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认为(分手的夫妻再逢)类型故事大概相当于AT841A〈乞丐不知黄金〉型。〈乞丐不知黄金〉型故事,中日学者多有探讨,但目前已有的名称,都不能恰当地概括该类型,该类型故事中夫妻的分手和再逢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且有其最基本的结构形式,称〈分手的夫妻再逢〉型较为合适。作者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参证的方法,从民间戏曲形式和民间故事形式两种传承路径对中国〈分手的夫妻再逢〉型故事进行了梳理、辨证与演绎。并通过与日本学者研究成果相观照,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作者在分析了灶神的来源、功能、形象的基础上对中国的灶神信仰与〈分手的夫妻再逢〉型故事的关系进行了考察,认为岁末的追傩、送灶、跳钟馗等祭祀驱邪活动与灶神信仰均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分手的夫妻再逢〉型故事大概在唐宋时代首先在中国南方与灶神结合起来的,后流行地区逐渐扩大,故事的主题也结合当地社会情况而传衍变异。该类型故事的传承与演变反映出一般民间故事传承变异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出与民众生活和思想的深刻关联。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作者思想、小说的写作背景、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命运发展等方面,分析解读《一个扑朔迷离的间谍故事》这部中篇小说的主旨,结论是小说以侦探传奇小说的驱壳,通过主人公群体的悲剧命运,揭露批判民众私刑这一社会问题,以引起社会和全体民众认清私刑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学完了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一文.今逢暑假,我便迫不及待地找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一口气读完。书中海伦·凯勒的成长,海伦·凯勒与命运抗争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相似文献   

5.
李海蓉 《考试周刊》2009,(10):20-21
日本的《竹取物语》与中国的嫦娥神话有着相同的“不死之药”与“奔月”的情节。就《竹取物语》全文来说,这虽只是“大异”中的“小同”,然而这“小同”,却恰恰是这个民间故事在长时间的民间流传中未被随意篡改的部分。从这一点意义出发,本文作者认为这一部分更能代表这个故事的真正目的与民众的趣向。因此,在此文中主要是从探究中国嫦娥奔月传说对日本《竹取物语》影响的角度,对它们的相同部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和探讨,最终揭示了中国的文学作品的母本对日本作家们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永军 《学语文》2003,(5):54-54
由于《项链》在行文上看不到作者明显的褒贬 ,对它的主题 ,人们颇有争执 ,或曰讥讽、或曰同情 ,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陈先生的《〈项链〉的思想和艺术》认为“小说的主旨在于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的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张树生先生的《人生命运的变奏曲———对〈项链〉内蕴的再认识》认为“《项链》为我们塑造的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画廊中追求人的自尊和人的尊严的女性。”从某种意义上讲 ,他们的观点都具有一定的道理的 ,但有心者不难发现他们或偏执于传统的阶级论 ,或走向唯心而不顾作品的实际。细细品味《项链…  相似文献   

7.
李聿 《学语文》2004,(6):24-24,23
最近在《学语文》上看到王晓琳先生一篇题为《男权话语中的女性形象———〈荷花淀〉重读》的文章 ,对于文中的观点我有不同的意见 ,愿与之商榷。王文将《荷花淀》的情节划为三个阶段 :规范、超越规范和再规范 ,并明言这是“从现代流行的女性视角出发”进行考察的结果。作者认为 ,“规范”阶段 ,属于男性按照自己的想象规范女人的阶段。因为夫妻话别时 ,水生妻表现出来的贤惠、隐忍、开明、寡言、内敛、坚强等都是“男性叙述者按照自身的性别要求塑造出来的一个理想形象”。针对“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这句话 ,王先生分析道 :“———对…  相似文献   

8.
日本茅盾研究会第6期会报于今年年初出刊.在这期会报上,发表了是永骏副教授作的《京都高原街调查(一)》和太田进教授作的《关于〈动摇〉〈追求〉的日译》等三篇文章.同期还刊登了日本茅盾研究会第15、16次例会报告要目.《京都高原街调查(一)》是一篇调查报告.作者是永骏(日本茅盾研究会干事)针对当年茅盾亡命日本在京都高原街居住的时间最长,但究竟住在高原街的何处至今都不曾清楚  相似文献   

9.
《文学评论丛刊》第六辑上发表了《关于〈药〉》一文,这是一篇以学术研究的态度探讨鲁迅小说《药》的主题的文章。它提出并阐述了《药》的主题是暴露封建社会吃人的新看法,指出和论述了《药》的主题不是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其最主要的理由就是认为鲁迅当时的思想还没有达到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高度。与此同时,它还认为《药》对革命者及群众的描写是不符合历史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意见很能发人深思,但也很值得展开讨论。其中特别是弄清鲁迅当时的思想有没有达到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高度之问题,它不仅对研究鲁迅小说和鲁迅思想,而且对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和政治的历史,都具有大的价值。因此,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尽管还很肤浅,也愿意写出来同《关于〈药〉》的作者商榷,并向同志们求教。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女权思想萌芽,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女权思想逐步发展升华。研究这一时间段女权思想的发展有利于了解清末民初的社会状况,也有利于指导现代女权思想的发展。小说创作在清末民初时期逐渐深入民众生活,小说作者从民众角度来反映民众思想和教育民众。小说中反应的女权思想,既是对当时民众思想的反映,也包含了作者对民众的教导与期望。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8期刊登了杨先武的《可敬而又可悲的父亲——〈台阶〉意蕴新探》,同年第10期又刊登了王君《〈台阶〉的结尾是败笔吗?——〈台阶〉意蕴再探》。拜读上面两篇文章,我不由想起了自己2004年与作者李森祥的通信。他在给我的复信中说:  相似文献   

