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下半叶,西方音乐学界形成了反审美自律潮流.在反审美自律潮流下的众多著名学者,如希奥多·阿多诺(Theoder?Wiesengrund?Adorno)、劳伦斯·克拉默(Lawrence?Kramer)、苏珊娜·麦克拉里(Suzanne?McClary)以及理查德·塔鲁斯金(Richard?Taruskin)等等,纷纷提倡通过社会文化来理解音乐活动,使得以审美自律性为基础的音乐史学变得式微.中国学者顺应了反审美自律潮流,他们在撰写西方音乐史时同样着重于展现音乐背后复杂的社会关系.但是,音乐史是音乐的历史,音乐作品的审美自律性是我们无法绕开的因素,卡尔·达尔豪斯(Carl?Dahlhaus)曾围绕如何保持音乐作为社会文化和审美艺术之间的平衡问题展开过大量讨论.如今,我国的西方音乐史撰写同样遇到了如何平衡审美和文化的问题.本文以达尔豪斯和利奥·特雷特勒(Leo?Treitler)的音乐史观为基础,并以王晡和塔鲁斯金的音乐史著作为分析文本,探讨审美自律性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撰写音乐史时不应执着于用"文化的"或者"审美的"方法去统一全书的叙述,而是应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当一部作品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文化联系时,书写应当淡化审美自律的方面.反之,当一部作品表现出明显的审美自律性时,书写应当淡化社会文化的方面.本文希望通过对审美自律性地位的重新思考,来唤起人们对作品本身的重新关注,并为未来我国的西方音乐史撰写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传统美学观认为,审美现象只是艺术范畴内发生的特殊精神活动,人类 的非精神活动领域并不存在审美,因而审美是不带有任何功得目的的,但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看,人类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它虽不同于纯艺术的精神创造,但同样具有审美性,这是由于艺术的精神性创造和非艺术的创造都根源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社会心理,是在社会心理的中介性影响下进行的审美活动,因此,审美既属于艺术明世界,也属于非艺术的物质说明世界,是精神和物质的复合性活动,同时又都负有特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也即具有一定的功利目的。  相似文献   

3.
《庄子》"环中"思想的理论内涵包括绝对待、超时空、合虚实、一动静、超功利等几个方面,它比儒家的"中庸"、佛家的"中道"更富有审美意义.其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养生与处世两个方面,主张用审美的、艺术的眼光来审视人生、审视生命.《庄子》的"环中"思想,契合了审美观照中主体的心理机制,揭示了审美心态与审美想象之间的辩证关系,影响了中国艺术对虚实关系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论老舍的文学批评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文学批评家的老舍,他的文学批评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及西方文学批评的某些特色,从而形成了颇富个性色彩的艺术审美型的文学批评观.抗战后,他的文学批评观逐渐向社会功利性倾斜,但基本上保持了艺术审美和社会功利的双向选择.  相似文献   

5.
用无功利美或审美界定艺术并不符合艺术发展实际,也是对康德"审美无功利"思想的误读、误用。审美无功利主要集中在审美主体的态度上,侧重自然美,并非艺术美。康德曾较为明确地指出了艺术美属于"依附的美",并非"自由美",并且认为"依附的美"才是"美的理想"且高于"自由美"。康德对"美的艺术"说明和划分及其对无功利审美原则的应用,只是一种类比和尝试,并非成熟的艺术理论。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下,培养创新型人才,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社会功利因素的影响,制约了对学生创新能力、人格修养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作为人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审美情感、品格修养的提升有着别的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通过对目前高校加强审美情感教育的必要性、迫切性、重要性的分析,对高校艺术教育提升审美情感的途径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从创作者与观众的身份关系,文化解读方式的颠覆,城市文化审美的碎片化,以及未来体验感的塑造等维度来研究新媒体艺术传播的社会性交互特征与文化力量。通过对新媒体艺术带来的社会影响和大众审美变革进行分析,围绕新媒体艺术作品案例本身对其社会性交互特征进行研究。新媒体艺术因本身的社会交互性而影响现有的大众话语领域,这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具象表现,也是个体和社会审美知觉改变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主要是要求人们用一系列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而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联结点在于审美对道德自由感的培养,个体服从社会道德规范的"他律"行为转为"自律"行为可以借助于审美来完成,具体体现为审美对个体崇高感的培养上面。因此对于高级情感日趋成熟、稳定的大学生,我们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引入审美教育机制,以改进方法,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人们在审美鉴赏时,过分强调审美的超功利特征而对其社会功利目的漠然视之现象,提出审美功利性与超功利性是相互统一的.  相似文献   

