不完全义副词修饰,都隐含相当的肯定。过肯定基本上是由“太”“泰”修饰的肯定句,隐含相当的否定。过否定有说出和不说出隐含的肯定意义两种形式,一般由否定词修饰唯一义副词如“惟”“独”“但”等构成。“半”“过”表达法,不仅适应了事物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反映需要,而且满足了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复杂交际的具体环境的表现要求。它们字面义和隐含义的结合,大大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具有明显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4.
「多い」这一形容词无论是在汉语还是日语里都属于比较特殊的存在,它不能单独做定语.从语义上可以观察到它不表示事物的个别属性;通过与「たくさんの」「多くの」的对比,发现「多い」所表达的数量多带有相对性;但「多い」短语可以做定语,常见于表示比较,存在领域的文脉中.  相似文献   

5.
张莹 《时代教育》2012,(7):194-195
日语和汉语都有表示做某事很难的表达方式。本文选用最常用的两个表示困难的接续词「~にくい」和「~づらい」进行比较。这两个词在意义和用法上既有相同点,又有很多不同点,所以其汉译也存在相同点和不同点。然而由于汉语中常用"难""难以"来表达困难,所以这两个词在译为汉语后其不同点往往会消失。本文以「~にくい」和「~づらい」这两个词为对象,研究日语中的困难表现及其中文译文。本论文首先分别分析了这两个词的意义、用法和汉译;然后进行比较并对「~にくい」和「~づらい」这两个词及其汉译的异同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6.
一、什么是命题? 所谓命题,即数学上的一个判断。既是判断,就只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无法进行肯定或否定的,就不能称为命题。如“我正在说慌”因为无法判定它的真假,就不是命题。此外,命题还具有确定性。即命题对象的最小外延(命题对象的大前提)不能改变。二、命题的分类命题依质可分为肯定命题和否定命题。用肯定形式叙述的命题,称为肯定命题,如“2是偶数”即是。用否定形式叙述的命题,称为否定命题,如“3不是偶数”即是。命题依量可分为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全称命题涉及命题对象的全体,命题中有全称词“凡”、“都”、  相似文献   

7.
谈表比较的“连”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力从句式、句义两个角度考察汉语“连”字句表比较的用法。从句式看,有隐性单句句式A、显性单句句式B1、复句句式B2,三者肯定、否定形式的转换以比较项X、Y的关系为基础,实质上与A式的预设息息相关。从句义看,“连”字句表比较有确实、虚化之分,这两类的差别皆可从形式上验证。  相似文献   

8.
副词"怪、很、十分、太、非常"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副词比较是词语比较中的难点,"怪、很、十分、太、非常"几个词作为副词使用的频率较高,也比较容易混淆,因此需要对这几个词进行比较.这几个词在表示程度高低、修饰的词语范围、否定形式和否定词的位置、否定词意义以及这几个词的重叠形式等方面存在共性和差异,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应注意.  相似文献   

9.
在构句中,「見過ごす」常以自身否定的形式构句,或与「ことができない」「わけにはない」「てはいけない」等句型呼应使用;既有以"命令.依赖"的形式结句,也可与「してやる」的句式搭配使用。这些句式特征是由「見過ごす」的语义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一些近义词,虽然这些用法表面上看起来很相近,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多差异,像「まで」、「までに」、「までで」这三个用法,对于学习日语的学习者来说比较容易混淆。因此,只有学会正确区分这些近义词,才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达到良好的交流效果。本文就「まで」、「までに」、「までで」这三个近义的用法进行了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11.
南阳方言中有三个特殊的否定词"白"、"嫑"、"侯",加词缀后构成三组否定词。它们多与动词或形容词组合,表示不同程度的否定,一般表示劝诫或禁止,口语性较强。  相似文献   

