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郝巧宁 《培训与研究》2010,(7):109-110,114
当前校园暴力行为呈现多样化、激烈化、长期化等特征,表现为校外人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三种暴力类型。校园暴力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应建立校园暴力行为的学校社会工作预防机制和紧急介入机制,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2013年7月,韩国政府颁布了《"以学校现场为中心"校园暴力应对政策》并于2014年3月发布了一系列后续措施,旨在建构以学校为主体、学生、家长及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型校园暴力防治机制,构建一个"零暴力"的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开展校园暴力预防活动;推行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加强对被害学生的保护及对加害学生的引导;强化学校对隐瞒及虚报校园暴力实况的管理及监督;完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等.  相似文献   

3.
李朝阳 《比较教育研究》2018,40(3):26-31,38
为了治理校园欺凌,美国从社区、学校、课堂、网络等维度,开展了一系列反欺凌项目.有社区层面的“构建尊重”项目,学校层面的“奥尔韦乌斯欺凌预防”项目与“和平积极应对暴力”项目,课堂层面的“第二步暴力预防”项目,教师的“欺凌终結者”项目,学生的“社会和情感学习”项目与“迈向敬重”项目,以及针对网络欺凌的项目与法案.这些项目提供了“不要嘲笑我”课程、师生课程与手册等内容.各类项目通过建立反欺凌委员会和基金,设立欺凌预防工作小组,营造反欺凌文化,开发反网络欺凌的应用程序与预警功能等途径预防与治理校园欺凌.  相似文献   

4.
校园暴力同学校的历史一样久远,是在学校实施正常管理和教育职能期间,发生于校园内部及其周边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非学校人员对学校师生所实施的暴力行为,属于社会暴力的一种。随着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逐步升温,校园暴力事件对青少年、他人和社会带来的危害日益严重,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学生、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自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探索怎样的校园保护体制来防止校园暴力的发生,是现阶段解决校园暴力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暴力事件的举措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暴力是指在学校开展正常管理、教育期间,发生在校园内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外来人员与学校师生发生的暴力行为。辅导员是学生管理的主体,他们的工作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辅导员在处理校园暴力事件中其作用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6.
刘永生 《学周刊C版》2019,(3):189-190
现在教育不断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校园暴力这一不和谐的现象,校园暴力对学校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利于师生的安全,不利于建设和谐校园。校园暴力主要有自我暴力,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暴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暴力及社会上的人对学生和教师造成的暴力。本文对高中校园暴力的类型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相似文献   

7.
校园历来被认为是读书做学问的单纯清雅之地,而现今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校园暴力越演越烈,各种校园暴力的报道层出不穷.所谓校园暴力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暴行以及对学校的破坏行为.暴力行为不仅是肢体行为所造成的伤害,也包括了其他如语言伤害、被强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被故意陷害所造成的生理、心理的伤害等.本文试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及其在学校管理中如何运用个性的心理学原理,防止校园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严重影响着高校的教育和教学,对广大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校园暴力防控显得力不从心。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高校预防校园暴力的功能在削弱,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需要一个系统的机制来预防校园暴力。学校社会工作以其专业优势,有助于解决当前校园暴力防控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青春期指导与校园暴力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校园暴力呈现出形式多样化、危害严重化的趋势校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校园为背景实施的暴力攻击行为。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二是师生之间发生的暴力;三是校外不法势力对学生实施的暴力行为。本文所提及的暴力行  相似文献   