10.
音乐艺术以其特殊的魅力而经久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它以自身的独特特性服务于社会,通过音乐功效实现其对人类社会的教化作用和其他功能,从艺术学的视角来看,音乐艺术有提升人类社会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两大方面的功效,它在以审美功能为主导的网络系统中,相互渗透和融合,对于人类精神层次的提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层面和其社会功能作用层面,探讨音乐艺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和发展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审美教育是施教者按照时代的审美理想,以一定的审美对象作为媒介,向受教育者施加审美影响,愉悦他们的性情,使他们的性情和心灵得到陶冶与塑造,成为一个心理结构完善发展的人,从而达到个体与社会及自然和谐统一,共同进步的目的。由于艺术一般被认为是主要的审美对象和审美价值或审美文化的典型,因此,艺术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的教育,所以,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美术的审美能力是欣赏、鉴赏美的事物和美的作品以及通过艺术形象来把握现实活动的能力。而这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有关审美价值的学说是近代才有的,但是,我国有关文艺审美价值的思想,却早已有之。这种传统美学对艺术价值构成的认识,历来有以儒家思想为主的社会功利审美价值观,与以道家思想为主的陶冶性灵审美价值观。儒家的社会功利审美价值观可以追溯到其创始人孔子。下面试对此加以描述与审视: (一) 政治价值。受传统礼乐政治文化的影响,孔子极为注重文艺审美创作的政治效益。这是与西方美学家的价值观不同的。在西方,美学家们往往着重强调文艺的独立地位和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绘画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方式,其美学渊源可以上溯至先秦,其中儒、道两家对绘画风格影响较为深远.在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社会时期,审美方式随之变迁转移.文章拟通过对"神境"、"逸境"与"禅境"切点式的剖析,体悟中国传统绘画所具有的独特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4.
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总的来说只有两个字。即“反叛”。在艺术范畴内部的“现代性”是自觉地与古典艺术理性知识主义、社会道德主义与和谐秩序主义的传统范式相对抗.企图超越既有的艺术传统,转向感性、非理性、非秩序与艺术独立自律,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艺术价值观念;同时,在西方社会现代化的“现代性”实现过程中,现代艺术也是对其中暴露出来的危机一面的反映。艺术家们不满于社会现代性带来的诗意丧失、人性失衡与价值失落,渴望用审美的维度来拯救现代人.从而转向感性个体的审美。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毫无疑问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焦点性话题之一.在众多艺术门类中,20世纪末诞生的新媒体艺术通过对各种传统艺术所进行的美学观念的改造,确立了自己现代性的美学方法和原则,形成了新媒体艺术的现代性审美维度.新媒体艺术的现代性审美维度主要体现在其突显的精神性维度和制度性维度这两个方面,而在这两个维度中又分别包含有机联系的若干个重要维度.在精神性维度中,新媒体艺术又包含了人的主体性的立体维度、解放维度、体验维度;在制度性维度中包含公共领域的自律化维度和公共权力的民主化和契约化维度.新媒体艺术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维度分析,对于我们理解新媒体艺术在当代的复杂命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尔库塞强调艺术的功利目的,艺术在批判、变革当代资本主义的革命进程中,通过“形式专制”的独特方式表达被压抑的人性,实现启蒙。他超越了浪漫主义哲学的“审美无利害论”和非理性主义“创作是本能的某种达成”的观点,由于他确立艺术观的基点是先验的普遍人性观念,致使艺术重新沦为传达观念的工具,而与“自律”规律发生矛盾,最终成为贵族化的,脱离人民的先知先觉者的特权。  相似文献   

17.
艺术自律是一个重要的现代美学理念,它是伴随着美学学科的出现而诞生的。从审美自律发展到艺术自律,艺术自律论经历了产生、发展、高峰的一系列过程,甚至一度成为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普遍准则,并对中国的当代艺术产生广泛影响。因此,对这一理论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按照接受美学的理论,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重要载体,文学及文学作品通过情感投射和移情的作用,让读者与作者在文本中相遇,实现一种理想状态的"共鸣"。在文学作品创作和接受的过程中,纯粹的文学观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换言之,尽管长期以来关于文学是否能够脱离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而存在的讨论从未停息,但是,纯文学引起审美主义的文学主张(在一定的群体中)形成了一股独特的文学思潮。从理论上说,纯文学主张源于康德的"审美无功利"之说,即美的艺术作为一种境  相似文献   

19.
"以彰显功利的方式超越功利",构成了当前时尚文化既与传统艺术根本一致、又有别于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充分显示了审美超越功利不仅有去功利的方式,而且有彰显功利的方式,从而揭示了审美与功利之间的双向性辩证关系,并将促使现有美学理论的"超功利性"观念摆脱其片面性,以适应和推动当前时尚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陈浩 《甘肃教育》2014,(6):70-71
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只有达到一定的强烈程度,才能激动读者并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而应用对比艺术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方法。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在艺术构思上通篇采用了对比手法来描写环境、塑造人物、展现形象,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