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元治理是对治理的反思,强调科层、网络、市场治理模式之间的调和。元治理更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强调为实现共同目标政府应履行元治理者职责。为此,政府需要加强内部与外部元治理,构建"强政府—大社会"模式,塑造服务型政府与法治型政府,以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促进政府治理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2.
政府治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政府管理相比,政府治理有着参与主体多元化,体制的多样化,机制的法制化,信息公开透明化,绩效考核科学化等特点。积极推进有效的政府治理,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之文化自觉精神。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是导致地方治理失效的重要原因,而地方政府职能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地方政府与社会合作互动模式不成熟又是导致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的主要原因.重塑地方政府公信力需要变革政府对市场和社会的单向管控模式,不断明晰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培育多元治理主体;不断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健全公民治理机制;不断加强公民治理与地方政府治理的合作互动,探索政府、市场和民间组织的多元协同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政府治理模式向新型政府治理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契约制作为主要的革新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政府治理领域。展望我国政府未来改革发展方向,一种以契约为基础的政府治理模式,将为我国实现善治的目标带来新的前景。在对契约的政治学、经济学与管理学渊源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契约型政府的治理模式,最后探讨该模式对于我国政府改革的借鉴与启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转型经济研究为分析经济转型与政府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经济转型与政府治理变革是当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两个基本变量,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都受制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体制性约束。1978年以来由计划向市场的经济转型既是政府治理变革的后果,又构成后者最根本的驱动力。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政府应适时地调整治理理念,协调合法性与合理性、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重塑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建构有效政府,实现社会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同时,政府治理也面临一系列体制性约束因素。  相似文献   

6.
转型经济研究为分析经济转型与政府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经济转型与政府治理变革是当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两个基本变量。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都受制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体制性约束。1978年以来由计划向市场的经济转型既是政府治理变革的后果.又构成后者最根本的驱动力。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政府应适时地调整治理理念,协调合法性与合理性、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重塑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建构有效政府,实现社会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同时,政府治理也面临一系列体制性约束因素。  相似文献   

7.
政府绩效评估是由多个层次和多种不同需求的政策主体一起构成的复杂治理网络,政府、公众与专家的主体类型划分基本上涵盖了治理场域的相关组织要素与政策系统。场域治理是一种价值互动与认知建构的关系化过程,政策主体的价值差异有助于理解组织场域的结构性意义。政府、公众与专家是政府绩效评估治理场域各类行动者的“组织原型”,三者是组成场域的核心要素。场域研究是结构与行动的有机统一,政府绩效评估政策主体的治理场域首先根据组织规则和任务目标来设计。当然,政府绩效评估治理场域中的政策系统与组织制度之间、主体关系与治理行动之间还存着在系统抵牾、结构张力与耗散效应,这在某种程度上抵减了政府绩效评估的政策效果与整体治理效能。总体来看,政府绩效评估的治理场域是围绕评估问题而生成,政府、公众与专家是因评估治理的需要而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组织场域本质上是一种关系系统,政府绩效评估治理场域的特征在于主张各种要素与组织力量是相互依赖和相互磨合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协商治理"模式的提出,试图扭转传统意义上政府一元化的治理模式,但在"协商治理"模式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们忽视了治理主体与治理能力、治理责任之间的关系,贸然认为"协商治理"是职业教育善治的最佳方式,显然这是一个误区。职业教育"协商治理"模式本身是一种较好的治理模式,但这个模式不能忽视政府的主导作用,否则将无法发挥"协商治理"应有的作用。因此,只有实施政府主导下的"协商治理",才能真正体现治理主体、治理能力与治理责任的对应,才能真正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因此,在明确政府主导下的"协商治理"模式目标之后,需要从法律政策、产品与服务、经费支持、办学自主权、质量监控等八个方面来明确政府的治理责任定位。  相似文献   

