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05年8月29日,兰州华侨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华侨实验学校”)正式建校。华侨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面对区委区政府办满意教育的期许,面对学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我们求索、探寻、实践与创新,最终找到华侨实验学校的发展路径,那就是:厚实人文华侨,打造精品华侨,创新特色华侨,最终构建和谐华侨。  相似文献   

2.
华侨是一个具有“二重角色”的海外移民群体,“华侨”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有其不同的内涵。鸦片战争前大都是用“唐人”、“贱民”、“化外颓民”等称呼华侨,后来又有“猪仔”、“苦力”、“华工”等词语。当前对于华侨的含义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本认为,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不承认双重国籍,使得移居海外的人中具有中国公民身份比例大幅度减少,因而“华侨”一词已逐渐落后于时代,应该以“华人”取而代之,或将两合称为“华侨华人”。  相似文献   

3.
华侨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支持十九路军抗日,捐款捐物,支援祖国抗日军民,开展各种抵制日货的活动,充分体现了海外华侨的爱国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试就海外华侨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精神上积极鼓励十九路军抗战,捐款捐物支持祖国抗日军民,开展国民外交和各种抵制日货的活动作一个论述,以纪念他们对中国人民抗日事业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自19世纪中叶厦门开埠后,闽南人大量移居海外,他们辛苦劳作,将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托付回家乡,一代又一代的闽南华侨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由此产生了华侨和国内家眷及亲友进行联系勾通的侨批业。侨批成了华侨与侨眷重要的情感纽带,也造就了闽南侨乡独特的侨批文化。而这一文化又深深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本文拟以早期闽南水客为例,对近代闽南侨批文化,作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论文主要探讨全球"汉语热"对海外华文教育、华文传媒以及对华侨、华人与当地民族关系产生的积极影响.本文认为"汉语热"所展示的丰富内涵,即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和人们对中华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尊重,实际上表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正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6.
华侨华人研究是一门以特定人群为研究对象的学问。20世纪初,梁启超先生的《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掀开了我国华侨华人研究的序幕。二三十年代,热衷南洋问题研究的学者又发表了一些有关华侨华人的著作。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华侨华人研究只是一门不成规模的边缘学科。20世纪80年代至今,华侨华人的经济实力增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使华侨华人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华侨华人研究也应运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研究领域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等诸多学科的一门“显学”。但总体来看,我国的华侨华人研究还处在初级阶…  相似文献   

7.
<正>在近代史中,南洋华侨教育一直与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近代南洋华侨教育的研究,有利于加强华侨社会与祖国之间的联系,对于形成并保持民族精神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吴明罡对南洋报刊等大量原始文献进行分析,从社会学、教育学、文化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南洋华侨教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写成了《近代南洋华侨教育研究》一书。  相似文献   

8.
褚乐平 《丽水学院学报》2011,33(6):16-18,24
在华侨出国的动因中,贫困是主因,交通便利、人口众多是次因,而青田作为交通落后的山区小县城却走出了众多的华侨,这固然有其特殊的人文历史原因,但独具特点的乡土宗族意识无疑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意识也使青田人成为海外华侨华人群体中独具特色的一支。研究这一问题对促进丽水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华侨经济与本地经济的互利互动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西合璧"的碉楼在开平盛行不是历史的偶然,它是当时社会和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华侨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对当前日本华侨学校发展状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华侨社会内部结构产生了很大变化,新华侨华人逐渐成为华侨华人社会的主体,为日本华侨学校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促使历来以民族教育为中心的华侨学校在教育方针、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升学状况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华侨学校也面临着需要逐步解决经费、规模、师资等束缚发展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1.
国民政府时期广东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难侨救济活动,在难侨的收容、遣送、留医及安置方面做出了不少实绩,体现了其现代政府的职能。两次救济在政府初衷、政策及效果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反映出二者不同的时代背景及所处政府职能转换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12.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全世界影响巨大,华侨主要聚居地区东南亚也深受其害。由于深受所在国经济环境的影响,东南亚华侨经济本身存在着经营分散、产业落后的弱点。东南亚各国早已成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在国际贸易中,只能被动地接受帝国主义的裹挟,因而经常牺牲华侨的利益,以维系其统治。在经济危机波及东南亚地区时,东南亚各国政府相继出台了排华的经济、移民政策。华侨经济深受其害。尽管国民党政府对华侨投资极为重视,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若干地方政府对华侨投资也采取了积极鼓励的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华侨投资国内,也受到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1928年以后,由于官僚资本的垄断扩张,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压缩了其发展空间,并在客观上对华侨资本产生了排挤、制约的严重后果。为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华侨转变其经营方式,在生产经营上开源节流,在资本经营上越来越多地采取资本联合,并通过侨汇转移财产、直接投资国内等措施,力图减少损失。但因诸多因素的影响,最终未能摆脱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华侨华人的现状、回顾中国侨务政策的历史沿革和变迁的基础上,针对新的历史条件下侨务工作的任务和特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具有中国侨务文化理论特色的方针政策以及战略与对策,构建和谐社会,早El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4.
晚清政府在军事和外交上的失利,洋务运动和变法维新的兴起,科举制度废除和新教育的开始,海外留学政策的演变等动因的交互作用,使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得以肇始和发展,并相继产生了三次留学高潮,持续不断的留学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从近代高等教育的人力和组织保障到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从适合中国国情教育模式的探索到高等教育制度体系的建立,都无不与近代留学教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华侨华人规模较大地移居越南。越南封建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华侨华人政策,并逐渐细化,使对华侨华人的管理有例可循,有法可依。越南封建政府对华侨华人政策的变化,主要是以其国家利益为核心,同时受中越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印度尼西亚排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尼西亚是海外华人重要的聚居地之一,但同时也是海外华人遭受劫难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缘何屡屡发生排华事件?本文从心理因素、经济差距、民族主义和国家政策四个方面出发,对印度尼西亚排华问题做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力图找出印度尼西亚排华问题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对于华侨史的研究关注较晚,大约起步于民国时期。此后的研究成就体现之一是对华侨贡献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中国革命与抗战、经济建设、教育建设和侨乡建设四个方面;之二是对华侨国外生存状态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华侨同化、华文教育、国外待遇及政府政策四个方面。至于其中所存在的诸如研究理论、内容、史料、研究人员等方面的不足,有待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8.
近现代史上,中国政府对公民海外安全的保护,历经清朝的“无心也无力”,民国时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和新中国“有心更有力”过程。现在,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政府对公民海外安全的保护已进入全方位、广覆盖、机制化的新阶段,中国人在海外已经有可靠和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逃避清政府的压迫以及掠卖华工等原因,华侨人数猛增。华侨素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如建立革命组织,积极发展革命力量;创办各种进步报刊,大力宣传革命思想;踊跃捐资筹款,为革命提供经济援助等。华侨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决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20.
地处福建内陆的明溪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双重因素影响下,青壮年出国到欧洲谋生逐渐成为一种潮流,遂使明溪成"海西新侨乡"。移民在国外和进城务工相比因二者在距离的远近,和中欧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环境等不同的因素作用下,移民对侨乡建设在思想观念、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以生态立县、强县的前提下,以情系故乡作为情感纽带,留住人才,创立品牌作为辐射效应,吸引更多侨资、外资和民间资本的强势投入,使"海西新侨乡"在"海西"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又快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