12.
论点摘编     
<正>"中国龙"的形成及其内涵的演变武婷婷撰文《"中国龙"的探源和解密——评施爱东〈中国龙的发明: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对施爱东的《中国龙的发明: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2014年6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一书进行了评述。该文指出,与以往研究不同,施爱东独辟蹊径,对近代以来卷挟在国  相似文献   

13.
《中文自修》2010,(9):F0002-F0002
艾米莉&#183;勃朗特(Emily Bronte),1818—1848。英国著名女作家,1847年以艾利斯&#183;贝尔(EllisBell)为笔名发表唯一一部作品《呼啸山庄》。小说创作手法独到,作者选择从整个故事中间开始叙述,先倒叙.再顺叙,讲述了两代人的爱情、命运,  相似文献   

14.
“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阐释范式,覆盖了政治学界针对传统中国乡村治理领域的研究。本文在重新剖析、审视这种阐释范式的基础上,认为“官治绅理”的分析逻辑虽然能够通过对治理主体进行本质性解构来说明传统乡村治理的权力逻辑与组织行为,但却忽略了乡村治理中“民意”的张力与作用,无法清晰揭示在中国传统乡村“治理场域”中的权力—权利内在逻辑。虽然学界已有突破原有研究框架的努力,但本文认为仍需在前人基础上将研究视角从传统的“国家—社会”二元主体分析维度,转向国家—民众—士绅(以民众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分析维度。并且还要突破传统研究范式仅仅从静态治理主体解构乡村治理结构的局限,从动态的治理机制视角解码中国传统乡村治理的运行规律,实现从二元结构到全景关照的研究视角转换。  相似文献   

15.
《马桥词典》自发表以来因其特殊的文体形式和作者对"语言与存在"的哲学思考而成为评论家和文学研究者的青睐对象。文章试图从当代文学1990年代后的文学大背景出发,运用"再解读"的方法论,探讨了《马桥词典》特别形式背后的深层结构模式以及作者的叙事视角、姿态,分析了小说中人物的现实存在及其导致悲剧命运的诸类因素并指出了本义、盐午、马鸣等三个重要人物的隐喻深义,追寻了韩少功精神寻根的内在理想:关注现实,关注下层民众。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谚语入手,分析了中国人传统的妇女观:在传统的婚姻关系中,存有男尊女卑观念;在传统的夫妻分工方面、存有男外女内观念;在传统的社会贡献方面,存有男强女弱观念。作者认为,这些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并指出传统的妇女观严重影响女性自身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7.
《河西学院学报》2016,(4):85-90
《红楼梦》一书中,作者处处设伏,对此,脂砚斋多有提示,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伏线在结构上照应前后,在情节发展上人物命运和故事结局处处设伏。周汝昌先生指出第七十二回是暗示后半部故事发展的关键,后半部的故事由此展开,本回事件都指向人物命运和故事结局。本文详细梳理了第七十二回的所有事件,将其归结为22个叙述句,指出其关涉后文的因果关系,论证本回是开启全书后半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熊辉 《考试周刊》2014,(26):34-35
演歌多数是描写世间的男女悲情、喜怒哀乐,并配以哀怨的旋律,被公认为"日本之心"。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它深入人心,最终走上和民众的日常生活、情感相结合的道路。但与之相对,还是有很多外国朋友,甚至是部分日本年轻人对演歌这种传统文化比较陌生。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阐明演歌与日本的紧密联系,分析得出:演歌不仅表达了日本人追求瞬间美、物哀的思想,还深刻地体现出了日本的海洋性,内外结合的文化吸收方式,以及政治与文艺相脱离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对"中韩端午申遗之争"的学术反思.全文从端午节的起源年代问题入手,首先回溯了韩国江陵端午节与中国端午节先后申遗的过程.作者认为,尽管"中韩端午申遗之争"在中国激发了政府及民众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和保护的热情,具有积极意义;但围绕端午节的国籍之争,明显存在着以现代民族国家的主权观念简单替代地域文化历史边界的错误倾向.其次,在回顾端午节起源的基础上,分别考察了端午节对于古代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琉球和越南等地区的影响与传播情况,并指出这一影响与传播,是发生在以中国文明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内部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古代东亚地区文化共享性的积极结果.作者认为,在全球化与区域整合成为重要课题的今天,不应当再用民族国家意识对地域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强制划分.相反,我们应放眼未来,立足于地域文化共享的立场,把端午节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成是地域共同文化财富,看作是促进东亚区域认同、合作与文化发展的历史资源加以继承.  相似文献   

20.
异类婚型故事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故事类型。它以独特的吸引力和体现民众心声的特点为人们所关注。异类婚型故事中的女性研究角度多样,表现在女性形象、女性地位在历史潮流下的变迁和文化阐释。从民间文学视角来探讨女性文化,可以使女性研究的角度更加多样化,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