9.
政府会计制度是国家制度体系中重要的治理子系统,合适的制度安排和制度供给可以增进国家治理的效率与效果。以国家治理有效性五维度模型(即制度化与规范化、民主化、法治化、效率、协调性)为基础构建分析框架,以新制度主义分析范式对国家治理与政府会计制度体系进行重构与耦合,并通过政府会计制度的变迁历程剖析政府会计改革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演进逻辑,试图探寻制度顶层设计的路径及其治理效率,从而增强政府会计制度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背景下有效回应社会治理需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地方治理理论强调地方政府、社会与市场组织和公民自组织的良好合作,具有十分明显的西方社会话语特征,但在我国特殊的历史务件和体制环境中,地方治理更倾向于强势一方的地方政府的治理,形成了强政府治理的苏南模式和市场先行、社会参与的浙江模式两种典型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反映了西方话语特征的地方治理理论在中国有其自身的适应和发展空间,具有明显的地方政府主导色彩,社会的参与治理也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推进。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的主导与推进。使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正朝向构建多中心治理结构、深化服务理念和由“善政”走向“善治”的趋势变革。  相似文献   

11.
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已成为上海市浦东新区一种新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形成五种模式。教育评估作为服务模式中一种,是“服务之服务”。它的特殊性在于能为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提供保障。本文对教育评估在政府购买教育服务中的作用作了分析并提出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多元化改革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目前已初步构建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和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体制。但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还存在投资主体相对单一、政府投入不足、教育成本社会分担体系不健全、政策制度改革滞后等问题。高等教育投资体制要真正实现多元化,必须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在政策制度上激发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优势,提高高校的教育成本分担贡献率。  相似文献   

13.
由于国家在推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依附于国家的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文章通过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阶段中相关政策的梳理与分析,提出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调整的建议:首先,政府应转换职能,从管理者身份转换到服务者身份;其次,构建民办高等教育具体、细致、完整的政策体系,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向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最后,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要补充和完善我国的教育法律制度,要明确规定政府对教育承担的责任,确定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并且能够保证落实到位,要制定教育救助法律制度,要制定有效的措施,保证免费义务教育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投资是各级政府的责任。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投资存在着难以保证义务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政府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中所占比例较低,而家庭却承担了较大份额的经费,进而导致中小学生较高的辍学率以及义务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等问题。其原因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投入主体责任不清以及政府教育投入不足有关。而加大中央、省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建立经常性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分期分批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免费上学和加强义务教育投入法制建设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柬埔寨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教育支出、家庭教育支出、社会团体和宗教人士捐助、政治家的捐赠、学校自筹资金以及国际援助等。目前,柬埔寨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总量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以政府教育投入为主的多渠道集资格局逐步形成,家庭在教育方面的开支逐年增加。但是,柬埔寨教育经费的投入仍然不足,政府需大力发展本国经济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教育经费的充足。  相似文献   

17.
平均指标、变异指标显示我国各地区之间职业教育预算内生均拨款差异较大.相关分析及推论证明:财政收支水平、中央转移性支付力度和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差异造成了职业教育预算内生均拨款的地区差异.要缩小职业教育预算内生均拨款地区差异,中央政府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转移性支付的力度,拓宽转移性支付的范围;地方政府应规范其在职业教育财政拨款中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掀起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改革运动,是以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理论为其教育政策的指导理论.哈耶克认为,为了实现自由价值和效率价值,政府应当从教育领域中退出,并将教育的运作及教育秩序的建立交由市场,因为国家及政府通过排他性权力的运用,可能会导致对人们自由的干预,也同时带来教育的低效率.然而,市场理念引导下的西方教育改革,也引发出有关教育的平等问题及教育终极价值追求问题.  相似文献   

19.
With the understanding that moral education is interpreted as bo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look at the ideopolitical emphases in government moral education documents since the adoption of the open policy in 1978. The analysis will be focused on three particular aspects, namely (1) the changing perception of the role of moral education, (2) the changing emphasis on what moral education should achieve, and (3) how such change of emphases would reflect the changing social and political circumstances in China. In sum, this paper argues that government documents on moral education can be a significant indicator for tracking social transition in China.  相似文献   

20.
2012年岁末安倍晋三第二次出任日本首相之后,着力推动改革在社会各领域的开展,以“教育再生”作为教育领域改革的基本政策方向。“教育再生实行会议”在成立之后的6年多时间里共提出11份有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建议书,直接指向大学改革与发展的是第三份建议书“关于大学教育的应有发展态势”和第四份建议书“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及大学入学者选拔的应有方式”。以建议书为依据,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多项大学教育再生政策,一方面以项目形式推动适应全球化趋势的人才培养与科学技术创新;另一方面通过立法,以法律的形式体现政府政策,推动大学改革的深入。同时,日本政府还将“大学教育再生”与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联系起来,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到2040年日本高等教育走向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