10.
校园暴力归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至今,学校一直被视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学习乐园,而非充斥着暴力和冲突的场所。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触目惊心的校园暴力已悄然侵袭了宁静文明的校园,层出不穷的暴力事件在各类学校屡屡发生。本文拟就学校这个角度对校园暴力作一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所谓的“校园暴力”是近年来在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主要是指侵犯师生人身、财产等权利的暴力行为。它大体分为:校外人员对师生的暴力行为、师生间的暴力行为和学生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因校园伤害事故引起的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日益增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着力分析了校园伤害案件的几个焦点问题,包括学校与未成年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校园伤害案件的责任承担原则、学校过错的判断标准;详尽地阐述了在司法实践中对一些疑难问题的处理原则,以期对中小学应对和预防校园伤害事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及时做好那些有校园暴力倾向的学生的心理疏导是关键.本文分析了中职学校的学生产生校园暴力倾响的主要原因,通过真实的个案,阐述了几种对消除学生校园暴力倾向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一、校园暴力的界定 校园暴力的概念究竟是怎样的,各国学者众说纷纭。美国的Andson.M认为,凡是在公立或私立学校的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举办的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暴力行为都可归结为校园暴力。从广义上来讲,校园暴力既包括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也包括校外人员在校内与老师或学生之问发生的暴力行为。而狭义上的校园暴力一般仅指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日本法学家将校园暴力解释为三个方面:一是对教师的暴力事件(殴打教师);二是以集团或集团的威力为背景而发生的学生之间的暴力事件(如学生之间互相打群架,欺侮弱小学生等);三是毁坏学校设备等事件。  相似文献   

14.
闫杰 《现代企业教育》2006,(14):182-183
校园暴力给学生个人、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巨大且长久的危害,成为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因素.引发校园暴力的原因主要有家庭教育的不当,学校教育的失误以及社会方面的消极影响.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采取各种措施来预防校园暴力,以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因教师“语言暴力”而导致的校园师生矛盾冲突案例时常发生。教师“语言暴力”给学生带来各种心理伤害.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教师心理压力过大、人文精神缺失或人格有缺陷、滥用话语权等是导致学校教师产生“语言暴力”的重要原因。学会应对压力、更新思想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师德修养、注意文明用语等是矫正“语言暴力”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美国校园暴力的治理呈现综合化趋势,积极预防和有效干预构成了校园暴力治理的两个方面.首先,学校管理者、教师、心理学家、护工、社会工作者、咨询师应该发挥其积极作用.其次,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应该能够迅速识别校园中的潜在危险行为,同学生建立积极的联系.再者,学校要成为一个让学生感到安全、有意义的社区.最后,对受害者实施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对施暴者进行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17.
加强全面安全管理,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预防校园学生欺凌要以"大安全"的管理模式,建立大安全观的管理思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综合治理,将消防、饮食、教学、治安、网络、交通、集会、心理、校园设施安全和校园暴力预防、疾病防治、灾害预防等统统纳入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范围,构建起全覆盖、全过程的安全管理体系,全面预防和消除校园学生欺凌。学校要严格日常安全管理,重视学校安全管理在预防学生欺凌中的作用,加强平安文明校园建设,要求学校安全管理中必须建立预防学生校园欺凌的大安全观。  相似文献   

18.
校园欺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也应具备多元化的特征。校园欺凌是一种人际暴力和社会冲突,其中的欺凌者往往热衷于寻求暴力对抗的成就感。在欺凌者的伤害因素以外,校园欺凌还包含旁观者的道德冷漠以及被欺凌者受到的侮辱等因素。治理校园欺凌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学校应开展反校园欺凌的教育活动。各级学校应优化教育内容、完善校园治理手段,重点培养学生应对校园欺凌的心理素质与方法,同时还要关注对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做好预防与善后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应通过法律的方式从外部治理校园欺凌。第一,国家应完善现有的法律文件并严格司法;第二,立法机关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专项立法,通过立法来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公民教育并建立校园欺凌惩戒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为了杜绝校园暴力现象,韩国制定了《校园暴力预防及对策法》,教育行政机构根据立法的规定制订校园暴力对策推进计划,指导各学校有针对性地落实相关措施.学校根据各自情况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努力杜绝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韩国的立法和实践经验表明,当今社会、学校必须重新审视教育方针,应努力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提升学生的人权、团结、共同体、相互理解和信任等意识.此外,韩国的经验还表明,借助社会力量解决校园暴力比学校孤军奋战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20.
针对日益严重的校园暴力,冲突解决与同辈调解项目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被提出和发展起来,代表着一种应对校园暴力的教育转型与革新,具有预防性和赋能的性质。冲突解决与同辈调解项目发展出多种类型,也被证实在增强学生冲突解决能力、化解校园冲突、提升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以及改善学校整体氛围、减少校园暴力等方面存在积极的影响。因此,对于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