12.
人类学意义上的“制裁”是一个中性词,系指任何社会群落、群体或组织得以存在所必需的社会控制方式。藉由“制裁”来探讨班级管理,可以超越传统上“奖”一“惩”二元化管理的简单套路,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教师“强权”控制下的僵化模式。班级组织中的“制裁”,可以从正式与否及正性还是负性两个维度大致区分为“正式的正性制裁”、“非正式的正性制裁”、“正式的负性制裁”和“非正式的负性制裁”四种类型。科学的班级管理和良好的班风建设,应恰当使用正式的正性制裁,均衡非正式的正性制裁资源,慎用正式的负性制裁,克服非正式的负性制裁。  相似文献   

13.
“把”字句在近代汉语中已是一种使用非常普遍的句型,使用频率高,结构形式复杂。《水浒全传》中“把”字句共有1500余个,可概括为10余种句式,其绝大多数介词宾语都是有定的,有定或无定是其句法位置赋予的,动词语义上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处置”:客观处置和主观处置,其否定词“不”前置的限制非常严,它在近代汉语中的普遍性和常用性,与其语义角色的复杂、丰富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对司马迁及《史记》褒抑不一的众多评议中,尤以班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的论断最为著名。先哲时贤,或认为班氏误将司马谈之言等同于司马迁之意,或以为司马氏父子价值取向不同,“黄老”“六经”异学,多持批评否定之态度。尽管从汉武帝时代已经开始崇扬儒学,但黄老政治依然在社会诸方面保持强动的影响。具体言及司马氏父子的思想价值取向,虽然呈现出复杂的情况,但总体而言,司马氏父子还是推崇“黄老”之学的。降至东汉时期,儒学完全占据政治统治地位,而这一变化正是班固批评司马迁及《史记》的主要动因。细绎班氏之语,从中寻觅两汉思潮变化的轨迹,则是更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言志"说与"摹仿"说出自中、西方不同的诗学话语体系,在美学内涵和价值追求方面有着巨大差异.但它们共同体现了对文学艺术的某些本质规律的探索和认识,都很重视艺术的社会作用,其终极价值关怀是一致的,本质上都是"为人生而艺术"的.  相似文献   

16.
动词性主语句是指以光杆动词或者动词的各种扩展形式作主语的句子。它要求谓语必须是对主语进行判断、评述等。就动词性主语句的主语部分而言。光杆动词、动词的各种扩展形式都可以出现在主语位置上。但不同形式的动词性词语作主语的自由度并不相同。同时,动词的不同形式、不同次类的动词作主语的潜在能力、实现形式、出现频率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增强语是增强语义的词语。它从假定的标准出发,在程度上逐步增强语气。因为增强语是一个比假定的标准更强的词语,因此,它要求被修饰的词项或单位是可分等级的。增强语分为最高程度语(表示语义递差度的上限)和提高程度语(表示一种很高的程度,即在语义递差上很高的一点)。许多可作增强语的形容词对它们所修饰的名词是严加限制的,起增强语作用的副词只能和可分等级的动词连用,而有些则只能和某些动词连用。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和《诗品》都具有宗经色彩,其共同之处在于都以经典为文体或创作渊源,都崇尚雅正文风,都重视“比兴”,而且更赞赏“兴”。其不同之处在于《文心雕龙》侧重在宗经之义,《诗品》倾向于宗经之法,在对“比兴”的诠释上和对待四言诗体的态度上,《文心雕龙》比《诗品》要褊狭、保守得多,因而二者的宗经程度也就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和严羽的《沧浪诗话》一前一后,饱含着作者对杜甫及杜诗的热情称赞之情.但两部诗话颂扬的主要方向是不一样的.它们代表了颂扬杜诗的两种方向:《岁寒堂诗话》重视杜诗的思想性,《沧浪诗话》重视杜诗的艺术性.尽管各有缺失,但在研究杜诗学上,它们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是杜诗学上不可跳越的两层阶梯.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笔下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有“女扮男装”的人物形象,她们改装目的有“防御”和“进攻”两种:防御男人对她们贞操的破坏;攻入男性把守的社会建功立业。“女扮男装”后她们有的能自觉按照男人的行为标准去做,以进一步契合男人身份,而有的只是套上了男性的服装,做的还是原来的那个“她”。在她们不同的目的后面掩藏着共同的男权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